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大师的育人智慧,汲取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终身、成人成材。
《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本书以春秋笔法对近代闻名遐尔的大史学家陈寅恪的家世、生平、人品风骨、为学风范和学术成就,以及陈寅恪与胡适等学者名流的交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入情入理的评介。“治学为人”与“精诚为国”两条基线贯穿全书,读来使人感奋不已。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生读书逾万卷,尤其喜好阅读史书、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本书以毛泽东评述中国诸子百家为内容,以使人们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诸子百家的诸多看法,毛泽东以他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所涵盖内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对中国诸子百家进行具体评述,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评价,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更有一些令常人难以获知的精辟论述。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读书善于运用,他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古为今用,他的评述多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给人以极大的教育和启发。
《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记父亲梁漱溟》是梁漱溟之子梁培恕唯一一本追述其父的传记,是一部向读者展现现代儒学大师梁漱溟生平的著作。 作者作为传主生前最亲近的人,以原生态的写法将梁漱溟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如实、真切地表达出来。 从治学之历程到乡村之实践,从情感之所依到思想之嬗变,从怀抱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理想为抗日斗争、民主和平积极奔走于重庆、延安,到为新中国建设直言不讳,殚精竭虑的一生,都通过细腻坦诚之笔描述出来。 文中记录了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和传主所经历年代的变故,补充了大量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传主删掉的文章和日记内容,完整记录了梁漱溟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等人的交往关系,还记述了传主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进行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为了解和研究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泽东一生读书逾万卷,尤其喜好阅读史书、古典文学和人物传记,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 本书以毛泽东评述中国诸子百家为内容,以使人们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诸子百家的诸多看法,毛泽东以他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史所涵盖内容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对中国诸子百家进行具体评述,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他提出的一些看法和评价,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更有一些令常人难以获知的精辟论述。值得关注的是,毛泽东读书善于运用,他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古为今用,他的评述多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给人以极大的教育和启发。
作者自1951年春至2009年夏的悠悠岁月里受教于季羡林先生近六十年。宣德五、张明惠著的这本《季老在爱中永生--羡林师言传身教实录》从生活的侧面,介绍作者与季先生接触的亲身感受,并把季先生崇高的精神风貌和令人仰止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他们的言传身教,作一番实录,献给广大读者。
《基层关工委建设专题调研成果汇编:让明天的太阳更绚丽》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篇调研报告及相关文件,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关工委的老同志深入基层、深入青少年的一些工作状况和调研成果。这四篇报告,围绕着社会和青少年关心、关注的问题,真实反映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民企关工委组建工作、关工委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四个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对策和措施等建议,为人们更真实地了解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现状和关工委的工作提供了直观、翔实的资料。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马端临评传》讲述马端临是宋元之际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弛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审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马端临评传》为论述马端临生平业绩,对其时代背景、家庭出身、政治理想、经济意向、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共分九章分别进行解说,最后对其《文献通考》文献学成就、写作旨趣及历代评议作了简介,如实反映了马端临的真实面貌与史学成就。
本书精心选取了鲁迅、徐志摩、沈从文、郁达夫、朱自清、萧红等大先生的情书。在这些情书中,你可以看到因为爱情鲁迅由怒发冲冠的斗士渐渐融化为柔情似水的爱人,腼腆的沈从文在单恋时竟然是如此的深情执著,胸襟开阔的郁达夫陷入爱情中是那般的委屈可怜…… 这些或温情或热烈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爱情画卷,折射出时代的烟尘、命运的迁徙、爱情的悲欢,这是民国的姿态,是东方的味道。
《梁启超评传》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的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及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揭开了深入研究梁启超的又一个重大课题。
陈海红编著的《乱世君子(理学大家张履祥评传)》是明清之际中国传统社会、传统学术发生重大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理学大家张履祥的传记。《乱世君子(理学大家张履祥评传)》通过对明清之际社会变革、学术演变的分析,在深入研究张履祥生、学、功、文、行、品、境的基础上,辨析了张履祥“祖述孔孟,宪章程朱”的学术追求,得出了一代儒者张履祥“生于乱世,成以君子”的学术结论。
老师毕生宏愿,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为接续中华民族文脉而奋斗,七十年献身其中,国民党元老李石曾赞美南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教,出入百家言』。 老师离开我们快要两年了,可是在我们的心中,南老师永远没有离开,他的音容宛在,他的足音犹在,他也许不过是出了一趟远门,或者是去了远方旅行讲学。他的思想光芒始终在照耀着我们。 本书汇集了老师的友人家人学生弟子结缘南师、追随南师的感怀文章,也收集了一些专家学者研究传统文化、研究思想的学术文章,从中可以多角度地解读作为一代宗师的品格、情怀、境界、思想、智慧,让更多的人能藉此走近大师,认识大师,了解大师。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为前清礼亲王代善裔孙.外界都敬称他为“毓老”而不名毓老自幼受宫廷教育师事陈宝琛、郑孝胥、罗振玉、柯劭忞、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和叶玉麟诸先生习经史子集之学为溥仪伴读. 1947年被蒋介石监管至台湾在台湾宣扬中华文化六十余年述而不作不喜浮世之名不接受媒体采访本《易经》以为体而据《春秋》公羊学以为用及门弟子有上万人之多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之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10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