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愚斋自叙年谱》收录了道光十八年,戊戌,一岁;道光十九年,已亥,二岁;道光二十年,庚子,三岁;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四岁等。
《陈烟桥纪念文集》这本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他的前辈、同辈、同事、同行、学生、研究者的有关书信、题字、回忆、研究,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交往、不同的地方来评说这位老木刻家,从而展现了他的音容笑貌、艺术生涯、家庭关系、理论观点、教学理念,其中不乏真实和有趣的细节,可以透出陈烟桥的方方面面,因而有了立体感和历史感。
曹聚仁在与鲁迅的交往中,自忖受益良多,因此终其一生,对鲁迅也是念兹在兹。继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出版的《鲁迅评传》,1966年——鲁迅逝世三十周年,曹聚仁编次《鲁迅年谱》,以为纪念。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鲁迅年谱”,除鲁迅一生著述行纪外,更兼及政治史、文化史、语言革命与日本影响等诸种视野,尝试“把鲁迅当作有血有肉的活人来描画”;下卷为鲁迅“作品评论及印象记”,收葺时人评论鲁迅的文字,希望这部分“有如一个人的影子”,“正可以衬托”鲁迅的“轮廓”。由于曹聚仁当时身处香港,囿于资料限制,上卷年谱中难免出现讹误;此次三联出版此书,以注释的方式对该书做了基本的修订,希望以较佳的面貌来使该书在大陆地区首度面世,同时也希冀它能够成为鲁迅研究史上的一个纪念。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与王夫之、黄宗羲齐名的的爱国学者,他在经学、史学、哲学、地理学、文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的成就,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屈指可数的“通儒”之一。他不仅学问大,而且人格高,其屈原式的民族气节,尤为后人所景仰。梁启超曾五体投地地称其“不仅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顾炎武的学问与其人格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之在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特殊的地位。 然而,顾炎武名气虽大,迄今为止人们对他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思想的研究,却远未深入。与学术界对于王(夫之)、黄(宗羲)二人的研究盛况相比,他是太遭受冷落了。综观本世纪以来有关顾氏的研究情况,人们主要是把他当作一个政治活动家来加以研究的,尤其是建国以来,这种研究更是带有宣传的性质,与之相应,有关研究论著则强半带有通
本书主要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客观陈述,不作评论。 记述谱主活动,一般省略主语。 按年月日顺序纪事,少数条目根据叙事需要用纪事本末体撰写。 条文时间尽可能准确到日,日不清写旬,旬不清写月,月不清写季,且列于该旬、月、季之末尾。 某此重大历史事件,或与谱主有关的重要背景资料,适当收入,按时序排列文中。
年谱这门科学,一向各自为政,或只写谱主生平,或兼及时代背景,或更及有影响的人物。但不管如何分歧,不能一致,却只有一个目的,不可改易,这就是便於阅读,便於研究,便於汲取经验教即以此为出发点,考虑方苞、刘大槐、姚这三位作家、学者同为桐城人士,同作古诗文,同讲古文法则,同宗程朱理学,同为从事教育事业,而又师弟子一脉相承,影响於当时及後来,所以合为一谱。既省篇幅,且可方便阅读。一编在手,诸事具备,减少向外索取的辛劳。但这并不是我的发现,梁启超早已说过:“从前有许多人,同在一个环境,同做一种事业,与其替他们各做一部年谱,不如并成一部,可以省了许多笔墨和读者的精神。”(《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我的设想和写作实践正是受到他的启示。本谱采取时代背景、谱主生平以及与谱主关系密切或有重要影响者,
无
郑板桥,“扬州八怪”中最的一位,人称诗书画三绝。喜好者众,而真正厚重的研究作品却很少,盖因爬梳整理,实为一大难事。本书作者以自觉的学科建设意识,经年累月,进出百家,一边博访遐寻,一边爬梳剔挟,力求对板桥每通书札、每篇序跋、每则判牍、每件书画、每副对联、每块匾额、每方印鉴寻源探委,比勘纠讹,唯正是编,足见其匠心和识力。 本书记事始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郑板桥出生,迄于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郑板桥逝世,以时间为经,以行迹为纬,经纬交织,对接转换。凡采录原始数据皆注明来源出处。原本有阏文者,必索相关影印真迹订正。为完整揭示郑板桥所处时代背景,在每年末均附以“扬州八怪”人物为主的主要事迹及当时重大事件摘记。谱文末附录郑板桥家世考略等。
一、本书包括谱文和附录两部分。谱文是谱主从1894年10月28日(阴历九月三十日)出生至1988年2月16日逝世为止的正谱。谱主逝世后有关他的著作的出版和纪念活动,作为附录排在正谱后面。 二、引用的文字,凡公开发表的一律注明出处;未经发表的注明现存何处;向叶圣陶先生及其亲朋故旧的访问所得均注明访问日期。 三、著作一律入谱,按写作时间排列,注明写作日期、体裁、初次刊载处、署名,以及最初收入何集等。谱主公开发表的日记中记载的他写的诗文,有的虽已失存,也将篇名编入年谱。 四、凡记有写作日期的文章,年、月、日注在文章后面;不记写作日期的文章,以发表时间为据,在出版物的后面注明出版日期。 五、本书所列,1911年以前的日期,为阴历(均括注阳历的月、日);1912年后,则概为阳历。阴历以汉字标注,阳历以阿
无
李德裕,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
本书为何香凝的年谱。在挖掘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时间为序,较详细地呈现了何香凝的生平经历、思想发展脉络及相关成就等。本书资料翔实丰富,呈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叙述准确,客观再现了何香凝的品性与精神,颇具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