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
......
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的 学者、教育家和学术 。书中收录了他的小传和亲友、后学写作的纪念、评价文章,介绍傅斯年的家世,他在北大求学时的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在中山大学、 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还选收了数篇傅斯年的文章,涉及他对白话文学的意见,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的缘由,对五四运动的回忆,对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的心理分析,对宋子文的批评,等等。从这些文字中,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淋漓的傅斯年形象跃然纸上。
自1987年9月始的十年里,叶礼庭定期拜访伯林,同他一起回忆人生,重新经历他在俄国度过的童年、牛津的求学岁月、美国的外交生涯、对苏联的访问,以及不曾远离思想前线的学术生活。这不是一部用文献堆砌而成的人物评述,而是用伯林自己的回忆写成的思想传记。在本书中,你会看到伯林如何经历暴风骤雨的20世纪,度过诚实且负责任的一生,并且从这个世纪的灾难和成就中提炼出他回响至今的原创思想。
翻开这本书,与李白一起云游四海,潇洒人间四次相遇,带你领略李白浓墨重彩的人生的四个阶段树深时见鹿,邂逅意气风发的白衣少年;暮雨向三峡,偶遇持剑下山实现抱负的意气青年;相看两不厌,跟着杜甫去看看李白的遗憾和释怀;大鹏飞兮振八裔,请你听一听他的临终 唱。
埃德加·莫兰已经100岁了,但他仍然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折磨。这位人文主义思想家在他那个时代的流浪与希望、危机与磨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他向我们传递了自己在百年人生中对人类复杂性的经验教训。 在莫兰看来,正如每个人的人生故事一样,同样的悖论在人类历 显然是不可分割的:有多少善良、慷慨、奉献,就有多少邪恶、卑鄙、自私;有多少智慧、狡猾、创造性的天才,就有多少愚蠢、盲目、幻想和错误。人类精神中的想象具有多么奇妙而可怕的力量,它创造出诗歌、文学和艺术的杰作,并通过崇拜和祈求他所创造的神灵和传说来奴役自己。 而复杂性的意义在于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所有存在、局势、事件的各方各面和各种矛盾,从这种感知中就产生了仁慈之心。莫兰的 一课,作为他全部人生经验的结晶,就存在于这个兼具开明理
\"【内容简介】: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瓦除了以理论巨著《第二性》享誉 之外,还著有四卷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卷轶浩繁,足以让她问鼎法国伟大回忆录作家的宝座。 《岁月的力量》是回忆录的第二部,于1960年在法国出版,记录了波伏瓦在1929年至1945年的经历,讲述了她毕业后在鲁昂、马赛等地教书的执教生涯、找到人生目标开始尝试写作的 步、结交群星璀璨的欧洲文艺界知识界人士,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动荡危急的时局和法国在二战中的满目疮痍。 这段时期对波伏瓦来说至关重要,她不仅实现了童年时的梦想,独立自主地踏入社会,写出 部小说《女宾》,奠定一生为止奋斗的目标——写作,并且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迅速成熟起来,从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变成了“介入作家”。 \"
......
约翰·拉贝(1882—1950),德国人,西门子电机厂代理人、南京安全区 委员会 。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手组建起南京安全区,挽救了25万中国百姓的生命。 本书选取拉贝先生1937年9月21日至1938年2月26日这5个多月在南京期间及回德国途中所记的日记,一天不落,真实再现了战时生活的情状。日记的记述具体、细致、真实,展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与之斗争的不屈精神;同时,拉贝的语言平实、生动,其间透露出的乐观精神、人道主义精神,是战争中的一束光,抵御了黑暗。 拉贝先生的日记是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警示我们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激励吾辈当自强。
“夫人,您是存在主义者吗?”1943年,作家让·格勒尼埃(Jean Grenier)在花神咖啡馆向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她陷入了窘境。因为她并不了解存在主义一词的含义,只知道某些哲学家的学说被称为存在主义,而且让-保罗·萨特深受这些哲学家影响。彼时,萨特的名作尚未问世,在他的作品创作之路上,西蒙娜时而时而表示肯许,时而建言献策,两人有时还会为了某些问题争论不下。存在主义只是一个词汇。 重要的是,这一新的哲学方向表达了她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仿佛她的整个人生历程都在为存在主义做准备。通过这种哲学阐释,她明白了自己的内驱力从何而来,她何以变成如今的自己。存在基于出生,或者用存在主义的术语来说,存在基于被抛,每个孩子出生时即被抛入自身无法投射且充满期待和预设的世界;与此同时,人的天性渴望探索世
罗家伦是中国现代 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书辑录了他自述生平以及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罗氏自撰的文章,讲述在北京大学的经历(重点是创办《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的经过)、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改革、抗战时期主持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四川之始末、担任驻印度大使时的活动等。友朋、学生的回忆文章,则记叙他们与罗氏交往中的见闻,表彰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在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成绩。书中还选录了罗家伦的数篇文章,内容包括他对五四精神的总结、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的就职演讲、对个人修养的见解等。
......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是法国史学大师,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士,抵抗运动的 ,被捕后遭到严刑拷打, 终英勇就义。本书以大量私人书信、日记和资料为基础,参考众多尚未公开的档案。呈现了这位爱国者在第三共和国的光辉一生。作为历史学家,布洛赫 为人熟知的或许是其名著《历史学家的技艺》对自己的人生事业所做的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思考,以及《年鉴》杂志的联合创办人身份。他所处时代阴云遍布,世界大战和反犹主义使他深受影响。他勇于直面这些事件, 终成为非凡的英雄,其一生则是竭力捍卫自由批判探索精神的缩影。
艾伦·格林斯潘可以说是成功者的典范,他的经历几乎是“美国梦” 的体现——他从贫穷的单亲犹太移民家庭成长起来,从一位落魄的乐队成员奋斗成为华尔街“ 精明的证券商”,再到能够左右世界经济风云的“金融皇帝”、“ 的中央银行家”,历经5任总统,执掌美联储18年。 直到2006年,艾伦·格林斯潘的人生之路都堪称 ,然而,2007年美国突然爆发次贷危机并引发席卷 的金融风暴,格林斯潘被拉下神坛。他由全世界的金融“上帝”,立刻变成公众审判的目标,被认为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天河编著的这本《格林斯潘传(被审判的上帝)》对格林斯潘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的精彩描写,读之犹如坐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