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是我国近现代之交,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涌现出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学术领袖。书中收录了他的小传和亲友、后学写作的纪念、评价文章,介绍傅斯年的家世,他在北大求学时的活动,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绩,在中山大学、台湾大学任职时的往事等。还选收了数篇傅斯年的文章,涉及他对白话文学的意见,在北大创办《新潮》杂志的缘由,对五四运动的回忆,对投靠日本人的汪精卫的心理分析,对宋子文的批评,等等。从这些文字中,一个勇敢有为、生性耿直、才华横溢、元气淋漓的傅斯年形象跃然纸上。
本书是 中研院 院士、秦汉史大家邢义田先生的访谈录,内容包括他的家庭、求学及师友杂忆,学术研究之路,以及他对新时代治学思想、人文知识等挑战的看法。人文社科类的读者都会有兴趣。不仅可加深读者对其学术作品的理解,还可看作史语所那代学人生活、学习经历的缩影。 书名 真种花者 取自周作人语: 有些人种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种花志在卖钱,真种花者以种花为其生活 而花亦未尝不美,未尝于人无益。 邢先生随兴求做学问的快乐,不为卖钱名利,学问只作 为己之学 。
本书以亲切自然的对话体,讲述了李泽厚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读者从中亦能生动具体地感受李泽厚的人格魅力与鲜明个性。 本书形式虽 虚拟 ,内容却很 实在 :主要源自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经作者重组、拼接、整理,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而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内容是作者与李泽厚在多年交往中独家掌握且首次披露的。此外还配有大量插图,多为首次公开,极具史料价值。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且认可的*入室弟子,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年来文博收藏界的风云流散,王世襄夫妇不折不从、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早年多磨难,父亲作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等“阉党”迫害致死,青年时期逢明末离乱,身为复社成员又遭吴大铖迫害。明亡后他投身抗清活动,一度以“游侠”形象往来于各抗清组织。终于在抗清一次次失败、清朝统治日趋巩固之后,他开始以孔孟为楷模,一边著书立说,一边坐馆授徒,立倡文明救世,质疑帝制法权,从朝代更迭的历史教训中,生发出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本土生长的思想启蒙先驱。 本书作者多年研究明末清初历史,对黄宗羲思想有深切的理解认同。本书将传主的身世、生平重要活动和其学术思想,融会在相关历史资料的梳理之中,条分缕析,夹叙夹议,使传主的形象渐渐凸现、清晰,在阐述其思想时,对照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作为
位走进台北李敖客厅的大陆作家 本全面解读李敖魅力的的“狂人“传记 近百幅图片全面展示“博学猛兽”的非凡人生 李敖向称“台湾狂人”、“奇才”、“斗士”、“文化顽童”,从小博闻强记,十三岁即以名成绩考入北京四中,到台湾后他曾和钱穆、殷海光、雷震、柏杨等人有交往,与多位女性有过情感纠葛,和当时的影星胡茵梦更是闪电结婚、闪电离婚;他说,锻炼一个男子汉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军队,另一个是监狱,这两个地方他都有刻骨体验;他个性超群,特立独行,竟把做家务当做健身锻炼,家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作者傅宁军作为“大陆作家采访李敖人”,十八年前,就走进了台北金兰大厦李敖的家,见识了他的“十万藏书”和私人卡片箱,得到了他本人提供的手资料。全书从李敖1935年在东北出生,在北京度过童年和
传记作者以十分扎实的学术功力,力图根据传主的词曲、小令、散曲、戏曲作品及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学知识,来还原当时的历史风貌、历史环境和人物,乃至传主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者旁征博引,将自己的诸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关于诗词、词曲等鉴赏方面的感受融入其中,使这部作品显得丰富、生动,可读性也较强。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 不打不相识 、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 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 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20位北大学者访谈故事集 | 超越自我、改变世界的20个人生指路牌 5h 阅读 = 听 200h北大教授 的讲座 =20 种 人生指南 从青年学子到北大教授,从普通人到引领时代的大家,路到底有多长? 这是一本卓越人生的真情书, 20位北大著名教授的深度访谈合集,细听他们真情讲述人生的起落、治学的心得、教育的理念、情感的际遇等,其中不仅有各学科的前沿知识,更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奋斗精神。这些值得钦佩的卓越学者,有的张扬进取,有的低调温和,有的只是在幕后做事情,有的则愿意大包大揽。但是,他们在从普通学子锻造为卓越学者的路途上,无一不是孤独又热烈,艰苦却无悔。无论你正在追逐梦想、砥砺前行,还是在迷茫、焦虑中徘徊,本书中北大教授们的回忆与思考都将令你终身受益!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陆瘦燕与其夫人朱汝功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刘绍武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金世元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倬彼云汉 许倬云先生学思历程》之上篇《江河万古》,着意于先生学术著作之评述;中篇《雪泥鸿爪》,侧重于先生的学行记录,撰写者有同辈学人、学生、世交晚辈、近年亲近的青年学者等;下篇《水流云起》,收录有关先生的访谈、口述及媒体侧记。 附录则意在从先生自身的视角, 交代 其学术渊源;另附《许倬云先生平生事略》《许倬云先生作品存目》《许倬云先生未刊稿存目》及《相关评论存目》,亦可由此一窥前辈学人风采,及先生平生行履之所及。
黑格尔是人类思想发展 重要的哲学家,他的传记难写,因为黑格尔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程度上刻意隐藏了其生活、活动和个人思想的某些方面。本书撕掉了黑格尔的单一化标签,揭示出黑格尔思想的丰富性,以活生生的历史重新发现黑格尔。本书 的特色是将历史人物放到时代背景下分析其思想,并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观点。不但以尽可能逼真的方式,向读者呈现哲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过程,而且还以哲学论述的深刻性,展现黑格尔及其同时代人的思想性质和意义。该书是 黑格尔研究中的一本具有 性和学术性的著作,对档案、书信、证言等历史文献的分析和阐释堪称学术写作的典范。
本书是一部关于九叶诗人袁可嘉的传记作品。袁可嘉,生于1921年,浙江慈溪人,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理论家、翻译家。本书是传记的一个独特样本,将传主置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撷取了其生命中最华彩的篇章。从孕育诗人翻译家的西南联大切入,精微细密地展示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既有不辱使命的坚忍精进,又有师友相携的古道热肠,进而回溯战火中赤子少年的奋力前行及其家世渊源,于厚重深沉的历史图景中缓缓展现袁可嘉艰苦治学而不改初心的一生,为新时代读者奉上一本解读一代知识分子心灵的青春读本。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本集记载了姜春华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先生于二〇二一年一月十日逝世。虽然出于尊敬,大家都称呼他为 沈公 ,但他性格乐观开朗,豁达诙谐,卑己尊人,令人如沐春风。王蒙先生就曾用 大哉沈公 ,来形容沈昌文先生对出版、对文化、对朋友、对读者的亲近与意义。在沈公离开的日子里,有许多朋友、同事、作者以至读者撰写纪念他的文章。我们特将这些文字结集成书,以表达对这位可亲可敬前辈的怀念。
沧桑平遥、风情丽江、烟雨周庄、古雅苏州、水墨乌镇 都是因为一位老人的守护,其初样貌与生活气息才得以原汁原味地被保留至今。 刀下救平遥 以死保周庄 等护城故事,写就了他的传奇人生。面对日渐消亡的古城古建,他痛心不已、奔走呼吁,以一种不妥协的姿态,守护着祖国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文脉,也守护着建筑所承载的人们的乡愁。 他,就是古城卫士 阮仪三。
熊月之撰稿的《姜义华口述历史(精)》中,* 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 馆员姜义华先生回顾其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从学生 时代因探索真理,直言贾祸,就此打入另册,“文革 ”中又遭迫害。后在逆境中攻苦食淡,治学*述,不 断进取。作为新时期上海学术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 连任五届市政协常委、民主党派领导成员,为上海全 面深化改革开放、海峡两岸多方位交流和复旦大学建 设发展奔走献策,向读者呈献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为国 为民上下求索的赤诚情怀,在在牵人心绪,动人心魄 ,启人心智,催人奋发。
斯蒂文 G.米德玛*的《罗纳德 科斯传(精)》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纳德 科斯教授的学术性传记。 罗纳德 科斯(1910 2013),1932年获伦敦经济学院商科学士学位,先后受聘于邓迪经济和商业学院、利物浦大学及伦敦经济学院。1951年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迁居美国,先后任职于布法罗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1964年转入芝加哥大学任教,同时任《法与经济学杂志》主编。由于发现并阐明了交易费用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等巨大贡献,科斯教授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教授开创了对当代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新制度经济学这一学术流派,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还包括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 由于在制度分析方面的深刻见解,科斯教授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被引入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和转
本书是国学大师罗振玉的传记。全书以严谨细致的笔调,深度还原了罗振玉的一生。本书的描摹围绕三条线展开,一是历史线,以个人的经历展现晚清至民国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揭示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熏陶的罗振玉在时代剧变的大潮中如何立身谋国,如何按照自己的人设走完一生;二是学问线,罗振玉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金石学、甲骨学、敦煌学、农学、校勘学等领域卓尔大家,本书全面展示罗氏的学术发展历程和成就,用力极深,也是本书精华所在;三是交际线,罗振玉一生交结的重要人物极多,皇帝如溥仪,官员如张之洞、张謇,学者如王国维、俞樾、刘鹗、梁启超、伯希和、内藤湖南,本书勾稽史料,将错综复杂的人物交往穿插在学问探究之中。对了解学林往事,具有重要意义。全书从资料搜集至成书出版,耗时近30年,是当今罗振玉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以严谨学术研究的态度,从 历史与记忆中的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学问与趣味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研究 《钱钟书手稿集》管窥 四个方面探究钱锺书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学术境界,代表着 钱学 研究的应有理路,提出了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诸多观点。《王水照访谈录》以访谈的形式,从《从文学所 甲子春秋 一书谈起》《文学所 何其芳时代 杂忆》《作为文学现象的何其芳》《钱锺书先生与 钱锺书手稿集 》《对当前宋代文学研究状况的一 些思考》《文章学研究与 历代文话 的编纂》《现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他》等方面展现了一代学人的学术探究之路,涵括了王水照先生对宋代文学、文章学、人才培养、学术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