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书杭州研究报告:民间文化杭州论稿》是关于杭州地区民间文化的专著,其中收录了作者60多年以来的50余篇民间文化研究成果。其中有浙江民间传说与风俗、杭州“五大水系”的舟船文化、大运河与江南灯彩文化、南宋都城临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等,内容涵盖了人文风韵、地域风土、景观风情、旅游风情、创意风流、争鸣文等六大内容。《杭州全书杭州研究报告:民间文化杭州论稿》对促进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
时光如梭,转眼已逾不惑。从幼时的涂鸦到怀揣青春的梦想去省城杭州求学,毕业后回家乡的学校任教并开展艺术创作,回望这二十几年的艺途探索,一路走来,甘苦自知.回忆往事,无不与绘画相交集,有学艺之初的沾沾自喜,有受挫时的沮丧,也有突破后的喜悦,更有找到内心共鸣时的释然。艺途茫茫,诸位师友的鼓励和指引给了我坚持的信心和勇气。纵观二十余年的艺途探索,亦是一段心路旅程。最初向往西藏的神秘,不惜长途跋涉到遥远的高原感受那异域的风情。西藏采风回来创作了“高原情怀”组画,这些作品的作画技巧和构思也受到了诸位老师的影响,应该说那是激昂青春美好的记忆。创作这组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艺术学徒逐渐步入成熟的阶段。现在回头看这些作品反而淡然了,这就像是一个梦,梦境真实而多彩,醒来时却如隔世一般,毕竟需要
宝丰香山普门禅寺(即香山寺),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大张庄村香山之上,是中国观音文化的发祥地,汉化观音妙善证道于此,有“真香山”“大香山”和“观音祖庭”之称。据史籍记载及现存碑刻和民间传说印证,妙善观音生于古父城,出家于白雀寺,得道于香山寺,合利藏于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地官,其胜迹均在宝丰县境,且谱系完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二一一年十一月命名平顶山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二一三一年三月,国务院公布宝丰县香山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山寺现存古代碑刻计十五通,一般人认为其中三通为珍贵,即宋《香山大悲菩萨传》碑、金《重建汝州香山观音禅院记》碑和明《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碑。在宝丰书画研究院和香山寺的共同努力下,《香山大悲菩萨传》和《重修香山观音大士塔碑记》两通碑文
线装,印谱。此次出版的《半塘老人钤印》是对民国版该书的重编,除收录民国本收录的印章外,另外增补加了王鹏运印补遗和其父王必达的常用印两部分。 民国二十四年(1935)钤印本,一册,王序梅编,潘叔威手拓本,共收录晚清四大词人王鹏运常用印七十二方。当时共拓十余部,分赠朋好,故此书至今流传甚稀。目前所知,公共图书馆中,仅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一部。王序梅藏有一部,幷零叶若干。 王鹏运(1850—1904),字佑遐,一字幼霞,中年自号半塘老人,又号僧鹜、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同治九年举人,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光绪二十八年至扬州主讲仪董学堂,三十年六月卒于苏州。是晚清词坛影响大的词人之一,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本书共分八章,主要论述了湿地与湿地管理的基本概念、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其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湿地变化、湿地价值及其评价、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方法以及湿地保护区的管理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与生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规划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