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为迫使中国投降,封锁了我国的粤汉铁路、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战略交通线。为坚持抗战,中国、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之间开辟了驼峰航线,修筑了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跨越了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穿越了野人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二战最伟大的军事工程”而闻名于世。《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二战交通史话:史迪威公路》收集了中美等国的相关影像资料,全景地展现了史迪威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过程,以及该路为我国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明代学者张燧著书《千百年眼》以进行历史总结,据说一时“盛传于世 ”。作者治史“不必苟同”的风格,是我们深心赞同的。本书作者也是希望与读者一起,通过细心的历史回顾,看中国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人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怎样经历政治史一步步地走来。
《欧洲文明的曙光》(以下简称《曙光》)是柴尔德最重要的代表作,该书在欧洲印行了12版。丹尼尔指出,《曙光》不仅是一本在考古学上造诣极深、无可匹敌的作品,而且成为史前考古学发展的一个崭新起点。《曙光》一书几乎完全根据考古学证据来探究欧洲旧石器至青铜时代中期这段史前史,尽管当时一些保守的学者批评该书陌生的术语太多,缺乏必要的论证并揭示要点,但是大家基本肯定该书最重要的特色是系统涵盖了区域文化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整理,并对所见的考古证据进行阐释。这种材料收集、组织、分析和阐释的方法使该书成为一本标准的专业参考书和一种史前考古研究的模式迅速为欧洲考古学家所采纳,并影响了整整一代考古学家。
司马迁是个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他和他的千秋名著《史记》是个庞大的存在,耸立在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大道上,没有谁能绕得过去,也没有谁和谁的作品能取代。他的伟业,他的文采,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无人可取代的贡献,还有他作为男人遭遇的旷世屈辱,既让人景仰、诚服和击节赞叹,又让人心生悲悯。如何穿越上千年的时光走进他所处的时代,走进他宽广、博大而又困惑痛苦的内心世界,对任何一个学者,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司马迁在忍受奇耻大辱之后仍然想着端正历史,写司马迁,同样也必须端正态度。简约、洞明、犀利,直面生命的痛疼和重量,直至把中国文人那点可怜的自尊逼入墙角,这是首先要确立的。不能纯净,不能气冲丹田,不能全力以赴,就不能免去繁杂、琐碎,不能免去阴暗和艰涩。要大气、苍劲,紧追生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