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 本书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本书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种正义性,大大提高了胜利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性不等于必然性,最终是胜利,无疑还要依靠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里就有一个统一战线问题,即如何保护和发展自己、孤立和瓦解敌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总结的那样,“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而在革命年代和非法环境下,想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先有坚强的地下党组织,才能做好统一战线工作。
本书从多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20多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思想,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种类、存在形式、特征、功能等,对不同流派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梳理了各个思想家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脉络,全面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复杂画卷。这对于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拓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研究的理论视野,从宏观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此书为龚延明教授25年来中国古代(侧重于宋代)职官科举制度研究方面的论集,收集了作者有关职官科举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职官科举研究方面的成就。共收论文43篇,按内容分为四编:编官职研究,20篇;第二编科举制研究,7篇;第三编职官科举与文献制度考论,10篇;第四编有关职官科举著作书评,6篇。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是作者近二十五年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论文集。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闯入我的生命,居然成为我的生命礼现的重要内容,这確是这年轻時未曾做过的梦。年轻时的梦,想做一个诗人。许是缺乏诗人必僃的天分与才华,我终究未能成为“时代的號角”。 關于职官制度研究的论文,本书编官制研究中,共二十篇。除了两篇有等发表外,其余十八篇均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杭州大学学报》、《
为了展示与总结南京大学的学术成果,反映南京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优势和传统优势,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促进新生学术力量的成长,我社推出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博士文丛),每年出版一批,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文学、法学、历史、美学、编辑学、气象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京大学学术研究水平,体现了南京大学的学科特点。现第六批出版在即。遵学校指示,即日起开始申报第七批南京大学学术文库系列丛书(包括《南京大学学术文库》、《南京大学博士文丛》二种)。为保证《丛书》的学术质量和持续出版,《丛书》专设编委会主持申报、评议、入选工作,坚学术质量、公平公开、规范运作的原则,力求入选项目能达到南京大学水平,居于学科前沿地位。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是一次复杂的国际事件,也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事件之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研究中国、日本、韩国古代关系史的结晶,涉及政治史、文化史及文献学、文物考古等领域。全书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本书为我国历史学家朱杰勤教授为“东南亚华侨史”课程所写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全书根据东南亚华侨社会活动的重大事实,由古到今顺序论述,从汉代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东南亚各国独立自主时期。此次新版又附加“华侨史研究文集”(外一种),论述东南亚、欧美华侨的经济状况、政治斗争、历史作用及重要人物等具体问题,是研究中外交通史、中国国际关系史、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史、中国外交史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是作者多年来在查阅大量德文资料基础上,从现代化发展的观点出发,对德意志15—16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为序言、德意志现代化进程的前提与开端、向现代社会突进、现代化的成就与困境、现代化全面危机、暴力现代化、现代化重新起步六大部分。它适于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师生以及从事世界历史研究的专业人员阅读。
本书研究对象是1898年德国强租开埠到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的二十四年间青岛早期的历史。作者尝试摆脱传统城市史的研究范围与方法,一方面运用行政管理学、法律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城市地理学以及人口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视角、全方位地阐释在青岛百年城市发展史中具有奠基作用的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将城市研究的视野拓宽,把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进程置于青岛城市腹地这一更广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时空中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青岛城市现代化的特点。
本书所考察的历史时期(1618~1807),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两国间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因此研究俄国来华使团的历史,对于厘清这一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使用契约文书来处理各种财产关系、身分关系的制度,记录各种社会经济行为、法律行为的契约文书与诉讼档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札法的规定与社会实际生活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程度。本书就是以徽州、文书、淡新档案等明清地方文书档案资料为中心,从法律规定与文书档案两个层面分析申国家庭的法律构造,攘讨妇女的地位与权利,这不仅有助于了解传统中国妇女的地位,而且对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很重要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