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口述者王文正,参加了特别法庭对林、江集团主犯的审判,之后又作为审判上海“四人帮”余党的主审审判员之一,是同时参加了这两次重大审判的人。这位八旬老人,凭借其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清晰的思维,回述了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前后后的真实历史。 本书是本专题反映“四人帮”上海余党的罪行及审判过程的著作,既有大量一手历史资料,又以作家生动细腻的笔触写来,史料性与可读性兼具,同时配有大量历史照片,成为承载一段不平凡历史的好文本。
长征途中党内各种政治主张的角力,不仅伴随着长征的全过程,而且也主导了长征的全过程。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以纪实手法对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政治斗争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难历程。书中浓墨重笔地记述了一批杰出领袖人物的成长、崛起和个别党内领导人物升腾与坠落的历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耐人品味。 从事长征历史研究的专家魏德松研究员在审读此书的评语中写道:“作者在书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斗争内幕,澄清了某些歪曲史实的传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是反映红军长征时期政治斗争历史的一部较系统全面的新作。”
本书是一部集政治哲学和经济哲学于一体的专著,起基本的命题是,“现代政治并非原则政治,而是利益政治”。而对这一命题作出判断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对全体公民实行了普遍待遇。用布坎南的话讲就是“只要对公民中的某类特定群体实行某种具有歧视性的待遇(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或以某类人在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意的事情上具有高人一筹的智慧而将公民划分为该受奖赏和不该受奖赏之类”,那么,这样的社会就是实行“利益政治”的社会,理由是这些做法违背了普遍性原则。 读者对象: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者,大中型图书馆收藏。
1968年9月12日,毛泽东向全国中学毕业生发出指示:从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或大多数是能够同工农兵结合的,有些人并所发明、创造,不过要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由工农兵给他们以再教育,彻底改变旧思想,这样的知识分子,工农兵是欢迎的。 全国一片沸腾,青年学子们心中洋溢着激动的热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不少地方的革委会当晚发出通知,号召广大革命群众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争做执行毛主席最新指示的模范。有些地区召开了几万到十几万人的动员大会,掀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新高潮。 各城的红卫兵组织和中学革委会等,也迅速发出了“动员令” 1969年1-2月,仅两个月时间就有155.6万人下乡落户。到年底,全国共下乡267.33万人,加上1967、1968年下乡人数达到467万人。 从此,老三届们在祖国南北的沼泽、草甸
全球化与文化两个较为复杂的学术术语,是当前外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就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来看,如果全球化代表一个无丝毫裂痕、任何人都能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统一体,那么,显然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还没有到来。如果全球化仅仅指世界的某几个部分紧密相联,那现在的全球化也毫无新意可言。而当全球化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二者的研究空间同时拓展了。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处处同政治和经济交织在一起。文化必须被置于经济和政治的环境之中,并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否则它仿佛既无意义,也无法被解释。人们已经意识到,在全球化文化的时代,孤立地对待文化研究和视其为一般人文学研究,就脱离了政治与经济环境,脱离了实践。因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关注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研究,并且关 注着更深层次的
作者围绕着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主题,从“基本理念”本身及其历史潮流两个角度,阐述了西方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历史沿革、内在问题以及它对外部挑战的回应等诸多议题。在明确界定“自由主义”的要领内涵的基础上,作者就自由与平等、自由权利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等方面揭示了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在内在构成和内在关系脉络,实际从道德伦理、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三个基础层次解释了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
《亚洲的多边主义》从地区安全范式、制度模式演变和亚洲合作治理三个视角,对亚洲多边主义的演变、特点、趋势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亚洲国家选择共同体和合作安全这样的构想和范式,为多边主义注入了亚洲特性;亚洲次区域和跨地区多边主义的行动为我们展示了制度模式的实践;亚洲国际关系的新挑战和亚洲地区合作的新特点为亚洲多边主义和合作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未来世界秩序的构建和国际关系的演进需要亚洲贡献其智慧和经验。《亚洲的多边主义》是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多国青年学者合作研究的成果,由复旦大学同际问题研究院和亚洲学者联合会共同倾力打造。本书由张贵洪、斯瓦兰·辛格主编。
进入20世纪以来,地方自治、选举、议会及由此形成的代议政治,这些近现代西方宪政的精华成为国人挽救危机、振衰起弊,进而强国利民的“屠龙之术”。然而,清末民初的自治推行和代议政治的尝试,却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景象,越来越沦为摆设,只是在经过中国本土因素的改造后,开始和后者糅合起来共同塑造当时中国的政治面向。 直隶地方议会的研究尚属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这种“拓荒”工作能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诸多相关历史知识;不惟如此,著者希冀透过这一北中国地方议会的“标本”,来略加检视近代国人尝试代表政治的一种基本形态——代议政治的得失。 本书由六部分组成。先是纵向梳理直隶地方议会的演变情况;继之对直隶地方议会运行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加以分析;其后则将直隶代议政治的实态分为三个横剖面进行专题研究,
一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组织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共产党文化概念和理论架构,进行了有益大胆探索和概括的著作———《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 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几代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紧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体系,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创立了灿烂的中国共产党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先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
震惊中外的天津攻坚作战的胜利,使天津这座中国北方重要工商业城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天津的解放,作为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次夺取大城市的成功典范,被赋予了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被毛泽东同志总结为解决残余国民党军队三种方式之一的“天津方式”。本书全面地记载了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决策部署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为夺取天津,加快北平和平解放进程,在作战指挥、战术运用等方面创造的辉煌战绩;以及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业绩。充分体现出中共地下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投身人民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和做出的重地贡献。反映了天津解放在国民党最高决策和军事集团中产生的强大震慑力。深刻总结了天津解放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