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清代死刑监候制度为研究对象,不仅从思想和制度两个层面梳理了死刑监候的历史渊源,更从立法、司法两个角度对该项制度的形成、运作、沿革做了全方位的考察,这在学界尚属首次。本书以死刑监候案件的整个司法过程为主线,利用大量史料,创造性地提出了死刑监候案件审理分为“定案拟罪”和“秋朝审”两个司法阶段的观点。进而,作者还发现了清代秋审和朝审的一个重要司法功能,即在程度上成文法典,通过司法的手段纠正立法的偏失,追求天理、国法、人情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结果。不仅如此,对于清代秋审和朝审的概念、沿革、程序、结果,对于秋审文类的梳理、分析,对于皇帝在司法过程中的作用、死缓制度与死刑监候之差别等问题,不囿于前人之成说,思路开阔,探赜索隐,多有创新之见。
记忆带给人欢乐也有痛苦。百年的记忆如同重读自己的历史,像一本厚厚的书,无论翻开哪页都有你人生的足迹,记录着那些和你息息相关的故事以及伴你成长和前行的首长和战友。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文献。60年前,它甫一发表就轰动重庆山城,并很快成为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文件。60年来,“不做李自成”一直成为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历史警戒。党的十六大刚刚开过,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后第一次深入基层调研就是率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考察、学习,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配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历史这样告诉我们》一书,揭示了作为一篇历史祭文的政治魅力,挖掘了它包含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让我们牢记李自成
本书通过大量引用《诗经》、《尚书》、《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具体事例,来探索德治传统的起源与传承,阐明德治传统对中国古代官德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政道”及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离不开德治等关键性问题,拓展了中国古代官德研究的话语路径和审思维度,为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研究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政治发展史当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权力只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性的现代化政党,一贯高度重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更是将权力制约和监督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通过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相对比,阐述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下篇主要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相对比,阐述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并按照历史顺序分四编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备、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对历史实践的客观叙述,也有对理论的全面阐述。全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实践为基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内容丰富、全面。
本书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本书分为国际论坛、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国际史和地区研究、欧洲国际关系、美国对外关系、亚太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年度报告选载、国际关系史学与理论等辑,讨论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论述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亚国际关系,探析了中国对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战略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