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治学译丛·全球环境政治:权力、观点和实践》从我们身边的实际生活切入,从环境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分析当前全球环境政治现象的不同视角、基础框架和常规方法。但就作者个人而言,他无意提供一种解决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案;相反,他试图引起我们对当前各类看似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质疑,鼓励我们吸收更多的知识。在作者看来,国际制度、市场、科学甚至绿色消费主义,对认知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同样不可或缺,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在“使民主和政治恢复活力的社会活动上采取集体行动”,并尽量发掘政治行动的新形式。否则,我们既不能拯救任何物种、地球,也不能拯救我们自己。
《政道与治道》同《历史哲学》成一经一纬之关系,以十章篇幅将《历史哲学》中未能系统化的思路疏通成严整的哲学体系,并予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作者所说:“本书力振孔孟学脉,以见内圣外王教之规模,且承之而进一步,以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事功与科学之问题。” 本书作为“新外王三书”之一,牟宗三先生深味时代剧变之痛感,综合参照东西方思想文化各自的秉性以及发展轨迹,讨论了儒家有德化的治道、道家的道化的治道以及法家的物化的治道,对中国现代化以及科学民主等亦予以持思,多处从思想深处默合其后知识界关注的诸多急切问题。
20世纪50—60年代,中苏两党由意识形态的分歧发展为历时十余年的公开论战,导致两党关系断绝,国际共运分裂。 1962年底,钓鱼台写作班子成立,负责起草论战文章和文件。论战期间,苏共发表文章和文件上千篇。中共发表文章30余篇。 作为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九评”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者以大量独家的一手资料和真实生动的讲述,披露了当时中苏关系演变和中苏大论战全过程的内幕及一些领导人的轶事…… 毛泽东60年代曾说过:苏联领导搞大国沙文主义,……就是因为这个实质问题不能解决,所以连带许多问题都不得不在公开论战中展开了。……我们争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 邓小平80年代曾指出:经过20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
近年来,“盛世”已经成为使用频率颇高的主题词。什么是盛世?盛世是否就意味着安逸和太平?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所谓汉唐清盛世真实情况是怎样的?盛世是如何崛起、发展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待深入探讨。本书从安全战略的视角对中国历史上汉唐清封建盛世进行深入分析,对上面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作者在尽量使本书做到清晰易懂的同时,试图做到在本书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上都有一定的分析和见解。作者特别希望读者能够体会到这里提出的大战略的系统性和由此而来的本书各章的相互关系。国家的大战略必须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这意味着,尽管国家的决策者们将不得不根据一些事态的发展来对其战略的具体执行问题乃至一些战略目标进行修正,但国家的大战略应该有其长远的可行性,而不应该因为一些事态的发展而丧失而价值。因此,尽管本书会尽可能地体现大战略与国际政治动态的密切相关性,但作者更关注的是这里提出的大战略是否是一个中国能够执行的长期战略,而不是去太多关注书中是否反映了的时事动态。
本书是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荷兰航海家威·伊·邦特库所著的《东印度航海记》,详细记录了他从荷兰起航直至中国沿海的海上历险过程。 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史料性及可读性,对于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为荷兰人威廉·联邦特库在东印度群岛及我国东部沿海一带的航海日记,比较真实地记载了十七世纪荷兰殖民者在这一带的侵略和海上劫掠活动。本书为手资料,对研究十七世纪中西海上交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可与我国历史载籍互相比勘,以补我国史籍之阙。同时,此书也可当作冒险故事书来读,书中的惊涛骇浪也许会给读者带来某种特殊的感受。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 经济自由化=和平 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