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及以后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为依据编写的。高中思想政治全套教材(必修部分)共有7册,分为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个部分。其中必修部分4册,共26课64框题;选择性必修部分3册,共32课69框题。按照每单元1张或数张、每节1张或数张思维导图编写而成。 本书的每一张思维导图都是根据教 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按照教材结构,结合历年考试大纲要求,经过精心梳理编制而成的。 本书旨在帮助普通高中同学们更好地学好思想政治,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时更好地梳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知识清单 、采用双栏式习题化设计。将学科知识设计成习题,便于在练习中实现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证明,这是进行基础训练的最好方式
本书是阐述对外宣传和传播,从而为建构全球化背景下理想的中国国家形象而着力打造的一部专著。 本书在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方面,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 “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 “建设高信度、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宣传和传播的改革,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系科“国际传播”课程的开设、课题的研究,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等等,都提供了极好的学术和理论的支持。 它与《畸变的媒体》 (李希光著)、 《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 (顾潜著)、 《当代对外传播》 (郭可著)等构成了“全球传播”丛书,既是这个领域的学术专著,也是“国际传播”课程的导向性教材。
在古老的人类思想中,灵知主义是一种鲜明特征的思想气质,沃格林用灵知主义来观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 灵知主义就是西方现代性的本质,并且根植于西方的传统生活中。西方思想家格林用灵知主义来关照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史,并用来解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他从尼采、黑格尔、马克思那里撷取一些思想文本中的个案,在本书中精彩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西方现代性的主张。
2007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发表7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为了纪念毛泽东这“三论”的发表,2007年8月22日至24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分会即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山东省青州市联合举办了第十四次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探讨毛泽东的“三论”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本书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入文章76篇,大致按主题归为四组,并以两篇研究综述和一篇会议闭幕词作结。限于篇幅,收入本论文集的文章大多作了删节和处理。
本书收录了世界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的两部著作《自由主义病毒》和《欧洲中心论批判》。作者对当前欧美的新自由主义进行了批判,揭露了自由主义社会状态下日益严重的贫困化和两极分化现象;作者还从宗教、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对欧洲中心论进行了批判,力求用非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叙述亚、非、拉国家及地区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本书围绕战后的日本外交、对外政策和主要对外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战后20世纪50年代日本所确立的所谓“日美基轴外交"、“联合国中心外交”和“亚洲一员外交”,以及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对朝鲜半岛外交和对苏(俄)外交等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战后日本外交的主要脉络及特点。 作者对战后各个时期的中日关系和目前中日关系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和分析评价。例如,有不同历史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领土与能源争端的问题等。 作者还选取一些侧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其中主要是对中日两国的发展目标及实力、两国的民族主义、两国的地区认同、两国的政治文化以及两国在地区合作问题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作者这本书是一九九五年出版,献给一二·九运动六十周年。真是光阴似箭,转瞬十年过去,现在已是一 二·九运动七十周年了。当年参加一二·九运动的同学,而今还健在的,已经不很多了。作者作为一个幸存者,能够拿什么来纪念一二·九、献给一二·九运动七十周年呢?业已年逾九旬的我,想做的事很多,而能够做到的却很少了。无奈中想到,最近还有人来向我要这本书,而我已无书可送,书店里也已售完。当时作者没有想到这本书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因此想到,何不把这本书再版,趁此机会 ,加进我另外几篇文章和一些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这样,作者又一次怀着惭愧的心情把这本再版的书献给一二·九运动七十周年,同时,也作为留给作者的家人、亲友和后代的一份纪念吧。
本书以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文官制度的变迁为基础,全面勾勒了美国文官群体发展演变的轨迹,着重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对美国文官群体的政府角色和阶级阶层属性进行了定位阐释与分析。这是近年来国内系统研究美国文官这一特殊白领职业群体的一部重要著作,具相当之学术价值。
这本集子中的26篇论文反映了与会学者对北洋时期中国外交的思考。将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置于整个近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揭示北洋外交的本来面目,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是本次会议论文的一大特点。例如,有学者考察了中国参加次世界大战的决策,肯定北京政府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有学者讨论中国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关系,强调了北京政府推进国际化、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本次会议论文的另一特点是,没有将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仅仅局限在政府及对外交涉的层面上,而是拓宽视角,在更宽广的领域里讨论外交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国民外交、舆论与外交的关系、国内派系政治与外交的互动,这些都是以往研究较少的课题。而本次会议有数篇论文对这些课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运用手的档案资料进行个案研究是本次会议论文的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