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著基于教育学立场,以“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观念系统与实践系统为资源,重点阐述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我国教学的基本传统与问题;二是我国当代教学的时代规定性与价值理念,阐述“教养性教学”的内涵;三是我国教学变革的本土路径;四是实现教养性教学的支持性条件。
众所周知,美国各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是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一一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失去灵魂的》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这所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哈佛的地位,是美国最富有和影响力的大学。不管结果如何,哈佛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大学仿效的典范。刘易斯教授从热议中的“分数贬值”问题、啥佛在处理性侵犯案件上的争论和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充满争议的领导风格等问题着手,为我们分析了哈佛这所大学的失败之处。他还细致地回顾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手册》被认为是20世纪教育领域影响的四本著作之一。本书是由当今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课程与教学专家和测量与评价专家对这一经典理论的修订。经典版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只对作为教学评估的目标进行了六种掌握水平的分类:修订版则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这样就构成72 种分类的结果。布卢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修订工作的完成表明知识分类学习论思想已被课程、教学和评估专家接受,是科学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为分类学: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修订的分类学结构;分类学的运用。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共十四个章节,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是:首章教育的概念;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中);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美育;第十二章体育;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十四章班主任;第十五章教师;第十六章学校管理。
《不做教书匠》这部书中,管建刚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了故事经典,振聋发聩,令人惊醒;他总是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总是以响鼓开
本书是著名班主任工作专家万玮教育随笔集。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为师从教的五种境界(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教自己),系统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实现途径。值得中小学教师参考。 本书适用于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想一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而不是简单充当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教育威权——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的执行者,或者说工具,从而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这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并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如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
作者以日记体方式,纪录了一个特殊的初三班级短短天的堂奇妙的课程。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作者采用和学生一起背书的方式共同成长、共同促进。在背书的过程中,作者尝试了多种教育方法,诸如诚信动员、设置背书纪录、分组竞赛、绕口令、写日记、、勇气、恒心训练、善的培养、赏识教育等等。其中充满了紧张、乐趣和悬念与感动,富含教育的智慧。 天,堂奇妙的课,凝聚了作者十几载教学经验和智慧,让学生受益良多,更给处于茫然之中的教师和家长开了一剂良方,提供了一把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孩子的“金钥匙”,具有实战经验。 世界上没有坏学生、坏孩子,只有不懂方法的不称职的老师和家长。这就是作者在这《班主任兵法:实战篇全新教育兵法典藏版》中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本书是项目化学习慕课研修手册中的一本。本套丛书聚焦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典型案例,聚焦PBL 6大关键问题,解构PBL核心环节,通过2大主题系列、9本独立手册、43节结构化微课,构成“支架+资源”的学习设计。整套书注重任务驱动,强调理论讲解与案例实践相结合,能够 好地服务一线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 本分册共分四课,分别是认识评价量表、评价量表的维度、评价量表的尺度及具体描述、评价量表的使用,系统介绍在项目化学习中较为常用的评价工具——量表的设计与应用。在阐述的过程中,结合2020年浙江省项目化学习网络公开课中的8个课例,采用对典型评价量表进行分析的方法,让读者对评价量表的结构、量表要素(任务描述、维度、尺度、具体描述)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同时梳理常见评价量表的基本范式及其他变式,注重从分析
新学期伊始,作为高一新生班主任的你,对于带好自己的班级、教好自己的学生有怎样的规划?这里是的教育家李镇西从高一新学期天起到第三学期结束的全程工作日记。它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班级的成长历程。 接待新生、编排座位、竞选班干部、写随笔周记、制订《班级法规》、主剜班会、校运动会……班级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小事,都可以作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在这里,李老师以真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示着一个个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冲突碰撞,理解包容,痛与爱,泪与笑,都充分展现了李镇西的教育教学思想。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一年级班主任,在高一上学期所写的教育教学日记,围绕班级凝聚力和班干部的培养,以及对班风班貌的创建和引导展开。 适合广大师生、家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本书是研究智慧型教育的一种尝试。 本书以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把智慧型教育理论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且适当规范化。 本书既可以看成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也可以看成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 班级里总有那么些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教育这些学生,需要耐心,更需要教育的智慧。 本书是一部针对这一现象为教师提供方法的教育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学通俗读物。本书以教师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为突破口,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把智慧型教育理论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且适当规范化。这既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本“医书”,是教师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训教材。
本书重点讨论了学样中高利害测验的重要性。从强化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角度,详细探讨了高利害测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科学的设计方法。作者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个案,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开展评价工作。本书将理论成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是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指导手册。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传统教育中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文化反哺”现象不断涌现,从而引发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问题,如何评价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向孩子学习……都使得现在的成人越来越困惑,越来越吃力。由此,作者提出成人只有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也向孩子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前进,传统教育中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文化反哺”现象不断涌现,从而引发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问题,如何评价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向孩子学习……都使得现在的成人越来越困惑,越来越吃力。由此,作者提出成人只有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也向孩子学习,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教育的智慧》是李镇西教育思想和教学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示了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曾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是一本含金量极高的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和教学艺术的职业素质培养书。
杨海棠所著的《诊断式阅读教学探索与教例/梦山书系》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语文家常课,探索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并且注意解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分为十个专题,进行问诊,作者运用亲自执教中的经验,探求问题解决办法,并辅以教例为证,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个破解语文阅读教学难题的可学管用的范本。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及事务的基本态度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学生的基本情绪情感需求是否得以表达、是否得到恰当的回应和引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教师应当掌握和发展与学生互动所需的基本的情感素质与能力。本手册旨在提供一个“脚手架”,帮助小学教师科学了解小学生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的规律,形成理性的儿童情感教育理念,掌握理性的情感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情感素养,从而能够提升自身对教育的观察力、对教育的敏感性,学会倾听,适切表达与调适,增强作为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
本书在吸取现有《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的特点,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伦理道德等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全书共九章。章为教育技术概述,阐述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阐述了现代化教学环境的组成与应用;第三章为多媒体课件开发,阐述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及常用开发技术;第四章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开发,阐述了网络环境中教育资源的获取方法、开发流程及开发工具等;第五章为信息化教学,阐述了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法及信息化教学评价;第六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层次、意义
本书精选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2001—2010年间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并从“课品综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等角度来呈现、审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经典课堂。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虽以课堂为核心,但读者读完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与实践策略”“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等方面求索语文的真谛。
这是一本耐人品味而又感人至深的书! 这里有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 张学成,被誉为中国教坛的“保尔”。他双腿残疾,身患多种顽疾,但仍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拄着双拐、骑着毛驴在黄土高原上默默耕耘了33年。 陆永康,36年来,他一直跪着教书;36年来,为了家访,劝回失学的孩子,铜马山密林间崎岖的山道上经常出现他四肢着地、不分昼夜爬行的身影。王文福,一个平凡而的教师,他在遭世人歧视与冷眼的“麻疯村”里教书18年,并至今依然默默地坚守在那里。 路克,一所普通小学的校长,只为了兑现自己对学生的一个承诺,他在寒冬的雪地里四肢着地,足足爬行了3个小时,1.6公里。 殷雪梅,在生与死的瞬间,她张开双臂,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孩子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