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著基于教育学立场,以“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观念系统与实践系统为资源,重点阐述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我国教学的基本传统与问题;二是我国当代教学的时代规定性与价值理念,阐述“教养性教学”的内涵;三是我国教学变革的本土路径;四是实现教养性教学的支持性条件。
本书重点讨论了学样中高利害测验的重要性。从强化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信息的角度,详细探讨了高利害测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科学的设计方法。作者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个案,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开展评价工作。本书将理论成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是广大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指导手册。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及事务的基本态度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学生的基本情绪情感需求是否得以表达、是否得到恰当的回应和引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教师应当掌握和发展与学生互动所需的基本的情感素质与能力。本手册旨在提供一个“脚手架”,帮助小学教师科学了解小学生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的规律,形成理性的儿童情感教育理念,掌握理性的情感教育方法,提高自身情感素养,从而能够提升自身对教育的观察力、对教育的敏感性,学会倾听,适切表达与调适,增强作为教师的情感人文素质。
说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语言艺术;说课,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课前预演,它旨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把握好说课艺术,需要有四大根基:要有“底气”、有激情、显个性、重创新。 本书充分结合了教师说课中丰富的经验,在教师说课前最需要什么、说课时最需要什么、说课后最需要什么,说课创新最需要什么四个方面给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最重要的标准,值得学习和借鉴。
本书精选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2001—2010年间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并从“课品综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等角度来呈现、审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经典课堂。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虽以课堂为核心,但读者读完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与实践策略”“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等方面求索语文的真谛。
本书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书是作者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更是作者数十年课堂教学经验与反思集成。文章皆篇幅短小,一事一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情透纸背,启人深思。值得每一位中小学幼儿教师阅读。 本书也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培训使用。 本次由源创图书策划,纳入“吴非作品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满足读者阅读、珍藏的不同需要,新版同时推出平装本和精装本。由设计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在于理论是否高深与新颖,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让教师们从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真实有效的经验与反思。本丛书更多地立足于教师的三尺讲台来研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真实可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的真知。
尝试教学法取得成功后,我没有停止脚步,坚持深入学校上试验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不断发展尝试教育理论。20年来,从尝试教学法提高到尝试教学原则,再升学为尝试教育理论。我在理论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教育实践,大量的事实说明,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尝试教学研究中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也反映了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足迹。 本书所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我在尝试教学研究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主要有自己的研究心得,但很多经验是向教师们学习的。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比教师有一个优越条件,经常能到各地听优秀教师的课,给予我虚心求教的机会。因此,我的课堂教学艺术中凝聚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在这里衷心地感谢曾经帮助壶我们中小学教师和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知识的传递而展开,离开了知识的传递,教育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但知识的传递,并不是教育的目标。有知识不等于有修养,满腹经纶不等于具备社会责任感,腹有诗书不等于拥有美学的人生;教育的本质是使知识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之舟,使知识构成个体内在生命的基本元素和持久动力。 知识对接心灵,意味着教学不能让知识沦为死板的、僵化的符号,而是还原知识为鲜活的、立体的、具有灵性的教养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教养意义和价值的学校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心灵世界的舟楫和划桨。 知识对接心灵,意味着儿童的心灵不再是知识的仓库或容器,而是先知和先生们的智慧结晶通过“教学的纽带”成为后知后学者的思想结晶,意味着人类过往的灵魂向未来无限开放。知识历练人的理性,知识涵
2008年版《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呈现听评课的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基于证据、技术与合作,构建了课堂观察专业合作共同体,界定了一个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问题域,规范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与关键环节。 现在这本《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奉献的是LICC范式基本成熟后的样态。全书分四个部分:研究进展、观察故事、观察工具、观察课例,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呈现2008年后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新进展。作者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试图在更宏大的课堂研究中思考LICC范式的关键元素:如何让证据更可靠,技术更专业,合作更聚焦?《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赋予学校许多新的职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要靠学校来实现。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提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要求。就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的追求,是重建先进学校文化的探索,是健全学校自我发展机制的实践,是创生学校课程的一种努力,同时也是学校同环境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运作。 教育改革与学校发展都要靠教师,教师是学校工作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决定学校工作成效与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专业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又是教师专业化的方向、主题和核心内容。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成为实践反思者”、“教师成为
《数学分层测试卡》是我主持的北京市及全国“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一研究成果是以分层评价为指导思想,经过十几年的实验证明,《数学分层测试卡》已经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和中小学生的喜爱。自1994年开始实验到现在,《数学分层测试卡》实验研究经历了实验—推广-反思-再实验-再推广-再反思-……的多个阶段。
本书在剖析了立美教育的基本理念之后,按照立美教育理念的四个核心价值体系展示了立美教育的成果,即:建设了立美教育课程体系,成为丫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标兵,形成了系统的立美教育成果,实现门上每一个孩子都发展的目标;建立了教师团队学习机制,推动了教师发展平台建设,实现了让每一个教师都成长的目标;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园所特色,实现了每一个园所的提升;创新了家园共育全新模式,建设了家园共育信息平台,从而实现了让每一个家长都满意。立美教育之所以能够结出累累硕果,得益于“立美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以及“立美教育走科研先导之路”,因此在本书中会单独列出章节详细阐述。
理想课堂就是实践创新的课堂,理想课堂就是情感欢乐的课堂,理想课堂就是互动有效的课堂;理想课堂就是彰显教学艺术的课堂,理想课堂就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课堂。 本书首先从理论的层面阐述了有关理想课堂的一系列问题,帮助读者认识理想课堂,并着重从实践方面阐述了如何具体打造理想课堂,比如,从创设教学情景、引导自主学习、建立教学民主、张扬学生个性、提问的艺术、赏识的艺术等方面阐述了构建理想课堂等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并遴选了名师运用相应方法构建理想课堂的经典案例,作了精要的点评,以图为一线教师提供理想课堂构建的具体的可借鉴的方法。
主要内容简介 课堂是系统的、生长的,是一个“生命有机体”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赋予课堂“生命的意义”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尊重课堂“成长”的规律 丰富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智慧” 开发课堂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追求课堂教学艺术,让课堂充满“阳光” 锤炼课堂教学用语,让课堂拥有“清澈”的语言环境 不要迷失学生,让技术成为课堂的“仆人”
本书精选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2001—2010年间代表性的课堂实录,并从“课品综述”“课堂品评”“课程反思”等角度来呈现、审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阶段的经典课堂。 王崧舟老师自2004年提出“诗意语文”的主张后,在诗意语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和深远的影响。本书虽以课堂为核心,但读者读完此书,不仅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启迪,而且可以从“诗意语文的价值取向”“诗意语文与实践策略”“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等方面求索语文的真谛。
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以教师发展为基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获得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度认可。作者基于倾听和理解,因地、因时、因人、因材、因境评课,让执教者通过评议,找到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也让他自己在评议中有所进步。
罗德红、李志厚编著的这本《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的内容以用为本,围绕着教师必要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内容展开阐述。每一章包括结构,即问题、问题涉及到的理论、基于理论解决问题的艺术。 本书的内容特点是:其一,推广基于理论的可操作艺术,使教师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其二,激发富有教学艺术经验的教师挖掘其教学艺术背后的理论,受惠广大教师、学科教研员和理论工作者;其三,缩短新手教师的成长时间;其四,化解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误解。
华应龙的数学课,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 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的12节数学课,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全面展示华应龙数学课堂的风采。通过研读这12节数学课,相信读者会获益良多。 本书可供小学数学教师参考,也可作为教师培训用书。
这是一本写给师范在校生和初任教师者的指导手册,可以帮助你自己的学生水平,向着教师水平前进。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学校的观察、教学以及反思的经验,不仅可以帮助你搭建起学生世界通往教师世界的桥梁,而且能帮助你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开始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中,初任教师者必须学习像教师那样观察学生、学校和其他教师,还必须发展、练习并反思这些有效教学的技能技巧,以便熟练地掌握它们。
王崧舟老师的评课以教师发展为基点,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获得一线语文教师的深度认可。作者基于倾听和理解,因地、因时、因人、因材、因境评课,让执教者通过评议,找到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和专业激情,也让他自己在评议中有所进步。
“中小学课堂教学实用指南”丛书,共五本,这套丛书为英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游戏活动、文化知识背景、课堂用语等,旨在帮助教师更加灵活地使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丛书也是对现行中小学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本册《英语课堂用语和绕口令》将为您提供丰富素材,助您自信表达、妙语连珠。
本书重申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主题: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精神是学生喜欢、由教师本人亲自参与、由学校自己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独值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书详尽讨论了“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还讨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决策过程、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本书建议教师不仅重视物质课程资源,也要关注人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如果完全拒绝教材,这是浪费课程资源;如果完全依靠教材,又容易陷入“失语”的危险。教师 “教教材”固然容易冒“照本宣科”的危险,但教师若根本“不用教材”,又容易陷入主观、盲目和穷于应付的慌乱。可是,当“物质课程资源”开发到程
本书以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为基本线索,围绕“为什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等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在论述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与任务、数学教学改革、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及其基本成分、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形式等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分析了中学数学教学的常规工作,并最终落实在数学概念教学、定理教学、公式教学以及解题教学和复习课教学等基本而重要的课堂教学工作上。本书在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反映了我们多年来对数学教育和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对许多重要问题,如:数学教学目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数学能力及其培养、数学思维及其过程、数学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各种矛盾关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等,都力求从数学教学理论、
本书是特级教师吴非关于“课堂”的思考笔记。作者以数十年课堂实践为基础,对“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对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师生的互动,课堂教学的任务与价值、教师的修养与学习,等等,皆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反思和剖析,探讨“教师为什么要教、怎样教,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本书是作者历经五年潜心思考的心血之作,更是作者数十年课堂教学经验与反思集成。文章皆篇幅短小,一事一文,说理透彻,语言精练,情透纸背,启人深思。值得每一位中小学幼儿教师阅读。 本书也特别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工作者培训使用。 本次由源创图书策划,纳入“吴非作品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满足读者阅读、珍藏的不同需要,新版同时推出平装本和精装本。由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