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故事分享”。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一路走来,我们有着太多的艰难、太多的思考和太多的喜悅。故事不仅记录了我们的旅程,也能让读者理解我们的旅程和课堂观察本身。为此,我们收录了课堂观察大区域合作体——浙江余杭、北京海淀、于夏银川探索的若干故事,与读者分享。第二部分“问题解答”。我们相信,专业行动不仅需要经验积累,而且需要知识基础。我们选择了20个问题,用问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课堂观察的概念、意义、操作技术与流程、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部分“范式创新”。拆除听评课的“旧房子”是件容易的事,但重建听评课的“新房子”就不容易了。我们在崔教授团队的强有力支持下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领悟了繁杂的学科内容背后的重大概念时,当他们形成了看待事物与现象的学科观念时,他们的情感与智力都会被激发起来,老师也会为此激动不已。本书阐述了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充满思考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记忆和训练的地方;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如何保障学生超越低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形成深度的学科素养;如何在区域、学校推进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
理想的课程能否在到达学生层面依然理想,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是教师专业生活之所,离开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不过是无本之木。 在许多人眼里,课堂观察也许只是我们学校中常见的听评课活动的翻版。但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一部分的听评课,为何未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原因就在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很少具备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的元素,比如研究,比如技术,,又比如合作。指向于听评课范式转换的课堂观察同时具备了这样一些元素。首先,课堂观察指向于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就是一种研究,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次,课堂观察需要运用来自课堂教学的数据和信息来评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由数据驱动的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准确的技术,因而课堂观察也就是有技术支撑的研究——它提供了传
特级教师李怀源以十年“读整本书”研究之功,提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一线小学教师成为值得信赖的教读者。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讲图书的选择、阅读的评测、读整本书教学的设计及课型等读整本书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后四章选取作者带不同年级的学生读整本书的12堂教学实录,分别指向阅读经验、阅读策略、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四个维度,为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提供可复制的案例示范。
教师成长是一个大课题,不是短时间内施行几项行政举措、组织几次教研活动,或是阅读几本书就能顺利“结题”的。教师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陈文的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师成长的思考,凝聚了作者30多年教育经验和不同岗位的人生历练。作者从厚实基础、深耕课程、重温经典、坚守本位、追寻本质等方面阐述了教师成长的细节和关键,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一线教师摆脱成长困境,突破成长瓶颈,轻轻松松地成长。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新课改以来,学校的课程意识逐渐苏醒,但是在课程的实际开发和建设中,却又存在着太多的盲目性、随意性,背离了课程的本质,教师普遍缺乏对课程真谛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万伟编著的《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尝试用一种“中间”的话语方式,游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的色彩,又有实践的温度,是校长、老师能够看得懂也能够看得进去的课程读本。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将课堂评价放在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评价互动关系中考察,探讨了课堂评价对学习、课程、教学的影响,明确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或核心素养的发展;分析了传统的基于心理测量学的教育评价质量标准对课堂评价的适应性,基于“促进学生学习核心素养的发展”,探索了促进素养发展的课堂评价的应有特征及相应的实践策略。
常态见出功力,细节彰显魅力。本书便是致力于在常态的课堂中发现问题,在熟悉的细节里创设景致,怀着教育的理想,步入真实的课堂。 书中具体描绘了课堂上常见的问题,这既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警醒,也是为教师朋友们提供的一种参考和对照。同时,作者还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提出了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带给教师朋友们一些实在的启迪,进而促成教师朋友们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一课一境”。
本书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视角(即HPM视角)出发,以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为主线,梳理和挖掘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概念、公式、定理和思想)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素材,探讨数学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课堂教学设计和训练系统编制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展示相关主题的HPM案例。本书可作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课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外语教学虽经历了数百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对于外语课堂听说教学的方法仍莫衷一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了英语听说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 本书在*章中,对主要外语教学流派的基本观点进行了评述;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分别探讨了 听 和 说 的能力培养问题,并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听、说教学三要素,阐释了实现既定听、说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原则;在第四章中,对多媒体与课堂听说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目的是为教师提供一个将多媒体与英语课堂听说教学对接的理念;在第五章中,主要提供了小学和初中课堂听说教学的案例,探讨了听说课堂上的教师反馈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设计》面向中学英语教师培养,基于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紧扣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从学习者分析、学习需求分析入手,结合具体实例,介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教师成长是一个大课题,不是短时间内施行几项行政举措、组织几次教研活动,或是阅读几本书就能顺利“结题”的。教师成长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本书精选了特级教师陈文的文章,集中展现了作者对教师成长的思考,凝聚了作者30多年教育经验和不同岗位的人生历练。作者从厚实基础、深耕课程、重温经典、坚守本位、追寻本质等方面阐述了教师成长的细节和关键,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一线教师摆脱成长困境,突破成长瓶颈,轻轻松松地成长。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历史教育“新师范”建设丛书牢牢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一套面向历史学科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师的选修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它的编写,凝聚了一百多位高校教师、历史教研员和中学一线教师的心血,分为《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史料实证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历史解释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5册。 在中学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素养是师生们相对容易理解的内容。但无论是在物理学还是在历史学中,时空问题都是极其深奥难解的大问题。《时空观念的教学设计与学业评价》是国内第一部详细论述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
本书面向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物理教育实践工作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相关教育管理人员),旨在从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物理课程标准的现实需求和实际问题出发,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理念、重要变化及其背后设计依据进行深入阐释,针对教师在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过程中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内容、方法和技术,提供示范性案例和操作性指导,以期帮助广大教师合理理解修订意图,促进课程标准在学校实质性地贯彻落实,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本书的亮点特色是:1.征集问题,精选内容;2.采用问答的形式呈现,力争生动活泼;3.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4.语言简短平时,重在实用。
特级教师李怀源以十年“读整本书”研究之功,提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一线小学教师成为值得信赖的教读者。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讲图书的选择、阅读的评测、读整本书教学的设计及课型等读整本书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后四章选取作者带不同年级的学生读整本书的12堂教学实录,分别指向阅读经验、阅读策略、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四个维度,为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提供可复制的案例示范。
《看得见成长的课堂》分为七章,包括共生教学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共生教学的课堂特征、共生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共生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式、共生教学的基本策略、共生教学的品质追求,以及共生教学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论述严谨,案例新颖、典型,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研读共生教学、应用共生教学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是提升中小学语文老师专业技能的推荐读本。
本书通过组合叠加两个学术框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和韦伯的知识深度模型,提炼出精准认知问题框架,归纳出八大类型,即核心性、事实性、分析性、反思性、假设性、辩论性、情感性好问题,其中核心性的好问题又细分为总揽类、综合类、专题类、自驱类,覆盖学生思维发展的多维度。根据精准认知问题框架,本书将基于教学目标的问题开发成开放式的、发人深省的好问题,帮助学生展示和交流其深入思考的能力,分享自身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每一阶段要达到的知识水平进行准确定位,设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好问题,并使其贯穿于教师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本书作者黑岩祐治,现任神奈川县知事,系滩校1974届毕业生,他在书中再现了恩师桥本武的国语课堂及《%26lt;银汤匙%26gt;研究笔记》,与读者一起追问教育的本质。本书很后,还将为读者献上一
本书围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精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课程结构与学分安排、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教学与评价建议、考试命题等内容展开,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行了释疑和全方位的问题式解读,旨在帮助高中地理教师更好地理解的内涵,指导教师从容应对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及备考要求,从而在教学中及时准确地落实课改要求。本书面向教学一线的地理教师和地理学科教育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