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在教育历史上,这100位中外教育家作为其所时代和社会的教育代表人物,不仅献身于教育实中,而且擅长于教育思考。正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在他们心灵中所激起的思想火花,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 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著名篇浩如烟海,《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摘选了反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智慧感悟的格言700余则。这也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确实,一则则短短的教育格言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却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难以估量的震撼和启迪。轻轻诵读这些教育格言,细细品味这些教育格言,不难发现,它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学理探索。通过呈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理依据,指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必须实现转型。第二部分:编制指南。选择十大关键问题,对学历案的编制、管理、使用及学历案在学校管理中的再生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易于操作的规范。第三部分:学科示例。列举高中各学科很有代表性的学历案,极具普适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是著名学校管理专家、咨询师郑杰力作。为帮助校长们切实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棘手问题,作者提出了41条非常专业且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进入校长角色、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形成领导风格、如何控制职业风险、如何面对工作压力、如何提高决策能力、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高度凝练了作者自身成功进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以及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咨询和培训工作的心得体会。每一条建议都是经验之谈,都紧跟现实,中肯而实用。 本书既适合学校管理者研读,也可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用书。
曾言:“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难的症结在于我们对常识既缺乏了解,更缺乏敬畏。教育者很大的无知,是对常识的无知,我们往往以为自己知道很多,但实际情形却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教育中非常可怕的缺失,是“对常识的敬畏”的缺失。 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衡量一位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是否进入了智慧的境界,不仅要看他有没有与教育有关的实践智慧和思想智慧,更要看他有没有直捣人心、洞察人性的智慧,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人性的理解。 《教育常识(第二版)》作者期望通过对教育常识的追问,唤醒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让教师们认识到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
本书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 1500 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本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阅读,也适合于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的家长、社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