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迪伦·威廉提出,教育水平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提升教育水平,关键在教师。每个教师都能在课堂上做出改变,以提升教学质量,这比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更有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形成性评价,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有效的方法。在书中,作者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形成性评价的5个关键策略,并提供了70多种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用技术。这些在普通课堂就可实施,无需额外的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
261所大学,261幅高清大学实景图,真实了解大学概貌。104个热门专业介绍,近1000多所大学推荐,全面掌握报考信息。261条金句,天天激发孩子进取心。每日设有空白记事格,让孩子规划好每一天。平摊式精装方式,方便打开,便于书写。
陶行知作为我国建国初的大众教育家、大众诗人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所走过的教育之路,是每个以教育为终身事业的人所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这部他的教育文集,让我们与这个大教育家的思想有了更进一层的亲密接触。文集的最前面选了两封信,用以表明陶行知的经历和终生志愿。其余均以时间为序分段编排。他的思想光辉主要聚集在他对待生活与教育的态度从而形成的理念。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致力于让更多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使用第一性原理思维,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基础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全书分为8章,通过回到学习的本质,研究从学习输入到学习输出过程中的各分支要素,提升学习基础能力(学习力、专注力、行动力、内驱力、应试力);以学习环节(预习、课堂、课后)为逻辑顺序,搭建适合每个人的自学系统,解决各种普适性及个性化学习问题。
《高中记叙文写作范式(第2版)》是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中语文课程首席教师雷其坤老师的说理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探索与实践,本书是成果之一。该书稿力图通过建构科学合理的高中记叙文写作范式体系与教学流程,切实发挥高中记叙文写作的"树人"功能,保证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有序、高效,让学生真正成为记叙文写作活动的主体,促进学生作文与做人同步提升。书稿分为10个模块:人物个性化、事件曲折化、景物独特化、情感真诚化、趣味高雅化、意蕴深厚化、表现新奇化、谋篇精巧化、构想创意化、升格常态化。每个模块分若干写作范式,有的写作范式还分为若干子范式,如“事件曲折化”模块中“设置悬念”写作范式,分为“单一悬念”“叠加悬念”“连环悬念”“包含悬念”等4种子范式。每种范式配上典型范文,加上简要评析,供同学们写作借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一轮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亮点,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书作者站在文件研制者的角度,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从“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深度解读,明确回答了“学生应该怎么办”“教师应该怎么办”“学校应该怎么办”“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怎么办”等问题。 对于教师、家长甚至学生本人,全面精准地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其创造性地融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培养“整体的、活生生的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的前三章着重于课程统整的“观念”。章探讨课程统整的理论,包括四个主题的解释: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课程设计的统整。同时也讨论课程统整和其他作法之不同,统整课程如何传统的科目课程,并解释组织中心和课程统整主题的来源。 第二章探讨课程统整的历史。我知道有些人或许觉得历史叙述很无聊。但是,在此我们找到了一些论述,让我们有信心反历史和现行专业圈中被扭曲的课程统整之定义,为课程统整的界定作一番澄清。在第三章,我举了一个课程统整中争议的主题,那就是,科目界限解除后学科知识的命运。在此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一旦课程统整之后,学科知识并不会就此消失。事实上,我认为课程经过统整,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会更突显。认为课程统整与学科知识相到矛盾与冲突的想法,乃是不正确的。 后面两章着重探讨从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者从教育的细节入手,全图景再现了当下中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与环节,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与对策。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穿透喧嚣的聒噪,让真知之声音奏响;在一片迷茫中,指明闪闪的星斗,从而让人寻找到正确的方向。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对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长期以来,无论是职业教育理论流派还是实践模式,我国一直以引进西方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而且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每年都有大量著作出版,大量论文发表,大量课题通过鉴定,这些成果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建立,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呼之欲出。在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中,作为我国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的诞生地,我们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感到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因此出版了这套丛书。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走向校本发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的愿望。使用“建设”这样一个词汇,既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立场,更表明我们就在建设的“现场”,“正在进行”新课程的建设。我们相信,这样的一种建设,不仅需要理解,也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动,在行动中理解。在建设新课程的过程中,这种“理解”与“行动”持续不断地互动、生成和深化,使建设新课程的脚步更坚定、坚实,也更从容和富有理性。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和深化,因此本套丛书所提供的观点、经验和案例是“正在进行时”,肯定有许多不足,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本书是国际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在日本印刷25次。 本书聚焦教学、学习、课堂、课程、教师、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等方面,整理分析了的教育学知识与问题,揭示了新的教育实践的方向。 本书既是综合概括了近三十年来教育学研究范式转变的航海图,又是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的罗盘针。本书既是教育学的教科书,也是汇集了作者对书中所网罗知识的独特的个人新见解的心血结晶。书中深入浅出的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带给教师诸多有益启发,读者据此可以建构各自的教育学观、展开独自的教育学设计。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幼儿教师、校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阅读。也特别适合中小学幼儿教师和校长培训。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硬道理,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然选择。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特色学校建设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寻求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举措。 龚春燕主编的《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从重庆市创建特色学校的若干成功案例出发,对中小学特色学校的概念、意义以及建设特色学校的方案、方法、策略、途径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回答了如何创建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校这一重要问题。《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既有理性思辨的科学严谨,又有感性呈现的生动鲜活,融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炉,集专家智慧和实践成果于一体,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引导和方法指导。
本书共十七章,可以分为三部分: 1.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章至第四章。内容涵盖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研究步骤及研究问题的特点;选题与研究设计;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观察的内涵、作用与类型。观察法在本书中未单独列出,而是作为科学研究收集资料的只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2.主要研究方法的原理、应用与操作技术,包括第五章至第十六章。内容涵盖实验方法、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调查)、人类学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由于问卷调查方法涉及较为复杂的问卷设计与定量分析手段,故占用较多章节进行介绍。此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实际上并不是独立于前面几类范畴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讲,它们是可以采用前面任何一种方法的特殊的研究领域,故放在最后部分。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2020年)》为中学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本书正是根据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进行了中学导师制的探索。 通过导师制,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师生、生生、师师关系),关注学生非智力发展,在个别指导和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问题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本书介绍了华东模范中学探索导师制的研发过程。学校在近几年建立了新型的导师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导教学关系。并围绕导师制,形成了有特色的导学课程,探索了导学形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纪录与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