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2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 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
本书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基于作者十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教师成长研究心得,以新教育实验教师成长理论(生命叙事、“一体两翼”、“三专”)为指引,围绕思维认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自主管理、自我反思、学习榜样六个主题,引导中小学一线教师唤醒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本书没有让一线教师畏难的深奥学术理论,也并非单纯方法技巧的总结,而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融可读性、专业性、实用性于一体,引导教师重新理解教育,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思考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如何用项目式学习引导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如何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模型? 如何依据模型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如何为行动方案提供支架? 本书从中国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总结了项目式学习的周期模型,以及50个常用的经典工具,并为每个工具搭配了中国教师的实践案例、演示视频和可下载的电子文档。 本书旨在帮助教师系统了解项目式学习这一日趋流行的教学方式,从理念学习快速转向实操,进而培养“项目式思维”。
学习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重在研究 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 ,目前深受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快速、全面了解学习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本书以对国内外学习科学研究的全面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北京大学学习科学实验室和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等地连续多年开展的 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研究 的研究成果,精心组织了相关内容。全书共10章,从学习科学概述讲起,系统论述了脑科学及认知相关的理论基础,并从新兴研究领域视角为教师讲解学习科学前沿动态和研究热点,包括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游戏化学习等,以期帮助教师了解学习科学原理,制定更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的课堂教学。 本书既适合中小学教师或师范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适合
《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实操手册(教师用书)》分为 概论篇 、 理论篇 和 操作篇 三个篇章。 概述篇 既从宏观层面对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也从微观视角详细阐述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体验式教学及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施、推进路径。 理论篇 具体介绍了四个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理论、社会认知生涯理论,以及六个适用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积极心理学、焦点解决短期疗法、教练技术、正面管教、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操作篇 包含了六个单元共22个课程主题的实操教学课例,每个课例从教学专题解析、教学实操流程、教学反思和资源链接四个板块进行了全面、翔实的呈现,并附带配套
本书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上册为蓝本,依据高中历史课标,依托教材单元主题和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围绕 历史文化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独立 等大概念,采取 单元异构 的形式,设计典型单元和课时的教学案例。本书每一案例都采用统一体例,分为 教学内容分析系统 学情分析系统 教学目标分析系统 教学过程分析系统 教学评价分析系统 五个大方面,即从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并结合各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案例分析。本书旨在为教师落实核心素养提供案例样板、教学设计的模板,为教师用好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提供具体抓手,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本书以“人类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为线索,按章节依次阐述了大脑关于学习的10项基本运作原理,回答了诸如为何我们无须费力就能记住热播剧剧情却记不住知识等普遍学习困惑,揭示了故事、情感、记忆、背景知识、练习在构建知识和创造持久学习经验中的重要性,据此给出教育工作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精进教学技艺的方法建议。作者的多个观点会颠覆你的固有认知,你将会重新认识并思考以下主题:“事实性知识优先于技能知识”“反复练习是精通任何脑力工作的开始”“因材施教是否有科学性证据支持”“智能可通过持续努力而改变”“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我是否应该调整我的教学”“学生真能像科学家、数学家、史学家那样思考吗”“技术革新的速度再快,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等。掌握10大认知原则,就能掌握有效学习的诀窍,不是你
本书作者依托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以及对AI和当代教育的深入洞察,全面剖析了当下该如何正确且高效地使用AI工具提升学习与思考能力。作者从孩子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了在AI时代,孩子们应如何抓住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同时,书中还详细分析了孩子未来在学科选择、专业方向、职业规划、人生发展等方面的关键决策,为家长与孩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建议。本书适合孩子及其家长阅读。
本书聚焦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需要遵循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机制,将心理学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结合。本书分为了解学生篇、认识自我篇、教育与教学篇、管理与沟通篇,共十六章,涉及人格发展、情绪情感、学习、记忆、激励、课堂、德育、沟通、网络等多个领域,每一章均以典型案例导入,然后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进而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所以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向读者提供了多种思考情境,既有对经典理论的论述,又有近期新研究领域的介绍,有助于一线中小学教师将本书的知识和自身实践融会贯通,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
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意义深远,却很不容易。而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可以让日常的学与教超越传统的“双基”,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如何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如何提炼大概念?如何将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核心任务?如何设计、实施、评估大单元教学?…… 本书涉及10多个学科、100多个大概念,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大概念教学实践模型,系统论述了大概念统领、核心问题导向、核心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是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并提供了三个完整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这是一本大概念教学实践工具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看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的真正样子。书中来自教学一线各学科生动、鲜活的案例,接地气、可操作、可执行,真实可见,很有学习与借鉴价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
特级教师徐世贵、蔡淑卉基于自身多年来对听评课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潜心研究,通过理念篇、听课篇、评课篇、校本篇和专题篇六个板块,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听评课的艺术。本书重实践、重实效、重实用,力图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空泛的表述具体化,确保理论可学,技术能用,方法有效,一线教师能看得懂、用得上。本书既是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良师益友,又是教学研究人员的参谋和向导,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本书以明确的目的、清晰的目标、合理的设计、有效的交流、学生的参与等关键要素为核心详细解析了优质课堂评价的七条有效策略, 呈现了大量的方法、工具、示例、步骤、指南以及教师反思自身评价活动的小故事, 并设计了针对评价策略的练习活动, 为教师提供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自学方案和行动指南。
本书是苏明强教授10年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书中精选了“数与代数”和“图形与几何”两个领域中的7个教学研究课例,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每个教学课例的研究历程。全书围绕“数学课怎样才能真正好玩起来”这个问题,从“教学故事与感悟”“教学内容与分析”“教学问题与思考”和“教学实录与评析”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是一本适合广大一线数学教师阅读的教学实践研究著作。
本书纵向梳理小学数学12册教材,整合成58节关键课。 深入挖掘教材,整体架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知识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学习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整体化、体系化和结构化,学生的学习从零散走向整体、从浅层走向深度、从知识走向素养。
本书依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框架结构,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与评价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建议、教师发展与课程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刻解读,紧扣核心理念,提取关键范畴,梳理课程内容,关注实施策略,对教师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回答;本书借助名师的典型案例,在案例解析过程中,全面解读的主要精神,深入阐明的核心理念,为学习呈现鲜活的实践样本,为落地提供有效的范例支架。本书既能彰显理论解读的权威性、深刻性,又能突出实践操作的示范性、引领性,是教师学习的常备参考书。
本书以优质的课堂评价框架为思路,着重探讨了为何评价(评价目的)、评价什么(评价目标)、怎样评价(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以及学生参与评价等五个有关课堂评价的核心问题。书中介绍了如何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评价有效地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通过课题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本书结合一线教学实例,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落地的“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指导策略。具体包括:如何进行学情分析设计,以保障跨越教与学的鸿沟;如何进行学习动机激发,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共鸣;如何进行学习目标设计,以保障师生共承教与学的责任;如何进行学习内容设计,以保障师生共创教与学的载体;如何进行学习活动设计,以保障科学遵守教与学的规律;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设计,以保障师生实现教与学的改进。
项目式学习(PBL)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正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我们看到过太多所谓的项目,它们仅关注趣味性或动手实践,却没有涉及重要的学习目标;与之相对,实施良好的项目,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舞台,使他们得以深度体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因此,有志于转向PBL的教师想要参考更多高质量的项目实例,想要了解更多日常用来支持和吸引所有学生参与PBL的具体做法。 本书深入介绍了帮助学生成功的七大项目式教学实践—建立课堂文化、设计与计划、与课标对应、管理教学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搭建学习支架、参与和指导,每个要点均包含大量的实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们对课堂经验的反思。 本书站在PBL教师的视角,为你详细讲述发生在PBL课堂上的故事。
本书共八章,包括考试命题概述、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命题策略、整本书阅读命题策略、现代文阅读命题策略、古诗文阅读命题策略、表达与交流命题策略、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编制、考试数据的分析与反馈。从语文核心素养、不同题型及功能的角度切入,进行理论与实例结合的分析。
作者以一名特级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双重角色,通过沉浸式参与日常观课的方式,诊断中小学一线教师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发现课堂现场鲜活珍贵的教学经验、特色和创新成果,探讨教师如何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摈弃传统低效做法,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培育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目标。本书共分五章,从善于化“教”为“学”、 精于设“思”成“品”、惯于驱“动”促“评”、长于驭“术”优“艺”、明于尊“律”循“理”五个方面,分享了教师修炼成为课堂高手的40个教学实用策略,有利于广大一线教师优化教学设计、课堂改进和观课评课,以及学校管理者提高教学指导的实效性,为打造高质量样态课堂,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和新策略,可以说是一本培养课堂教学高手、指导教师课堂改革、 新课程标准理念在课堂落地的实用指
《小学语文教师》“卷首”栏目汇集了国内知名专家的作品,以篇幅短小、文质兼美、思想深刻、启发性强为特色,深受读者喜爱。本书汇编了2008年至今的“卷首”栏目文章共130余篇,分为品人物、论教育、说教学、议备课、谈读写、聊成长六大板块,多角度展现名师的思考,帮助读者实现精神成长。本书的文章作者包括李振村、杨再隋、成尚荣、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等,都是小语界的知名专家,他们的思考对所有教师都很有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个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育写作”正在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它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看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写作正在成为教育生活中每天需要面对的事情,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一线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成果,如何以论文、报道、叙事等等方式表达这些成果,使其转化为文字,是我们需要关注的课题。本书致力于解决教师在教育写作中的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提炼和表达自己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