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书是《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以宣传当代教育家事迹、反映教育家成长和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宗旨。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教育家?本系列丛书将会让读者体会到,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平常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某些缺点和不足更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教育家又是不平凡的,他们为教育改革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书可以认为有三条线索,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是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位语文教师,到现在我还为没有把“语文实验室计划”做到理想状态而忐忑不安,说真话,我正在寻找机会,为把这个国家“特级教师计划”做得更好而创造条件。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是写了我的学生观的变化。在这一
《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在教育历史上,这100位中外教育家作为其所时代和社会的教育代表人物,不仅献身于教育实中,而且擅长于教育思考。正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在他们心灵中所激起的思想火花,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 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著名篇浩如烟海,《教育小语》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摘选了反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智慧感悟的格言700余则。这也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确实,一则则短短的教育格言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却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难以估量的震撼和启迪。轻轻诵读这些教育格言,细细品味这些教育格言,不难发现,它
朱道俊先生著《人格心理学》一书共分七章,从人格定义,到决定人格之因素、人格类型、人格测量、人格适应及人格之统一,再到最后总结,系统地探讨了人格心理学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在每一章中,对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探讨,不仅仅是引一家之言,而是综合各派观点,分析比较,提出自己观点。具体而言,本书的主要特色为:(1)系统论述,内容详实。本书是我国第一本以 人格心理学 命名的专著,对当时的人格心理学这一学科的知识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呈现。(2)述评结合,有理有据。作者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介绍,还包含了丰富的个人评论,这样便提升了阅读的说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3)理论全面,案例丰富。作者不仅论述了各个理论的具体内容,也给出了充足的实证材料,既有可以证明理论的量化研究也有帮助理解的生活实例。
众所周知,美国各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就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哈佛是的。但是,在争夺优质师资和生源的过程中,哈佛忘记了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一一把年轻人培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失去灵魂的》的作者哈瑞·刘易斯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间有8年时间担任了哈佛学院院长一职。他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向读者描述了这所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哈佛的地位,是美国最富有和影响力的大学。不管结果如何,哈佛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其他大学仿效的典范。刘易斯教授从热议中的“分数贬值”问题、啥佛在处理性侵犯案件上的争论和劳伦斯·萨默斯校长充满争议的领导风格等问题着手,为我们分析了哈佛这所大学的失败之处。他还细致地回顾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哈佛的办学目标如何从真正的教育向迎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靠前部分:学理探索。通过呈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思考与深度学习的学理依据,指出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必须实现转型。第二部分:编制指南。选择十大关键问题,对学历案的编制、管理、使用及学历案在学校管理中的再生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形成了易于操作的规范。第三部分:学科示例。列举高中各学科很有代表性的学历案,极具普适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是上海教育丛书中的一本,本书是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历经三次变革后的关于幼儿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低结构活动探索的理论专著。书中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案例,内容翔实。本书共分为七章,章是低结构活动的内涵,第2章是的结构活动的实践范式,第3章是低结构活动的设计样式与内容,第4章是低结构活动的环境与材料,第5章是低结构活动中的孩子与教师,第6章是低结构活动的评价,第7章是低结构活动实施中的质量监察与管理。
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怎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这是很多中小学教师一直在努力思考并感到困惑的问题。本书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 本书作者从事过三四十年的中小学教学和课程研发工作,曾询问过无数教师对评价的看法及他们本人的评价实践情况。在此基础上,她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对传统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让人们从“标准化考试的神话”中走出来,走向多元化评价的光明大道。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实例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当前的学生评价方法与策略。 作者擅长运用生活和工作中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评价观念与方法,让全书的内容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读起来会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指导性,很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学习与借鉴。
本书共十四个章节,各个章节的具体内容是:首章教育的概念;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五章教育制度;第六章课程;第七章教学(上);第八章教学(中);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美育;第十二章体育;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十四章班主任;第十五章教师;第十六章学校管理。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过头来,想一想,究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教育改革所期望的目的?我心以为然的目的至少应该包含这么一条,那就是,把教育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交还给教育的实践者本身,真正让他们成为教育生活的切实主体,而不是简单充当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教育威权——理论的、或者权力的威权——的执行者,或者说工具,从而充分地激发、解放每个教育实践者的教育潜能、创造性和教育的实践智慧。 这意味着我们实际上并不能简单地设定“什么是教育”、“教育该如何如何”、“教育非如此不可”的标准答案和机械化的行动模式,而是把对教育生活提问的权利交还于实践者,让每个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中不断地去追问:究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
在本书中,陶行知主要阐述了“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生活教育的观点,其中有对办学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对八股及会考制度的抨击,有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小先生制”的阐述,有对中国教育及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同时编写者通过导读使读者更能联系今天的实际情况理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引起读者对教育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