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多动症孩子越来越多。而这给很多家庭造成了困扰。很多家长不理解多动症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这个问题。巴克利编著的《如何养育多动症孩子》是一本非常实用、容易操作的书。对于被孩子多动症困扰的家长,这也是一本颇具指导意义的工具书,非常值得参考和阅读。
在这个发展迅猛、信息丰富、竞争激烈的时代,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多,可能遇到的危机也越来越多。信息的可触及性,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压力、冲突、社会问题的增加,都让当代儿童和青少年面临 多挑战。如何帮助儿童和青少年顺利度过重要的成长阶段,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爱心、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成了心理咨询师、教师、家长及社会公众服务从业者等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书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作者以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预防、干预与治疗措施。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部分介绍了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生态环境;第二部分阐述了危机中的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社会、学校、家庭问题;第三部分讲述了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各种具体的危机;第四部
内容简介
\"如何做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如何处理和分析典型的案例?如何使当前的工作 有效率?心理健康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仍然处在摸索阶段。随着2015年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颁布,如何建设好学校心理辅导室,实施好学校心理辅导,日益得到中小学的广泛重视。本书从回答上述问题入手,帮助学校 好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统整了几所 心理辅导学校的典型发展模式,介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施,包括心理教师的定位、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情况等;第二部分结合常见的中小学心理辅导主题,进行典型案例分析。\"
《幸福的方法》提出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四种人生模式。处理好自己的人生模式,并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断修正才能获得更丰盛的人生。本书作者历15年,在西方心理学、管理学与东方易经、儒释道的先天智慧中进行深度探索,提出在当下如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事业的关系,与金钱的关系,与时间的关系等一系列实用方法,认为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使自己内外和谐、不断获得提升,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及当下转换》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延伸至心理学范畴,确定悲剧审美心理学定义,具体展开悲剧审美美心理机制,描述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思想体系全貌,将悲剧审美心理学研究这一空白领域实现了新的推进。《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及当下转换》提出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的特质是“以悲为美”,它是苦乐相错、悲喜相乘的柔和的美;是“天地悠悠、怆然泪下”的形而上的人生感慨。中国传统审美视野中不存在将美分划为悲与不悲之美,悲与美之间原本是一体。体会了这一点,自然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无处不在的悲、哀而不伤、褒贬善恶、亮色结局。《以悲为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及当下转换》构建了悲剧审美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并予以实证研究,通过现代转换的视角
《历史中的心理学》试图为22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做心理素描,勾画出他们突出的人格特征与情结表现,并对其历史功过做心理学的剖析。心理学是一门大众学科,可谓无所不见、深入人心。而写作此书,正是为了表明这一点。《历史中的心理学》论及的心理学概念涉及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精神分析理论等领域。笔者希望以此将心理学的种种抽象概念具体化、生活化、鲜明化,以使读者学会用心理学的眼光来剖析历史名人人生起伏的心理根源。《历史中的心理学》涉及的人物有人格障碍者(如拿破仑、希特勒),也有人格完善者(如李世民、苏东坡),有自我认知者(如赵构、诺贝尔),也有人格缺陷者(如康有为、恺撒)。笔者之所以选取他们,是为了揭示这些广为人知的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