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作指南》是一部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指导策划、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并邀请全国博物馆行业专家审读核定的博物馆实用工作手册。本指南包括五方面内容,即博物馆入门、博物馆筹建、博物馆运营、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案例,共63篇文章,另有书后参考文献和附录4篇。且随文配有彩色插图和各种表格,方便读者阅读理解。书中所述内容切合博物馆实际工作的需要,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作者陈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职于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负责馆藏书画文物鉴定研究、文物保管、展览策划、社会教育等工作,经手古代文物十余万件。本书总结了作者从业十多年的博物馆工作经验与教学经验,从博物馆的职能历史、类型级别、建筑机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数字技术八部分对博物馆领域的相关知识点做了深入梳理。本书已算得上是我国博物馆知识普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风趣、幽默且带有陈晨老师个人独特风格魅力的文字语言,把博物馆的知识点讲得丰满、直观、有趣味,无疑对提高观众对当代博物馆的认知水平,提升博物馆职能中终身教育的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生兜底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备受各国政府的关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发达国家更是形成了完善的民生兜底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生兜底保障也在不断完善,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康社会建成之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对发达国家的民生兜底保障制度进行研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对深化我国民生兜底保障制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研究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兜底保障制度,下篇主要研究失能老年人兜底保障制度。
《砥砺前行 继往开来: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设与服务创新实践》共有八个部分,分别是:新馆建设与空间布局篇、文献资源建设篇、品牌活动建设篇、延伸服务篇、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服务篇、文化传承篇、管理与队伍建设篇、协作协调篇,全面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新馆的建设情况以及少儿部、多媒体服务部、特藏部、借阅部、采编部、地方文献部、网络数字资源建设部、社会活动部、决策咨询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后勤、学会等各个部门近年的工作和活动。
本书着重探讨和研究推进一流大学图书馆治理能力现代化所面临的各种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学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在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大力发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在新技术手段驱动下,融合多元协同、智能服务以及精准服务等理念,实现高校信息资源服务跨越式发展,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人文精神方面努力探索新的道路。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编为“校情与区情”。分别介绍华东师大和普陀区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第二编为“校区交往纪事”。主要梳理和记述自1924年以来华东师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学与普陀区一百年来在教育协作、科技服务、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第三编为“历史人物与普陀”。主要记述工作和生活在普陀区的长风新村街道的华东师大一村、二村和三村,以及前身大夏大学一批著名学者、红色翻译家、教育家、科学家和青年革命家等事迹。第四编为“往事与普陀”。充分发掘和利用档案史料,精选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在大夏大学的演讲以及大夏师生参与革命活动。第五编为“校区合作与交流档案萃编”。通过发掘馆藏档案,遴选部分校区战略合作框架、深化校区融合发展、共建重量科技园、共建“国际教育科技园”、
本书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城市读本,上海档案馆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显示馆藏和研究实力,首度披露大量珍稀历史影像及图档。荟萃上海城市发展目前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第一辑出版后反响良好,上榜2021中国好书月度榜。补充部分为新发现的材料。
本书旨在从公平与效率的视角出发,探寻我国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路径,以提升服务效能为重点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体现在:第一部分是绪论和文献综述,便于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有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角度测度我国31个省(区、市)的公共图书馆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经验证据。第三部分结合前面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应我国公共图书馆效率改善的建议对策,为中央或地方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基层执行者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一直被认为是关于图书收藏不可或缺的指南,包含700多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条目,条目的解释可能从一行到几页,从中可以找到对藏书和书目技术术语的定义和分析,并且穿插着对拍卖、书品、复刻和赝品、稀有性等主题的正面讨论。全书的主题设定在一个范围内,对词条的诠释兼具个性和权威,行文风格简洁、直率且充满机智。
本书系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论文集,围绕“人物类博物馆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展开,共收录50余篇论文,内容兼具前沿性和资料性。全书分为三部分:一,聚焦名人纪念场馆建设,在展示内容方面,凸显主题,强化名人纪念馆的公共服务教育功能,如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党史教育、建立爱国主义基地等;二,研究名人故居类纪念馆如何更新发展理念,变换发展策略,提高发展质量,进而增强社会影响力;三,探讨在技术层面如何增强讲解工作感染力,进一步做好纸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充分开发自身精神文化资源从而展现自身特色等。
本书详述江苏刻书历史沿革。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江苏唐五代刻书、江苏宋代刻书、江苏元代刻书、江苏明代刻书、江苏清代刻书、江苏民国刻书。
本书以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检索的变化与创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网络档案信息检索的创新发展。厘清网络环境下档案检索功能的创新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档案检索保障措施的新发展,并且对网络环境下的档案检索在技术、原则、方法、标准等方面的发展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和创新,为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和借鉴。本书为档案机构检索功能的实现和检索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有利于提高档案机构的检索系统建设水平和档案服务水平与网络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电子政务,服务于社会公众。
本书收录的是2023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者撰写的优秀论文,共100余篇,全书按照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业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档案文化与档案开发利用等5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了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这就是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和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
本书收录馆藏珍本一百○一种,皆以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为参考依据,从馆藏善本中选取。 本书分宋元刻本、明清刻本、稿钞本、活字本、套印本五类,各类之下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序,主要参考了《四库全书总目》和《中国古籍总目》。 每种古籍选书影一帧至两帧,以正文首卷卷端的原刻原印页为主,酌加牌记、题跋或其他能反映版本特征的页面。书影均据古籍原件拍摄。 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存卷)、著者、版本(补配)、索书号等。
抗战档案全方位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教育及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历史原貌,本书选取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东北三省各档案馆等较有代表性的档案馆以及海外地区收藏抗战档案的重点机构,介绍其所藏抗战档案的分布、特色、价值、开发利用和流传情况,不仅史料参考价值充分,同时具备查证实用价值。
本书是“广东华侨史丛书”之一种,“珠三角其他县市卷”主要是根据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所藏之档案资料,将清末民国时期,主要是将北洋政府包括广州军政府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除广东省中山县、东莞、增城、惠阳三县邑及四邑(台山县、新会县和开平县)之外,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县市(包括香港)青少年儿童赴澳留学的档案宗卷资料作一汇总整理,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考证和甄别研究,按照不同的宗卷所涉及之不同个体,分别撰写成篇。本卷所涉及的留学年份,始自清朝末年,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到二十年代,少量的始自二十世纪初年,亦即清末民初,即主要集中于《中国留学生章程》实施之前的十几年间,这也是本卷相较于其它各卷之优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