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科学专业又富有情怀的中国13种野生猫科动物科普笔记。 虎、豹、雪豹、云豹、云猫、欧亚猞猁、亚洲野猫、兔狲、金猫、丛林猫、豹猫、荒漠猫、渔猫,这是中国有分布的全部13种野生猫科动物。本书不仅整理了它们的物种科学信息、介绍了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系统,还讲述了我们的研究和保护故事。 从发现、研究到保护,通过地图、手绘图、红外相机照片等素材,了解这些野生猫科动物的真实生活;通过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讲解和研究及保护故事分享,认知猫科动物存在、生物多样性于我们人类是一件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 书中有跨页的生境手绘大图,更有扫码可看的中国猫科动物野外生活红外视频,可谓一本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物种全书。
你能辨认出家麻雀欢快的叫声吗?或是欧歌鸫在冬日至暗时刻的高歌?那么杓鹬萦绕不去的美妙歌声呢? 母亲突然离世后,查理 科贝特经历了一段焦虑不安的时期,他的人生观产生了动摇。在绝望的一刻,他不知不觉躺在了一座孤零零的山上,忧郁的细雨渗入他的灵魂深处。 刹那间,他听到了云雀的歌声,那高亢欢快的清脆叫声在空中回荡,让他得以从黑暗的思绪中抽离。大自然的美景让他着眼现实,一下豁然开朗了起来。 通过12种个性十足的鸟儿,查理向我们展示了只要我们知道去哪里寻找、怎样去倾听,就能找到快乐。从独来独往的云雀到争吵不休的家麻雀,本书探寻了这些鸟类在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景观中的地位,并标注了鸟类的外形特征以及在哪里最有可能遇见它们。 这本书讲述的是生而为人,应该如何应对生活的波折。 我希望你在阅读这本书时
本书是一本关于古生物、动物眼睛和生物进化的科普书,译自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迈克尔 兰德和瑞典隆德大学动物学教授丹 埃里克 尼尔森在2012年出版的《Animal Eyes》第二版。作为牛津动物生物学系列丛书,该书因为其生动有趣的插图案例,严谨的公式推理和逻辑清晰的文字描述,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获得很高的引用和评价。本书从眼睛的起源讲起,介绍了视觉的要素、水生动物的眼睛、陆生动物的眼睛、并置复眼、叠加型眼睛以及眼睛的运动,讲述了其中各种动物的眼睛的特征和作用;书中内容丰富,数据详实并且注明来源,同时有大量示意图和实物图;各章节主题明确,内容清晰,涉及假说、推论、公式以及可能的结论均十分严谨。我们通过视觉直接感受世界,对于眼睛的演化,永远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动物世界的眼睛如此纷繁缭乱,
动物园是许多城市居民 次见识到动物世界之精彩的地方。中国有若干相当不错的园,但同时动物园行业良莠不齐,整体发展情况并不均衡。作者一直关注、报道中国和世界动物园行业的发展,在整个爱好者群体和互联网上积累了较高的声望。 《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通过花蚀老师的视角,展示了 外几十家动物园,讲述了动物园精彩的故事和很多与动物相关的有趣的博物学,从 加细腻的角度 大众如何欣赏动物之美。
《动物的家超有趣(铃木守的109种动物巢穴大揭秘)》就是作者历经20年时间走遍世界各大洲,寻找、搜集、观察、研究各式各样的动物巢穴。 书中将动物之间隐藏的联系揭开,跨越物种环环相扣,在展现动物巢穴的同时也将生物链状况和生存的技能融入其中。作者创作的自然插图高度还原、美不胜收,知识解说亲切有趣,让人仿佛沉浸于自然界之中。相信读过本书的人,也一定会爱上观察,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
全世界有九千多种鸟类,建造了千奇百怪的巢。“巢”接承着“蛋”,“蛋”又发育成“鸟”,大自然的乐章就此展开!这本《鸟巢》通过精致的彩绘和趣味盎然的鸟类故事,向读者展现不同鸟类的筑巢行为和建筑工法,以及如何在野外采集和识别鸟巢。
1869年法国传教士科学家佩尔· 大卫( Père David) 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大熊猫和麋鹿等不为人知的动物新种。此后,一代又一代西方探险家相继来到中国采集稀有的动物标本,但他们对熊猫的追踪都无功而返。直到60年后,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长子小西奥多·罗斯福和次子克米特·罗斯福决心来到中国开始追踪大熊猫的探险。1929年他们归国后将在中国的探险日记写成《追踪大熊猫 》(Trailing The Grant Panda)一书,这本书成为当时文献价值极高的探险日志。
“人像蚂蚁”这个古老的比喻,就像“比喻”本身一样古老。从作家到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人们渴望从蚂蚁身上寻找人类社会的 组织形式;从单一的个体到整体的社会,从君主制到民主社会,从霍布斯的“利维坦”式全能 到《美丽新世界》中的集权乌托邦,再到原子化、网络化的后现代社会,蚂蚁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能被象征性的解读,并与人类历 出现过的各种社会形态形成巧妙的一一对应。作者从社会学专著、小说文本,乃至电影文本出发,探索了这一类比的迷人历史。 在本书中,蚂蚁,成为了人类社会的 隐喻。人不是“像”蚂蚁,人就是蚂蚁。
动物园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地方,而人们是来动物家里做客的。“动物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发2亿的话题讨论量。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和物种保护,现代动物园也应向大众展现更加丰富的面貌和功能。朱赢椿和沈志军打造的《红山动物园是我家》,从饲养员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他们饲养员生涯中那些温馨、有趣又令人难忘的故事,而读者将在这些故事里领悟尊重自然、关爱动物、敬畏生命的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一部大熊猫文化文明研究的奠基之作。本书从地理、生物、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将大熊猫的进化史与人类的文明史紧密联系、并行讲述。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在地球上拥有八百万年的历史。大熊猫发源于中国云南,从史前时期就与人类相伴同行,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成为人类社会中独特、珍贵的动物伙伴。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精彩讲述了人类与大熊猫这两个物种从相遇开始,就注定拥有深深羁绊的故事。在八百万年的时光里,大熊猫和人类文明渐行渐近,人类给大熊猫种群带去过威胁,又携手拯救了这一珍稀物种,使其从濒危状态中走出,将其从可触摸的实际存在变成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从古猿到能人,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从始熊猫
这是一部充满了物种情报、知识点和戏剧性故事的考察记,记录了李元胜在西双版纳自然考察空白区勐海的系统田野考察。他选择了布朗山、苏湖林区、大黑山、曼稿和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大黑山作为调查重点,分别在雨季、旱季
一本比《故事会》还好看的博物笔记!西班牙知名博物学家,环游世界,探寻50种“看不见的动物”的传奇故事。这些动物中,既有灭 动物,比如被彼得大帝称为“和牛一样大的老鼠”的猛犸象;也有濒危动物,比如“鸟中二哈”鲸头鹳,飞起来像直升机,摇头晃脑学牛叫; 有神话动物,比如让马克·波罗失望透顶的“独角兽”,以及互联网出现后的 个怪物“卓柏卡布拉”……作者用丰富的见闻、广博的知识,幽默生动的笔法,记录这些“看不见的动物”背后的奇妙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动物的科普知识, 能见识 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人文。 本书由知乎大V苏澄宇倾情翻译,严格把关书中所涉及科普知识,并用简洁质朴的语言,还原原作的幽默和奇趣,可谓“句句有梗,行行有料”。 全书由西班牙新锐艺术家手绘插画,以精美的艺术,再
全世界有九千多种鸟类,建造了千奇百怪的巢。“巢”接承着“蛋”,“蛋”又发育成“鸟”,大自然的乐章就此展开!这本《鸟巢》通过精致的彩绘和趣味盎然的鸟类故事,向读者展现不同鸟类的筑巢行为和建筑工法,以及如何在野外采集和识别鸟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