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数学是一种天赋,只有聪明的孩子才能学好数学。通过本书,大家将知道,所有孩子都有学好数学并享受数学的能力。 如何才能让所有孩子都乐于学习数学?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和教师与家长们分享的观念包括: 如何将数学问题可视化? 数学知识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怎样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题? 为什么家庭作业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在课堂上,怎样为学生进行分组? 怎样为学生建立课堂规范? 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的9种策略? 为什么诊断性评价能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怎样评分才能给学生传递成长式的思维信息? …… 这本书是关于如何通过教师和家长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形成以成长和创新为核心观念的数学式思维模式。作者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智慧传授给各位教师,书中
修昔底德陷阱源出何处?英国脱欧问题的历史根源在哪?自由民主为欧洲带来了怎样的繁荣与危机?欧洲各国局势为何如此复杂? 从公元前28世纪的克里特文明到21世纪的欧洲联盟,《超图解极简欧洲史》梳理并总结了欧洲4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节点,绘制了约500幅逻辑导图、200幅图说及表格,以超图解的手法,发掘了欧洲历史的演进逻辑,让你一本在手,通贯欧洲。 从君主到议会,从农耕到商贸,从宗教到启蒙,从争霸到联盟,所有人物与事件在本书的历史逻辑中不再彼此孤立,以历史思维整合具体史实,将漫长而复杂的欧洲历史地呈现出来。经纬之间,你将洞悉这幅长达数千年的欧洲历史绘卷。
数学是不是背公式?要学好数学是不是要大量做题?到底什么是数学?本书通过对脑与数学认知研究领域中各种有趣的研究成果解读,为教与学的各种理论提供坚实的佐证,并开拓新的观点。在本书中,作为有着多年数学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研究者,作者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脑神经科学研究对于数学学习问题的解释;从人脑发育的规律,从一般认知学习的特性等方面,为数学教与学提出了建议;针对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不同时期,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可以为中国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由于作者科学的态度和对知识深厚地把握,本书荣获2008年独立出版书籍奖铜奖。
《科学在中国(1550-1900)》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在对中国学术思想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1550—1900年科技发展史的一次重要探讨。17世纪初,欧洲人在钟表、杠杆和滑轮等重要机械制作上已经领先于中国了,但同时他们也在向中国人学习丝绸和瓷器的制作技术。基督教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无疑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是耶稣会科学知识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嫁接,还是新教徒影响下欧洲现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都为后来晚清改革者和国共两党精英所一致倡导的科学进步奠定了基础。与许多学者贬抑中西接触之前乃至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艾尔曼从中国人的自然史观和学科分类等角度论证说,中国人对科学从来不乏兴趣,这也正是传教士介绍的欧洲科学能够在明、清朝野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艾尔曼在《科学在中国(1550
数学无处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本书汇集了数十个来自生活的数学趣题,涉及各个数学领域。解答这些趣题不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答案简单明了,但要得出答案却绝非易事,其中不少趣题甚至出自著名数学家之手,也有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题库。全书各章的问题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展开。各章最后给出了每个问题的背景,来源以及其详细的解答。 本书语言诙谐,解题方法独到,涉及较多数学知识,适合中学生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数学爱好者阅读。这本书将帮助你颠覆直觉,激发想象力,领悟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