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斯文·赫定结合自身多年探险经历与历史上其他著名探险家的事迹,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勇敢地挑战自然、探索未知区域的画卷,在人类立足地球、放眼太空的今天,这样的经历和探索精神依旧值得回味。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斯文·赫定从欧洲一路往东,横跨亚洲大陆到达中国、日本,穿越沙漠,翻越高原,登上冰山之巅,九死一生的丰富经历,还可以看到对他产生影响和激励的先行者哥伦布、利文斯通、斯坦利、富兰克林、沙克尔顿等人在全球各地的精彩故事。 本书曾经在瑞典作为青少年的教科书,与著名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既是供青少年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简明读本,也是了解斯文·赫定经历和人类探索地球历史的全球性读物,既有生
“朝天录”是朝鲜使团出使明朝后留下的使行纪录,大量记述使团成员的沿途见闻,是研究明代北中国的珍贵史料。特别是,其中包括不少对驿路、城池、关隘、名胜等各类地理景观的记载,这使得系统运用“朝天录”研究明代北中国的地理问题成为可能。本书以专题形式对此议题进行讨论,分别阐述“朝天录”地理记载的内容与来源、“朝天”驿路制度及驿路情况、辽东“东八站”的建设与中朝关系、嘉靖至崇祯年间朝鲜使者在北京城的活动与记忆,以及明清鼎革之际“朝天录”所见辽东文化景观之变迁。从文本、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解读朝鲜“朝天录”的相关地理记载,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史料之不足,提供更加细致而全面的明代北中国图景,亦为探讨朝鲜使者的活动、记忆、心态及中朝关系提供另一视角。
本书跳出文明、国别、地区的局限,通过东印度公司的兴亡,再现 两百年的激变。这些17世纪初期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一体化之初耀眼登场,用船只和贸易连接全世界,并在一体化完成时黯然退场。它们在亚洲之海赚取利润、掠夺权力、掌控土地,势力俨然如帝国一般。香料、茶叶、纺织品,则将这片被当地统治者视为边陲的海洋变成世界中心。作者以海洋为中心,打破欧洲中心论和东亚疆土观念,勾画出独特而饶有趣味的历史新图景。
为什么钻石难久远?为什么远古的冰雪预言了人类的未来? 从冰川、沙地到重力风,从真菌孢子、花粉颗粒到沉积物中的微小塑料颗粒,历经挤压、熔解、侵蚀的岩石默默地记录着地球的“前世今生”。这一次,它用75个稀奇古怪的词条 我们进入 广阔的地质世界,为我们重现古老地表转瞬即逝的轮廓,鬼斧神工的怪石奇峰,讲述险象环生的地球历史。
地球,作为我们的家园,孕育了我们以及其他所有的生命,它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本书以精美的图片、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地球。从壮丽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到一望无际的沙漠,从绚丽的极光、神奇的闪电到席卷一切的龙卷风,从沉睡的火山、极具破坏性的地震到见证历史的化石,地球以它的千姿百态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的大门,走进这扇门,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些自然现象背后的秘密!
这本书是段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度探索了恐惧的空间以及这些景观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以及历史的长河中发生变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时间和文化的文章中,段义孚探讨了恐惧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成因:他描述了流行病以及超自然幻象所造成的恐惧,乡村和城市中的暴力和恐惧,对干旱、洪水、饥荒和疾病的恐惧,以及恐惧景观形成后灌输给民众的方式。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段义孚回顾历史,以发现我们刻在基因中的恐惧哪些是普遍的,哪些是特殊的。 他强调,人类的恐惧是一种常态,它促使我们划出所谓“安全区”,但恐惧同时也是好奇心、成长和冒险背后的基本动力。本书指导读者了解恐惧的形成机制,探索恐惧的发展历程;并借此引导读者正视焦虑、读懂人性、理解世界。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周尚意为本书倾情撰写中文版导言。
50年前,在喜马拉雅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到底有多艰辛?那里的野生动物生活的怎么样?那里的人们当时过着怎样的生活?本书的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乔治?夏勒博士在喜马拉雅地区的科考活动,包括山、人、日常的行程。每一次旅程都会遇到问题:有的是政治上的,因为喜马拉雅处于多个 边界的敏感区域;有的是后勤保障方面的,顽固的背夫、不愿动弹的驮畜,还有踪迹难寻的小径——山地旅行永恒的难题;还有一些气候问题,比如沙漠地区汹涌的热浪、青藏高原刺骨的寒风。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科考经历,而是想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录下生活在寂静荒山中的各种生灵,向人们展现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唤起人们对正在逝去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关注。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民族志》第一卷的长篇导言,探讨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定律”;二是拉采尔晚年(1901年)发表的长文《生存空间:一项生物地理学研究》,这篇长文通常被视为其政治地理学基本原理的总结性归纳。 本书探讨的深层问题是:“自然民族”如何转变为“文化民族”?拉采尔在描述人类从自然人向文明人演进的“文化迁移”历程时,始终紧扣世界地理的自然区域和自然民族的变迁。
《少年中国地理:壮美生灵》是该套装的第三本,穿越6500万年看中国。多元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万千生灵提供了栖息家园。“生命的禁区”可可西里却是藏羚羊、藏狐等生灵的殿堂,高黎贡山巨大的高差让众多物种在此汇
本书一共有2个分册,分别为《太空技术》《建筑》 , 内容涵盖基础的天文学和建筑学科目, 每个分册包括-二三十个常见的知识点,如太空 之旅、航天飞机、宇航员、建筑结构、摩天大楼等。本书以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叙述,带领孩子漫步在天文学与建筑学的海洋中。作者 将天文学与建筑学知识融于丰富、有趣的小实验里,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用语言表达感官的体验,让孩子轻松了解发生在身 边的各种科学现象,并调动孩子对科学奥秘的探索兴趣。
本书旨在展现伦敦的风貌,从而理解伦敦的现在。“伦敦的起源”,涵盖的内容包括建立伦敦的这块土地,将其作为自己家园的人们,以及那些让伦敦有了多个中心的不同定居者;“伦敦的发展”讲述为伦敦的发展制定法律和提供资金的人们,以及其大发展所采取的形式;“建筑”介绍了伦敦各式各样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关注伦敦的创意精神,承认伦敦对创意灵感和文化抵抗的贡献;“创新和学习”探访伦敦的博物馆、美术馆和教育机构,惊叹于这座城市在工程方面取得的成就;“商业和休闲”讲述了伦敦的“灵魂”,即伦敦人是如何做生意和进行休闲的;“迷一样的伦敦”发掘伦敦 为离奇的特征,并“揭露”伦敦“阴暗”的一面。
【新华书店总店自营】 新时代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浙旅思考,旅游教育出版社 作者 杜兰晓 原价 ¥68.00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11-0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阻挡西北部沙漠向东南入侵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乡村也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以社会一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适应性循环等概念、内涵及理论,量化了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分析了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过程,剖析了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机制,为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本书介绍了河流、沼泽、湖泊等生态系统,从地理、气候、物种和动植物习性等方面,为孩子呈现了墨累河、红树林沼泽、贝加尔湖等多处水域景象,展现河流与湖泊中的各种生物关系。此外,新一代AR技术,让孩子在探索河流、湖泊生态奥秘的同时,纵观立体场景,互动“解救”动物,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流的绵延与湖泊的静美。
本套丛书主要收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各野外台站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积累的科学数据,对我国农田、森林、草地与荒漠、湖泊湿地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而获得了大量的生态系统水分、土壤、大气和生物监测信息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数据进行。本册为江西大岗站2005-2015年数据,对大岗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长期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及实验设施做了介绍。整理编撰了2005-2015年大岗站代表性生态系统的水、土、气、生要素长期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