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萨满文化处于一个濒于消亡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仍旧存活的萨满、还是萨满文化知情人,无论他们对那个即将逝去的文化抱有怎样的情感,他们都很习惯地生活在现在的时空中,虽然他们的生活角色是各种各样的。本书不打算作普遍意义的理论研讨,只想介绍我在调查中所见到的事实,它们既有给予本人以巨大启发的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事件,也有使我感动和震撼的那些生活场景和现场述说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毫无感觉、麻木不仁的状态下进行工作,他接触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他所调查的每个人都处在现实人际关系之中,处在社会具体生活需求之中,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自我的持续与完整,追求与外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均衡。一种文化的命运是通过许多个人的故事和现实场景来展示的,这些对于我们理
“单身公寓派”就能凭借“干净”与“不干净”的明确划分过上明亮利落的生活吗?“清里食宿公寓派”把自己的喜好与气息布满居所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不懈的努力难道真能带来幸福吗?“哈比达派”对生活的解释真能让他们变得透彻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谈论建筑的书,甚至也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日本文化论的书。在书中,作者将其目光集中于“住宅”在这样一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建筑实体的关系,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调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情状。 《十宅论》与其说这是一本建筑书,不如说是一本易懂且有意思的日本文化论。读者可以通过透视十种日本人居住的十种住宅,来了解日本既传统、又带有“舶来”色彩的文化。并能在各种风格之间,找到自己所欣赏的,喜欢的,不知不觉中,也映射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 “对住宅、
这不是一部中国建筑史,作者的用意也不在于写一部中国建筑史,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建筑进行深度省思。 作者根据多年来对中国建筑梳理、研究的成果,给予文化上的诠释。通过对中国文化特质的了解,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建筑,更生动地欣赏中国建筑空间中包容的生活。从建筑与文化的交互对照中,把握中国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平装本已经印了6次,是梁思成先生一本经典的通俗的建筑著作。梁先生的历史、文学、文化方面造诣极深,他有许多关于建筑和建筑人生的文字是非常易读和有教育意义,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这是一本能给众多热爱文化的读者,尤其是青年人读的书。本书请梁先生的遗孀林洙女士编辑梁先生最美最通俗的建筑文字,还有大量珍贵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是一本具有很强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书。此次推出精装版本,值得一提的是随精装本会赠送一本《故宫测绘图笔记本》,这本笔记本里收录了营造学社当年测绘的故宫建筑图16幅,完全原汁原味呈现历经时光磨难的图纸原样。 大拙至美五部分内容简介: 部分: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同时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因为它还是一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者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易经》,体悟《易经》,也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易经》,深悟《易经》,我们将对每一卦的解释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卦辞阐幽”。接录该卦卦辞和易传的原文。并予以提纲挈领式的解说,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意义。 二是“爻辞解意”。对每一爻的意义都逐一解释,至少提出一家之言,供读者作为领悟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三是该卦点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并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出忠告,给出警示。 四是该卦例解。以活生生的实例,给
作者以为人是有命,生是有缘的。知命的人才有善缘,找到了生命的停靠,人生才不会一如无根的浮萍。本书收录了《缘与命》等五篇讲词,另还有若干篇哲理散文。作者以丰富的学思经验,解释缘与命的关系,在我们面对人生困惑动摇的挣扎时刻,此书可以给予适时的解答与支持。
《大学中庸评释》对经典文本“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文献传承背景进行了必要介绍,对经典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点评。注释翻译部分,博采古今名家注疏作品,力求准确有据、简洁凝练;而在“评”的部分,则结合作者的人生经验体悟,和对中国历史文化各个断面作出独特判断,力求反映作者的“一家之言”。评点时有启迪人心之处,是积极践行传统文化理念,弘扬中华价值的可贵尝试。
最擅长讲述上海豪门故事的宋路霞女士,继出版《百年家族——盛宣怀》、《上海豪门旧梦》、《上海洋楼沧桑》、《百年收藏》、《回梦上海大饭店》之后,近日推出力作:《梦回上海老洋房》。本书讲述了8个发生在上海大饭店中的故事。坐落在江河交汇处的浦江饭店,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饭店——礼查饭店;处于上海最中心位置的国际饭店,曾经是远东高楼,并保持了半个多世纪;与繁华淮海路相邻的锦江饭店,是大腕在上海逗留时的行宫……这些趣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故事,不是小说,不是戏剧、不是电影电视,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行文方式,分别就敦煌的历史、地理环境、名胜古迹,敦煌石窟艺术的基本内容、时代划分及其艺术特征,洞窟营建的时间、窟主、施主、详细过程、功能意义,敦煌学及其外研究,敦煌艺术中的科技史画廊,敦煌旅游要素等各方面进行了说明。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是说湖湘多人才,但为什么 楚材 中多是政治人才、军事人才、却少经济人才? 楚材晋用 又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是是湖湘文化?有何特色?等等问题,在《湖湘文化访谈》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壶是茶人丰富心灵的写照。一把壶具有圆满自足的小宇宙。从水置入之始,壶体起了骚动,温度的觉醒,容纳着各自茶叶的形境,水浸入叶体的生命,染浸释放单宁的甘美。接着转韵往来正是茶汤呈现生命的时候,而茶汤美感的养成,就在于如何泡出真味。茶叶与壶的距离看似远又近;却又自我表述,茶香和汤味合声共鸣;都在茶叶与水滋润间诞生;这就是汲甘泉,瀹芳铭,两三寸水起波涛的乐趣。品茗泡茶、茶香四溢时;壶在眼前已十分。等待爱壶者在自己的心。情绪,思维上找到壶之美,经由赏壶心法来观壶,融合在壶的旋律中,照见了壶里乾坤.镜射壶的大千世界!
这些传言渊源已久,斯托克出色地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写出的作品在此后成为吸血鬼神话。斯托克从以往的作者那里吸取灵感,但是在他前人中,没有一个作过像他一样充实丰富的描绘。威廉姆·波利多里的《吸血鬼传说》是此类作品的开路先锋。
《藏地密码之巴伽活佛》使我们这些愚笨的人把他和那些到处传介西藏、解说西藏、还有贩卖西藏的人很容易地分辨开来了,那些大喊;西藏,我梦想的家园的人,却在藏族人津津有味吃生肉时极力掩盖他的厌恶和鄙视,那些流着泪和藏族同胞拥抱后赶紧在泉水中不停洗手的人,还有那么多挂着廉价照相机让乞丐在街头摆造型的大师们,面对如此宁静、宽容的眼神时,已汗颜津津了。美丽的阿须,多少动人的传说。活佛、草原、康巴汉子,酥油、奶茶、阿佳拉…… 也许她不是香格里拉,但她的静谧,如梦似幻……
《城记》是在宏观层面上展开的叙事,《采访本上的城市》则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 “布局——街区——细胞”及其背后的公共政策与文化含义,构成了我认识城市的体系。在这样的三个层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无穷变化的,但每一种变化都是可读的。这样,就可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求证事物,而不必画符念咒用桃木宝剑去捉妖。 必须说明的是,《采访本上的城市》并不是为了阐释这样的理论,它表现的只是这种认识体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还原得更加本质? 这本书以一个个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情节上的联系或有或无,但它们多被这样一个“场”控制着。 《城记》完成之后,有一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就是在过去的十多年间,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区的理由,却少有人关心是何原因导致了
《尧坝场:川南古镇》主要内容:尧坝在川南百千个场坝中本来是个不起眼的小街,尽管历史上他曾作为重要的军事堡砦,作为商贸栈口红火一时,但官方始终没有真正地重视过、关注过它,以致当我们需要了解它的过去时,官方《四川通志》、《合江县志》等文献的记载多只是片言只语,因此要了解尧坝,只有走向民间采访调研的路。2005年做完尧坝老街保护规划后,2006年春天我再次来到尧坝,走进了乡民之中。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就像守候在一位老者的身边,倾听他对往事的回忆。 由于采用了大量口述历史为依据,尧坝的写作显得十分细碎,多是最普通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喜怒哀乐,对它的研究,不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那么宏观,旋律那么鲜明,但乡土性的东西好就好在他有许多细节,真实生动,不拘一格。在江西调研时,一个烧窑工跟我说,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策划、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延伸。
广东人的典型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喊冤连天,没有作气急败坏的争辩,而是在一片责骂声中,一方面默默地与SARS病毒奋力斗争,积极与其他疫区分享“抗炎”经验;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开,学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广东省人大迅速通过立法,要求“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不滥吃野生动物,预防动物传播疾病”。这就是广东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 互相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臭氧层骂出一个大洞来,还不如做一点有用的实事。广东人深明这个道理。 然而,尽管如此,针对广东人的谩骂并没有停止,反而惹来更多气势汹汹的质问:这条立法为什么不是“不吃野生动物”,而只是“不滥吃”? “不滥吃”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广东人在SARS之后,仍然死不悔改,
阎崇年先生根据海内外重要博物馆的精美瓷器馆藏,讲述中国古代官窑及瓷器的发展演变历史;同时,通过个别瓷器器物的介绍,挖掘官窑瓷器背后的文化与工艺;此外,还对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立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认为,与丝绸之路并存的瓷器之路亦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见证。
多少年来,前门就是北京的象征。北京人热爱它,全国人关注它,侨居海外的炎海子孙向往它。这次把它介绍给青年朋友,帮助大家了解它,热爱它;把它介绍给老年朋友,有助于忆昔抚今,更加珍惜今天;把它介绍给工商业者,从中汲取发展企业的经验;把它介绍给侨居海外的朋友,以慰游子思乡之情。笔者借此将多年的夙愿,敬献给海内外各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