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建筑是中国建筑中的瑰宝,其造型独特、气势如虹,蕴含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也承载着古老的文化。 本书聚焦中国古桥建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析古桥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解读闻名遐迩的经典古桥的建筑艺术,阐述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几种不同类型的古桥的建造技艺,展示仪态万方、充满野趣的古桥的迷人风采。阅读本书,定会对中国古桥建筑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本书是“乡愁中国”系列图书《京杭大运河光影实录》介绍江苏段运河历史的图书。本书分别介绍了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6座城市的运河往事,用通俗的语言,精美的摄影作品,图文并茂地向读者讲述了每一座城市的河城共生的历史和故事,讲述了每一座城市遗留的运河遗产。
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形成的都市大众文化。海派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东西文化呈现差异,生产技术出现代差的时代;也是整个世界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中国全面迈向近代化的当口。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蕞高的城市,上海逐渐形成一种与中国传统城市文化、地域文化都不相同的新兴文化。这一新兴文化既能与西方世界进行对话和交流,同时又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和特质——被称为“海派文化”。 在对海派文化的研究现状加以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本书首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研究主体作了界定。本书的研究对象即“海派文化”,研究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近代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研究的内容范围以狭义文化概念为主,也就是包括美术、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在内的精神层面的文化
《中国之欧洲》是饮誉世界的汉学家、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一部比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东方意识,从翔实丰富的手资料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作了十分精当的描述和独到的研究,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西方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来考量,《中国之欧洲》是20世纪比较文学和西方汉学牵手、搭桥的先驱之作,艾田蒲顺应近代西方学术潮流,为国际比较文学界贡献了这部跨文化、多学科联姻和对话的典型范本。如今,这部大著已经走进中国大学课堂,是无数专攻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年轻学子的经典著作。
明代制壶名手陈用卿,做过一把紫砂壶,上面刻铭文十字:“茶熟香温有客至,一可喜。”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将砂壶洗净,放进茶叶,冲上开水,盖好壶;你慢慢觉得茶叶在水中浸泡手,叶片舒展,香味开始从壶中溢漫,送来缕缕茶香。正当此时,有友人不期而至。你取出茶盏,注入浅浅两杯,于是主客二人便天南地北、上下古今闲话起来。 我所以借用陈用卿壶铭,用为书名,因为收在本书中一篇篇文字,无非是茗边闲话而已。
有方做为建筑界知名媒体,于2014年3月推出“建筑师在做什么”系列采访计划,希望以同题问答的方式,记录建筑师的当前状态和阶段性总结,呈现一个人鲜活的中国当代建筑“现场”。《建筑师在做什么(辑)》于2015年9月出版,按时间呈现了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的78个访谈。第二辑呈现的是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的40个访谈,也考虑了地域因素、实践体制以及关注领域等因素。众多建筑师的回答汇集为这珍贵的手资料。它们既是中国当代建筑的“现场”报告,也是未来建筑史成型的草稿、空间文明结晶的原材料。本书读者广泛,建筑学师生、从业人员、以及大众文化类读者。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引,按时代选编作者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的有关研究专论。为方便一般文史研究者和爱好者的阅读,所收各篇尽可能避开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古建筑术语过多和有较多计算过程的内容,而选择那些主要通过文物去考证古代建筑体制,或可补充因实物不存而造成空白点的题材。正是这些分别以战国铜器、汉代帛书、北朝石窟、两宋绘画及金代壁画等为资料进行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探讨之论,又充分体现出作者因学识广博而独具特色的探索视角和研究方法。
《西藏贵族世家(1900-1951)》一书的写作基础是建立在笔者对西藏贵族资料的搜集上。 关于西藏历史,中外专家和学者已经有了精辟的见解,而这些见解是整个藏学进行系统和比较研究的起点。本书正如它的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并不是一部西藏地方史,作者也深知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一部西藏地方史的专著。但是,本书所描写和论述的西藏贵族家庭的世系生活情况,对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藏学界来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研究内容,它是直接与西藏地方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
本书由苏黎明著,以闽南文化研究为突破口,深入探索闽南文化深邃的历史源流、精神内涵等内容。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渡台的族裔、无形的纽带、家族的标识、继嗣的族人、承袭的辈序、族谱的源流、祠堂的亲缘、共祭的先祖、同奉的神祗、互助的宗亲。
本书全面梳理日照的历史文化现象,写出地域特色,展示莒文化和滨海风貌。全书分上、下两编,具体内容包括: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明曙光;龙山文化及远古传说;莒国与莒文化;姜尚及太公文化;宋元:日照文化的复兴;历史悠久的盐文化;深远丰厚的渔文化等。
西泠印社的名气很大,名声很远,一年四季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不仅山青水秀的风景怡人,还有厚重深邃的诗意撩人。本书试图从地面、时空、篆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三个层面来观视西泠印社的这个院子。当然,这也是浮光掠影。因为先前有了《西泠印社摩崖石刻》,这本书算作它的姊妹篇。 全书介绍了诗意的园林、诗意的土壤、诗意的印文化、诗意悠长的孤山西泠等内容。
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天下泉城 非遗撷英》选取了济南地区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比较典型的五十八个非遗项目一包括一至三批国家、省级和部分市级认定项目一,对其产生发展历史、项目突出特点和现实传承状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生动展示,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这些项目的制作过程或表演场景,尽量为读者提供生动直观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力所能及地从不同侧面展现济南非遗项目的生存状态。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几乎所有的城市、建筑遗产都可以说是前人留下的“墟”——在这个砖石木头围合的空间里有历朝历代人折腾的痕迹,有许多生命和文明存在的证据,可其中那些者如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在已经演化成热门的景点,这让它们变得无比“实用”:要收门票,要修缮,要吸引更多的参观人群。而作者去的这些地方仍然保持废墟的本色,大多在主城区以外,在地图的最边缘,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去拜访。 这些地方和那些游人如织的景点相比,有一种残缺之美——没有经过后者那样严密的维护和修补,毫无遮掩地呈现时光的刻痕;有一份安静之美,没有导游的絮叨和小贩的招揽,留给人更多遐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