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园林潜心研究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传承与转译的精华成果,全书共分九章,从山石、林木、理水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获得许多学者的推崇,包括葛明、童明、黄居正、朱涛等等,堪称代表今天中国建筑领域有关中国自身文化与建造传统、园林空间的研究与见解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全书详尽介绍了福州地区各类古建筑,包括坊巷村寨、祠堂碑亭、名人故居、寺院宫观、桥梁驿路等,深入探究古建筑所蕴涵的人文信息,阐发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生动展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体现了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珍视名城传统风貌与个性,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创新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对这座千年古城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福州市多年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展示和经验总结。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靠前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院是中国教育 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 。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 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书院的精神和基本制度外化则为建筑,《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总结书院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关注书院主要功能建筑的典型,点、线、面有机结合,力求反映书院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 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7辑,精选25篇口述记录与论文,以 人称叙事方式,深入挖掘中国建筑历史的细节,如同揭开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内容囊括传统匠作技艺、名师名作、建筑行政、设计院史、建筑教育、建筑和规划设计实践、历史与理论研究、遗产调查与保护实践、中外交流、地方和社区等多个领域,彰显了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全面性,呈现出丰富的成果,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本辑汇集来自内地与欧美16家高校与7家研究机构的65位学者,采访了52位受访者,完成的16篇口述访谈、6篇论文、3篇历史文献研究以及2篇建筑师年表,特别增加历史档案识读与建筑师年表章节。专辑聚焦湖南地区的5篇访谈、3篇论文涉及历史保护、建筑教育、地方建筑技艺以及建筑师,包括作为文物保护法的地方条例——湖南省文物保护条例的制
本书是中世纪图书馆领域 代表性的著作,对于研究手稿时代的书籍和图书馆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作者在梳理了希腊——罗马图书馆历史的基础上,对中世纪早期、盛期和晚期不同地区和国别的图书馆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全景式地展现了中世纪欧洲公共图书馆和私人图书馆创建及发展的历史,说明了图书馆管理和书籍的形成与保护情况,展现了中世纪图书馆所取得的成就和手稿留存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引证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列出了众多颇具价值的手稿,并以冷静、客观的视角阐述和评价了欧洲不同地区图书馆的藏书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图书馆在古典著作留存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呈现了中世纪图书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本书对于中世纪史的研究者和学生而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是 的参考工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
孔孟道冠古今、垂宪万世,老庄天马行空、深邃宏阔,《周易》文约义丰、包罗万象,《诗经》《楚辞》开文学之源流,《世说新语》显名士之风流,六祖《坛经》妙解禅之化境,《梦溪笔谈》著录科技之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是版本的流变、文字的难解、注疏的歧异,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不能解读我们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窥得传统文化的奥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经典常读》从这一思维理路出发,精选三十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由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论述,从文本到精神内核进行系统梳理,注重阐述各著作之基本观念,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可谓少而精,质而文,约而博,俗而雅,为现代人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庸安意编著的《跟曹雪芹学园林建筑》提炼出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部分加以描述,内容依据主要人物的住所院落划分,重点围绕大观园的园林布局、荣宁两府内主要院落建筑展开描写,涉及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主要人物的居住活动场所,作者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感。本书将园林和建筑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分析说明,在对《红楼梦》这本书中的园林建筑进行描写的同时,结合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的差异和共性,并结合时代特点,引申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上来,一方面帮助设计师领会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工艺美,体会古人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给红学爱好者打开了另外一个角度来研读《红楼梦》,即使是普通的大众读者,读来也会获益匪浅。
本书顺着时间脉络,讲述从 1844 年到 1949 年,30 个幸存至今的上海医学历史建筑的故事,从西人创办的教会医院和民营医院,到中国人创办的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市立综合性 医院和专科医院, 介绍用于医院功能的历史建筑住宅和医学会、医学研究机构建筑。 上海医院建筑映 射了近代建筑师的“匠心”,又 蕴藏着近代医者和医学事业支持者的“仁心”。“匠心”与“仁心” 交相辉映,是上海医院建筑 独特 的魅力。 30个真实生动的医院建筑历史故事,100多张医院建筑美图、珍贵历史照片中英文双语+珍贵历史记录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学院支持的系列出版物,每年一本,由国内(包括台湾)著名建筑学府的最重要学者任编委,由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本书为胡恒主编的《建筑文化研究(第8辑)》,是系列专辑之一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研究:以功能城区的拓展为视角/社科论丛》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以近代天津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城区的扩展为切入点,即通过对天津老城区、租界区、河北新区、边缘区等功能区的形成、拓展过程与城市居民来源、居民构成的相互关系和契合性研究,来探讨天津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天如何立足文化特质塑造天津文化品牌进行了相关探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区扩展与传统城市文化传承,激活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行动方案,具有的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孔子如来(精)》是作者鲍鹏山在《光明日报》的专栏“老鲍谭古”的文章结集,总计68篇;每篇字数约一两千,总计约10万字。每篇各自标目,由《论语》原文引发,围绕着道德修养、价值判断、理想人格(君子)、为人处事、教学育人等方面,对孔门言行加以解读,或抒发自己的心得感悟,或结合社会现实阐发孔子智慧的当下意义,见解不乏新意,语言平实晓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在阐释原文原意之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引发出孔门智慧对当下社会人心的正面的意义,涓涓细流,汇聚的是传统文化影响现代社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