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罗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 本书以高履泰先生的中译本为依据,将哈佛大学M·H·摩尔根教授中的插图悉数收入,使全书内容更丰富,资料更全面翔实,适合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以及建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靠前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
《中华诵·经典素读教程系列:中华国学课本(0册)》内容可读性强、编排线索简明、序列清晰、便于学生诵读和学习。通过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我们在“度、量、正、懂”四字上进行了反复斟酌。少儿传统文化学习要做到适当、适度、适宜、适合。课本所编选的诗歌、古文、韵文等,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朗朗上口,便于记诵。
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建筑。这里的文字,就是对建筑之美有所发现和感悟的记录。其中有对校园之美的品评;有对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美学要素的提炼;有对古遗址之美的定位;有对城中村建筑的怀念;有对庙宇环境的品鉴;有对山川古地家园的眷恋;有对无言陵墓的畅想;有对祖先建筑智慧的欣赏……总之,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建筑现象,在这里成为了一个个审美对象,成为我们获取审美感受的场所。
一块石构件,一张旧照片,一段残碑文,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心血,踏访者就是这样辛勤地在收集、在收藏、在感悟、在启迪……同时又在把这一切慢慢聚拢,用图片和文字,用辛勤与心血,编著成这本《浦东石建筑踏访记》,虽然这还只是一鳞半爪,也还只是全豹之一斑,但今人仍足以循此路径,窥探到浦东历史曲折而坎坷的行进走向,特别是能清晰窥见浦东所特有的民风纯朴、河网交错、沿海抗倭、阻洪救灾的个性——历史的每个脚印,都铭刻着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又大多是伴随着建筑石雕而得以留存。 建筑石雕的,令人敬仰! 残缺的石构件遗存,同样! 它的“残缺美”,魅力无穷,永远与人文历史同存!
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客观认知,同时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10年来全世界变化的城市,实现了历史复兴的上海,一个“新冒险家”的乐园。本书从高层决策到人文内涵,为你全面解析有关新上海的奥秘。 世纪末的那个冬季,我曾经屡次从北京和广东搭机飞回上海。每一次抵达上海,我这个上海人,心里都有深深的无奈和深深的痛。相比北京物广东的气焰排场,那时的上海是一城的寂寥落寞,灰扑扑的市景,修补再三的城市建设,拥挤龌龊的交通运输,捉襟见肘的含泪故事以及石库门里脾气暴差的上海人。面对一座疲惫不堪的愁城,那些陈设楚楚的客厅,那些衣食讲究的男女,统统不知了去向。曾身世惊人又迷人的东方明珠,遗范在茫茫沧海里。无数上海人,跟我一样,心里空落落的,不知所措。
《八月的年节:一个土著堡子的生存仪式》包括:走近土著的尔苏人、守望诸神的居所、一个堡子的地理肖像、神秘的人类起源传说、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一个蟹螺堡子的符号、犁鸟(高山的)、鲁苏(原住民)、糍粑(农耕文明)等等。
陕西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西安是世界古都之一和丝绸之路的起点,再加之中华文明是全世界惟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所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仅是古代文明的一个载体,而且也是陕西这一地区灿烂辉煌过去的再现以及中华传统文明的一种延伸。陕西历史博物馆以最使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周、秦、汉、唐为时代重点,以青铜器、历代陶俑、唐墓壁画和唐代金银器为藏品精华。通过这些,当人们在博物馆进行集游览、欣赏、知识撷取与情感熏陶于一身的文化漫步时,不难感受、体验到西周青铜文化的神秘威严,秦汉时代横扫六合、国威远播的万里雄风,以及中国古代黄金时代唐代的盛世风采。本书中全面介绍了大量的馆中的周秦汉唐的青铜器、瓦当、陶俑、金银器、壁画等珍贵的文物。
闽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易石嘉编写的这本《闽越文化》以闽越文化分布范围为依托,以闽江流域为中心,以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相印证,为读者揭开闽越文化的神秘面纱,对研究闽越文化区的经济、文化,特别是民俗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确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同时它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并不遥远。因为它还是一面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重锤战鼓,身处逆境者更能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品读《易经》,体悟《易经》,也完全可以用之来谋划和指导我们的事业和生活。 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易经》,深悟《易经》,我们将对每一卦的解释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卦辞阐幽”。接录该卦卦辞和易传的原文。并予以提纲挈领式的解说,使读者可以初步领会卦辞的意义。 二是“爻辞解意”。对每一爻的意义都逐一解释,至少提出一家之言,供读者作为领悟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三是该卦点悟。就作者的个人理解,从中挖掘其象征意义和引申意义,并力图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出忠告,给出警示。 四是该卦例解。以活生生的实例,给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确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墙”的传统讲法是土、木、石、砖等材料筑成的屏障或外围。古时墙的结构大多不复杂,由墙下部的基础、中间的墙体和顶部的墙帽三部分组成。形式上分房屋墙、院墙、影壁、围墙、城墙等。墙也有非封闭式的长条形墙垣,可以长达数百里,上千里,万里长城就是长长的墙。古代很多墙体建筑是统治者策划,劳动者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文化。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发展出现了水泥、钢材、玻璃、塑料、合成纤维等新型建筑材料,建造出了现代的墙,从钢筋水泥墙、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能储藏保温的保温墙、能吸收声音的吸音墙、能保持无细菌的隔离墙、能防电磁波和核辐射的金属墙、能防盗的金融库房墙,发展到电脑防病毒的防火墙等等,墙的本意已从物质形态延伸到虚拟形态,并且还在发展。 本书叙述的北京古墙都是清朝(1911年)以前的各种墙
广东人的典型性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没有喊冤连天,没有作气急败坏的争辩,而是在一片责骂声中,一方面默默地与SARS病毒奋力斗争,积极与其他疫区分享“抗炎”经验;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开,学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广东省人大迅速通过立法,要求“公民应当养成文明、卫生的饮食习惯,不滥吃野生动物,预防动物传播疾病”。这就是广东给全国人民的一份答卷。 互相埋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与其把臭氧层骂出一个大洞来,还不如做一点有用的实事。广东人深明这个道理。 然而,尽管如此,针对广东人的谩骂并没有停止,反而惹来更多气势汹汹的质问:这条立法为什么不是“不吃野生动物”,而只是“不滥吃”? “不滥吃”并非严谨的法律术语,说了等于没说。是不是广东人在SARS之后,仍然死不悔改,
本书辑选了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公开讲学记录和陈柱先生的部分国学著作精粹,书中对国学派别及诸子百家的本原、命名、流派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对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了系统的简述。全书通俗易懂、详略得当,是国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禁忌讳莫如深,无处不在。人的身体发肤、言谈举止、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不受到它的无形制约。但是,神秘、超凡的禁忌并不是的,有多少禁忌,民间就能发明多少禳解的办法。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囊括了自然、人文和宗教的精髓,是一处“天人合一”的人间净土。这里有百余座恢弘古刹,五百里佛国道场,两千年晨钟暮鼓,是中国一座集汉、藏两大教派于一身的佛教圣地,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我国佛教名山。五台山因它气势恢弘的佛教寺院建筑群,以及一代又一代在此修行得道的高僧,闻名海内外,位列佛教名山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