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 功绩在于 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 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 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安东尼·滕的这部具有现实感和反思深度的著作《世界伟大城市的保护(历史大都会的毁灭与重建)》是对22座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史与现状的描述与反思,既阐述了这些名城的保护历史,也对其基于20世纪历史保护理念的现状提出了质疑,认为并没有一种真正“成功”的保护模式与样板。书中有着大量翔实的论述与描写,这对于我们惯常以欧美历史都市为楷模的思维是一种冲击,书中提及城市保护问题,必将促使我们深入思考。
该书基于全球视野,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自1400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在各个时代对创造建筑风格和改进建造技术所做的贡献。这也是本书作者柴克拉柏蒂评价各地建筑所表现的“现代性”的重要指标,同时她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西欧和美国并非一直以来都在这两方面领先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作者的这种观点将西方和非西方的建筑发展等量齐观,摆脱了此前西方建筑史学习惯用西方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真正描绘了一部自1400年以来的全球建筑发展史。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史研究中“人”的重要性。此前的建筑史著作通常根据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伟大建筑师(1800年以后则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师)的杰作为主线撰写。该书则将其范围扩展至业主、施工者和历代的使用者等“对建造和维护该建筑发挥作用的人”。
本书以词条的形式,科学、规范地分类讲解了建筑中的台基、高台、柱、梁、枋、檩、椽、斗拱、屋顶、墙、瓦、屋脊装饰、窗、室内木隔断、护栏、墁地、彩画、天花、藻井、门及门楼、建筑装饰雕塑、匾额与楹联、城池、长城、宫殿、礼制坛庙、陵墓、塔、园林、古村落、民居、桥梁等内容的方方面面。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精选了近干张精美图片,信息量大,令本书更具资料性、实用性及艺术鉴赏性。 本书可作为建筑方面相关收藏爱好者、研究者和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检索、查阅的理想工具书。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大量的图片,展示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19世纪末世界建筑史的宏大画面,其特点是着眼于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于建筑作品、建筑师与建筑理论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尤其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本书分为三编,在“古代建筑”和“中世纪建筑”两编中,力求充分展示世界上各种建筑文明的风格特征和交流融合,而第三编“近代建筑”则系统论述了欧美建筑文化,因为欧美建筑在同时代世界建筑中是最重要的,在观念、风格和材料技术方面对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美术史和建筑史研究的成果,既可作为世界建筑史的门径书或参考读物,又可作为建筑学和美术学等相关专业的建筑史教材。本书体例完备,每章设置了导言、小结和术语解释
梁思成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学家。本书正是他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作出的宝贵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建筑史》及姊妹篇《中国雕塑史》多年来一直沉睡于纸堆中,所以一经出版,反响极为强烈。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的意义。
翟文明编著的《话说中国(建筑)》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 《话说中国(建筑)》在有限的篇幅中增强信息量,避免阅读时的沉滞感,通过流畅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和简洁大方的版式设计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让事实说话,以实物为证,还原历史真相,将中国历史文化立体、全息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以新视角、新层面看见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在世界上已经形成热潮。这股风也吹到我国,但我们对它的基本理念其实还很隔膜。陈志华先生用自然优美、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俗等多个角度,介绍了意大利近20个历史文化古城、数百幢古建筑和对它们的保护。读者在阅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对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爱护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态度和科学精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当前世界上关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认识。 随文配有数百幅图片,包括地图、建筑照片等等,有的十分罕见,使本书不仅具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还可以作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城市笔记》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阅读城市的文化随笔,也是他对中国城市保护、城市规划进行持续研究后的感悟。作者在参与大量保护规划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来阐述城市规划设计和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这对于了解历史城市的发展,认识城市规划和城市保护的重要性很有帮助。书中有不少敏锐的思考,对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作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决策者的案头参考。
作者在本书中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或原始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民国时期。作者认为,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能准确把握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本书版本采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史料性。读者从中可对整个西方建筑的发展史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本书共分十章,全面系统地对上起史前的欧洲直到现今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的阐述,书中还附有大量的示意图。 章以起源的意义,从史前的欧洲说起,古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建筑居然是陵墓,这意味着什么值得人们思索。第2章讲到原始的基督教时代,那个时代人们思想受到蒙蔽,文化的发展停滞了,而建筑却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代。第3章是基督教时期,封建主义的胜利,此时的建筑特点归结为长方形廊柱大教堂和一座座白色教堂。第4章讲到最辉煌的13世纪,与政治上的憎恶相比,人们不能不赞叹它所培育出的建筑之花。第5章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给建筑带来了新形象,第6章为16、17世纪称为探索的时代
作者在书中向读者讲述了上海外滩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其背后的传奇故事。透过每一张老照片,读者会对外滩产生更深的理解,与照片中的人物形成共鸣;书中的新照片又能让读者感受到外滩的百年巨变。这本书将使那些初识外滩的读者更懂得外滩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