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20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 ,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普通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中外城市史》一书将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过程并行讲授,按照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章节,主要内容为:早期城市,自史前时期至公元前3世纪东西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帝国城市,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汉帝国、罗马帝国、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城市的发展、繁荣与衰落;商业城市,10 15世纪中国宋元时期和西方中世纪商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古典主义城市,13 18世纪中国明清城市和文艺复兴影响下形成的西方巴洛克-古典主义城市;近代城市,西方工业城市的兴起、明清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近代化;现代主义城市,西方对现代城市问题的探索。 本书可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教材,同时也可供广大从事城乡规划、城市史研究等的相关工作
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新定理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支持。本书涉及专业论题,采用非数学方式表达。它帮助工程师、建筑师和阅读爱好者了解结构设计原理。本书不是对历史成就的描述,而是结构工程师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处理方式。17世纪伽利略首先将现代意义的科学引入结构计算,确定梁的破坏强度。18世纪工程师抛弃了 极限荷载 方法,并在19世纪初建立一个正式的设计原则 结构应保持弹性,并对分析的应力考虑安全系数。20世纪中叶以来,回到伽利略的极限强度计算,
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建筑,对中国古代的城防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宫殿、庙宇、民宅、古塔、古桥等建筑的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详细解读,旨在丰富读者的建筑知识,带领读者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此外,本书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无与伦比的美。
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塑造蕴含着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种种要素,正是这些要素使得城市公共空间既属于每一个人,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人。彼得?G. 罗指出,城市规划师在塑造公民场所时需要跨越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藩篱,才能既避免国有场所的威权特性,又抵挡住私营场所的排他特性,从而使得公民场所具有真正民主的价值倾向。
抛开建筑家们的成果是无法谈论现代社会的。他们是如何与时代角逐,又是如何影响社会的? 本书的序幕由丹下健三开始,其后从焦土的风景出发,介绍了经历了经济高度增长时期的一代建筑家,在萧条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沉着地蓄养力量的一代建筑家,在泡沫经济时期崭露头角的一代建筑家,在阪神大地震与泡沫经济破灭后开始脱颖而出的一代建筑家,以及在二十一世纪登上建筑舞台的新一代建筑家。 本书共计收录多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家,其中8位是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并包含80多张照片及现代日本建筑家 系谱图 。
特拉维夫,以色列的座都城。特拉维夫,崛起于沙漠。特拉维夫,现代都市,世俗之城,面对着古老肃穆的耶路撒冷。特拉维夫,乌托邦之城,建造前历经长期的酝酿和谋划。 她是在怎样的土地上建成的?100年前的她是什么模样?相关照片、规划、草图、模型首次汇集成册并出版,述说着一段闻所未闻的历史。老照片讲述了这座城市及其所在的这片土地,讲述了谱写这一壮丽史诗的那些梦想和纷争,包括在以色列建国之前的那些冲突。 凯瑟琳·维尔-罗尚是建筑师,城市学、历史保护和城市规划研究方向的博士,巴黎美丽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的教师,致力于城市研究和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研究。 本书为法国耶路撒冷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由皮埃尔·德·米罗舍迪(Pierre de Miroschedji)指导。
《古建新生(传统建筑与现代都市)/文史存典》是林徽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如何融合与应用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其中也包括介绍部分国外经验,现代工艺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等篇章。
本书是“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的一本,作者单霁翔先生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路。本书将着眼于历史文化街区这一特殊的遗产类型,对其保护理念、重要性、技术、前景等进行介绍。
本书罗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形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 本书以高履泰先生的中译本为依据,将哈佛大学M H 摩尔根教授中的插图悉数收入,使全书内容更丰富,资料更全面翔实,适合建筑设计人员建筑理论、建筑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师生以及建筑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本书为贯彻、落实《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件精神,防范和遏制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专项施工方案,从中甄选出29个典型案例,并约请相关技术人员,把各自编写的已经工程实践验证过的专项施工方案,整理成册,以供施工单位编写专项施工方案时参考。
本书以上海市已建延安东路盾构隧道上方外滩通道明挖法施工为工程背景,系统地介绍了明挖法施工对下卧既有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影响评价方法、设计方案和施工控制措施,以期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孙巍、张冬梅、姜向红主编的《明挖法对既有大直径盾构隧道影响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运营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的检测方法、运营大直径盾构隧道现状评价理论与方法、大直径盾构隧道变形保护指标的确定、明挖法施工对既有大直径盾构隧道影响的离心机试验和数值模拟预测分析、明挖法设计方案及施工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效果。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兼顾了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内容。
本书以太和殿为中心,通过2个方面来讲述太和殿的故事。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太和殿建筑本身的故事而展开,主要内容包括太和殿的建造、太和殿的建筑力量、太和殿的建筑之美、太和殿的金砖地面、太和殿的小兽,以及太和殿的镇殿之宝等内容。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围绕在太和殿内曾经发生的故事来展开,主要内容包括李自成火烧太和殿、八国联军在太和殿胡作非为、溥仪太和殿登基、袁世凯太和殿称帝、日本帝国主义太和殿前受降、太和殿百年大修等内容。作者试图通过太和殿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物建筑,来展现明清官式木构古建的艺术精华与工匠精神,并见证紫禁城古建筑数百年来饱经的沧桑和荣辱,以希冀社会公众来更加珍惜和爱护紫禁城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2006年夏秋之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和中国文物研究所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联合组成了一个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非官方学术组织,名叫“建筑文化考察组”。这个考察组组成至今不过8个月,却已经踏访了8省40个县市约250处古建筑遗构、遗址,在《建筑创作》杂志上开辟了《田野新考察报告》专栏,陆续发表了考察报告8篇,约15万字、数百张新旧照片资料和实测图,这些连接传统与现代建筑文献的发表,使其在业内可谓成绩斐然。 现该考察组拟将其撰写的考察报告陆续结集出版,总名为“田野新考察报告”,并已编辑完成了这套丛书的、二卷。出版在即,嘱我作序。我忙于公务,本无更多的闲暇,但这些报告我是每篇都读过的,因此愿以我的读后感言代序。 记得前人说过: “史学即史料之学。
为更加广泛地发掘和整合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资源,更好地配合海淀区推进北京市三个文化带建设,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简称 中心 )与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研究院(简称 研究院 )于2016 年计划继续推进《民国三山五园故事》项目。该项目是作为双方2015 年合作项目《民国时期三山五园档案文献整理和研究》(赵连稳研究员主持)的延伸项目,试图在通俗化和公众史学领域为整合、宣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资源做出有益尝试。编委会将收集到的民国三山五园故事,*终整理为成稿50 余篇,按照主题,分为三山五园与海淀故事、圆明园故事、万寿山颐和园故事、玉泉山静明园故事、香山静宜园故事、西山故事、名人墓地故事等七部分。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旧园与故人 民国时期三山五园地区掌故》,就是上述《民国三山五园故事》项目的正式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