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这本书的功绩在于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 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一生很重要的学术专著。梁思成以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提纲挈领地梳理出数千年来中国建筑的概要、发展及特征等,加以细致的考证和精辟的论述,完成巨构。他研究建筑史,不仅注重史料,介绍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还深入研究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思想。书中有作者以及其他建筑学家手绘的平面图、剖面图或断面图等,弥足珍贵。
《中国建筑史》是di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从上古到清末民初分期阐明中国建筑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涵盖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等。对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各民族与中国情况之异同,都有述及。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五十年代初作为讲义,出版了若干油印本,限于条件,没有印插图。本次出版即以油印本为底本,参考后续出版的各本修订了部分笔误,并增补了书中提及的相关图片,以期最大限度呈现梁先生本意。
《中国建筑史》是梁思成的重要学术著作之一,也是shoubu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巨著。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测绘,收集、辨别、整理建筑资料,梳理从上古至清末民初的中国建筑传承发展脉络、剖析各时期建筑的形制特征、对比他时他民族与今之异同等,最终完成本书编写,从而奠定中国建筑学由蒙昧进入现代学科的基石。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既是一本梁思成先生所著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通俗读物,它还兼备日历和笔记本的功能。 《古拙 梁思成笔下的古建之美》中收录大量古建筑手绘图和老照片,每天看一点关于中国古建的内容,也许是一张古建筑老照片,也许是一幅手绘图,也许是一段文字,从尧舜时期的 堂高三尺,茅茨土阶 开始,直至今天我们能随时去游览的故宫、北海公园。通过一年的时间,每天看一点内容,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的过程,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简单的了解。
《城堡的兴亡:从战争到和平》一书选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代表性的城堡为对象,围绕城堡设计特点、建筑风格、防御和民用功能、建造过程、文学和影视作品的象征、发生的历史事件等展开叙述,抽丝剥茧,语言诙谐,融历史、军事、建筑、生活于一炉,从简易到复杂,从渺小到巍峨,从以战略性能为主到以宴请享乐为主,展现了中世纪由城堡串起来的一幅幅图景。伴随着诺曼征服者的铮铮铁蹄声和彰显宏图霸业的统治者,城堡摇身一变,成为一扫战火阴霾后静静屹立于山间粼粼波光之上的名利之境。读者透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和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古堡主题的图画、摄影作品,能一窥如繁星般散布在欧洲各地的,无声诉说着本国曾经的命运起伏的宏伟古堡。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首钢旧址被改造为滑雪场馆令世人惊艳。工业遗产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价值,更事关实现 两碳 目标这一可持续发展大局。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业已积累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并具有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实践。本书遴选了100个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代表性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讲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成就和经验,并归纳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四种方案 社区参与、城市更新、场景再造与文化创新。本书讲述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中国故事,并认为这是贡献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拉斯金从历史地理视角对威尼斯本土的建造传统作出深入解析,提示了历史保护的态度 建筑的新与旧的关系是一种不断叠印、融合的历史性过程,新建之物附着于传统产生家园的栖居感。拉斯金并置哥特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力图挖掘早期艺术对于当代的价值。拉斯金通过对哥特工匠勇于创造精神的赞扬,导向一种活泛的思想方法,即了解历史、保护遗产的*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的创造。拉斯金的历史意识并非泥古,也并未否定当代建筑师作为实践主体的价值,而是身处于历史场域的建筑师需要真正重视城市的地理与历史叠印下的空间层累与场所性格。
《文艺复兴的建筑艺术》一书是文艺复兴历史研究贝特朗 热斯塔兹具有代表性的通识读物,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建筑艺术复兴的精髓,作者用自然优美、精确平实的笔调,从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多个角度,对于柱式、穹顶、拱门、圆盖等基本建筑概念做了简明清晰的解释,对于对称、比例、规则布局、建筑模式等建筑美学层面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还对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等相关知识做了补充性的说明。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者在本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阐述了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重大意义 社会地位的巨大跃升,从一位工匠上升为艺术家 并且给予了文艺复兴时代对建筑史发展影响深远的几位建筑大师以极大的关注,深刻体会一代代建筑大师的天才、智慧、勇气和毅力。 阐释了建筑艺术的复兴之父布鲁内莱斯基的创举
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曾先后六次来华开展建筑考古活动。本书是其对中国建筑进行全域性的普查之后出版的《东洋建筑之研究(上卷)》的中译本,其中*篇《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史上*部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建筑历史的著作。 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巴黎圣母院、沙特尔教堂、斯特拉斯堡教堂等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人们常常为其宏大、精良和古老而心醉神迷,为成就诸多辉煌建筑的中世纪工匠、建筑师的艺术杰作而赞叹,大教堂其宏伟的外观、壮丽的穹顶、华美的彩绘玻璃窗、经典的壁画和雕塑、精心编码的象征符号、高超的建造技术、复杂精密的机械装置等无不体现了教堂建筑结构的演变。《神圣建筑的艺术》一书作者阿兰 埃尔兰德-布兰登堡是中世纪建筑史和艺术史权威,在本书中,他以精炼的篇幅和生动感性的文字,辅以百余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建筑流派和建筑风格的建筑图、绘画作品与档案资料,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欧洲经典教堂建筑,层层剥开这些千年古迹,由表及里、细致入微地诉说教堂的历史起源与小故事,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让读者从建筑形态、建筑构造以及各种雕刻与装饰背后所代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作者梁思成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分成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八大时期,涉及阶基、勾栏、柱础、斗拱、雕饰、门窗、陵墓、石窟、寺观、宫殿、住宅、都市,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建筑类型。作者不仅细致考察了散落中国各地的现存古建筑,还结合史料,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特征、建筑思想、技术要点,以及建筑风格特征的演变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清晰地展现了各种建筑形制及其发展变化。 《中国建筑史》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
全书共分四章并附录。*章首先介绍了认知过去建筑的几种方法,诸如活用现存的建筑、从绘画和图纸着手调查、通过遗址发掘来调查和从样式、技术等方面推测等,并具体地讲述了史前建筑的营造。第二章讲述的是日本中世、即镰仓、室町时代的建筑,主要内容有东大寺烧毁后重建时采用的大佛样、禅宗寺院与禅宗样、中世镰仓、奈良和地方上的建筑以及寝殿造的蜕变和庶民住宅、画卷中所见武士和庶民的住宅,还有日本自治都市寺内町和战国大名的根据地城下町等。第三章从近世、即安土桃山时代的城郭建筑、草庵式茶室说起,间插建筑的标准尺度和 间 ,一直讲到江户时代的都市规划和建设、近世城下町和书院造的成立、日光东照宫和京都桂离宫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近世民居的成立和地域特色、都市店铺和戏院的出现等。第四章为近代、即明治维新至二战
《建筑记忆与多元化历史(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第二辑)》汇集了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及口述史工作经验论文。在延续《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中国现代建筑记述、建筑遗产保护与中国建筑史研究记述的专题外,加入了华侨建筑与传统匠作记述、口述史工作经验及论文、历史照片识读三个主题。拟为建筑史研究者提供更丰富的史料和口述经验参考。
全书共十章,涉及建筑从公元初年至21世纪初,跨越两千余年:从神殿到巴西利卡,从哥特到巴洛克,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从浪漫主义到新艺术运动,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先贤祠,也有名不见经传的艾古力圣弥额尔礼拜堂、巴黎王妃门地铁入口、绿色城堡,等等。在丰富而又零散的个案之间,贯穿其中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观念信仰下筑造者对神与人、价值与实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未来的想象与诠释,而这怡怡构成了欧洲建筑语言沿革的主线。通过这些线索,本书将散落于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珍珠”串联成一条别致的“项链”,将建筑与其中的壁画、雕塑和盘托出,呈现出社会、人文、艺术的整体关系。
书院是中国教育 特色的一种制度,对文化发展关系甚巨,并且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的不少 。凡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不能忽视书院所起的重要作用。“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包括5种,由邓洪波教授担任主编,从书院历史、书院教育、书院经费、书院精神、书院建筑等方面总结传统书院精华,探讨书院千年来弦歌不 的原因,解读新时代下书院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教育使命。书院的精神和基本制度外化则为建筑,《礼乐相成:书院建筑述略》总结书院建筑的基本特征 ,并关注书院主要功能建筑的典型,点、线、面有机结合,力求反映书院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抢救记忆中的历史(*辑)》选刊20余篇建筑口述史采访记录。被访者包括贝聿铭、高亦兰、汉宝德、李乾朗、莫宗江、唐璞、汪坦、张镈、张钦楠、邹德慈等著名建筑家和建筑民俗工作者范清静等。这些记录是与更多当事者的记忆汇聚为中国建筑的口述史文库,成为实物和档案史料的重要补充,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扩展中国建筑史研究。随着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前辈建筑家和相关人士不断凋零,抢救记忆中的建筑史也成为中国建筑界日益紧迫的任务,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因而,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的出版,符合发展潮流,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
这是一本世界建筑指南,带领我们穿越以恢宏的纪念性建筑为特点的古代世界,跨出由神圣庄严的教堂与城堡构成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盛期、巴洛克的狂喜,来到注重创新与自我反思的现代世界。本书涵盖各种建筑风格与建筑类型,并有着贯穿全书的各种主题,讲述了流淌于建筑史中的思想和观念。本书介绍了许多伟大的建筑师,如印何阗、维特鲁威、贝尼尼、依理高·琼斯、克里斯多佛·雷恩、勒·柯布西耶等等,以及 的明星建筑师们。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是一本描绘介绍中国建筑的画谱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纪,作者是姓名、履历已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原书分上下两册,共包含188幅绘画。上册主要是建筑常用工具、砖瓦墙、照壁、亭子、桥和塔。下册主要是大型整体建筑结构和住宅内部摆设、台等。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传教士(或学者)通过绘画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了解的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绘画也让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古国有更直观的感受。另外,书中的才华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哪怕仅仅当作装饰画册来看,也是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