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园林潜心研究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传承与转译的精华成果,全书共分九章,从山石、林木、理水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部分文章曾在重要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并获得许多学者的推崇,包括葛明、童明、黄居正、朱涛等等,堪称代表今天中国建筑领域有关中国自身文化与建造传统、园林空间的研究与见解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靠前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北京建城建都以来,很多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和北京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对于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北京的古代建筑载进行了梳理,并进行了客观的记述,配以珍贵的历史地图与照片,通俗性与可读性兼备。
《图说中国古典建筑:塔·寺庙》以塔和寺庙为专题,阐述其意义与特色、发生与发展、类型与形式、材料与构造、艺术与文化,是一本既有学术性又有详实知识性的通俗易懂的图文书。为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建筑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近250幅的插图随着文字带您进入异彩纷呈的塔和寺庙的建筑境界。
本书既汇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建筑、不同风格的“三雕”图片,也进行了综合的和分门类的阐述,它既是给建筑界和建筑史界提供了系统的参考资料,也可供其他艺术门类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也可供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关注的人们来了解和欣赏,以此打开认识中国雕刻、绘画、建筑学、民俗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大门。
西安古城墙及相应的城楼、箭接、钟楼和鼓楼都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是现存最完整、规模的古城垣和建筑群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古城墙、护城河,环城林带、环城路和顺城巷构成了独特的西安环城立体公园。 这本书是对西安古城墙、箭楼、城楼、钟楼和鼓楼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研究的次全面总结。是作者从1982年以来在箭楼、城楼、钟楼、鼓楼和城墙的抢险和修缮过程中进行长期系统研究的结果。特别是对这些古建筑结构的力学特性、抗震性能和城墙稳定性等古建筑的科学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结果,很多内容是次公开发表。书中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有强烈的现实背景和历史涵义。它也是对“西安学”研究的一个特殊贡献。在书的后记中作者提出了建立钟鼓楼文化步行广场的建议,使钟楼周围的商场发展为
《 十年精华文丛之风俗民情(B卷)(珍藏版)》内容简介:中国有10多亿人口,谁也无法割舍父辈或祖辈扎根土地而涌动在血液里的一脉乡情。乡村人读了她,觉得熟悉而热爱;城里人读了她,觉得亲切而喜欢。“乡土”是一个质朴纯净的词语,这本书把这个词诠释得十分到位。读她,带给我的不只是怀旧和抚慰,更多的是回溯精神之源,探寻生命之根。《 十年精华文丛之风俗民情(B卷)(珍藏版)》是“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文丛”的其中一册,供读者阅读。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北京是雄伟的皇城,六个朝代的帝王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辉煌遗产,透过红墙黄瓦,我们能看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并从皇城、皇家园林巧夺天工的技艺中体味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作为系列书的本,本书将为您揭开紫禁城的神秘面纱,从一个不同侧面感受一个个王朝逝去的背影。
本书是我国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理论力作,汇集了陈从周先生毕生考察、研究、评价古建筑的精华文章。全书按建筑类型分为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四个板块,随文配有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图,以及后人补拍的现摄图片、博物馆珍藏的古建名画等,可作为建筑艺术的典藏读本。 文章既涉及陈从周对中国数十个代表性古建筑的详细考察,同时又对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特征、研究与保护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分析,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在走访考察和研究古建筑过程中写下的兼具知识性与个人情趣的文章。本书挑选出所有关于古建筑品赏的经典篇目,集中呈现了我国的古建之美,展示了陈从周先生关于古建研究所写作的所有名篇。
《营造法原诠释》之有别于《营造法式》,不只是民间与官方对营建的规则上的区别,它还是一部南方中国古建筑之宝典。该书着重对江南民间传统建筑、园林建筑的营造过程和做法,颇为详尽地进行了介绍说明。但原书在当时增编时所用的词语,仍然存留许多吴语、俗语和行话等,不被一般读者所能了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利于流传,现增添图片,扩充内容,并用现代语言诠释原作,以正确表述其丰富内涵,避免片言只字的误解以至误导。《营造法原诠释》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和热心于苏式传统建筑的各界人士参考。
《装饰之道》图文讲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共分四个部分: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建筑装饰的表现手法,建筑装饰的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全书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细节分析,生动耐读。并配有5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在叙述桂林古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古建筑的源流分布、选址规划、工艺技术、人文因素、艺术魅力、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说,全面细致、内容充实。在对桂林古建筑进行概述之后,确定了对桂林古建筑研究的七个研究对象,分别为城池衙署、寺庙佛塔、桥梁堤坝、亭台楼阁、民居别墅、名人故居、陵墓牌坊对桂林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书辅以详细的图片资料,把古建筑的形式、技术、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阅读本书后,对桂林古建筑的构造跃然存于脑际。全书叙述从古至今娓娓道来,既有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沿革可以寻根,又有横向的历史古建筑群作为依托,展现了一幅桂林古建筑的全美画面,对桂林特色古建筑的研究增添了一份光辉和色彩。
《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从建筑学及建筑历史的角度解析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共十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避暑山庄及宫殿区,避暑山庄湖泊区,避暑山庄平原区,避暑山庄山岳区和自然风景,溥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宁寺,普佑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庙,以及须弥福寿之庙。 《建筑师之笔: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可供建筑学及相关读者阅读参考,也可供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同时,可作为旅游爱好者去承德旅游的指导书。
中国古代建筑“五材并用”。其中,金属相对其他材料比较特殊,金属建筑的数量也相对较少。金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独特的一类,其形式、技术、物质、艺术,以及蕴含的象征、文化、社会意义,都使其成为以材料视角切入建筑学、建筑史学研究的必要课题。本书展现了此项以多学科交叉为方法,以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的探索工作。作者以金属材料为切入点,实地考察了现存全部可考的50余处金属建筑实例, 系统研究了中国古代金属建筑,提出:象征意义与适应性技术是推动金属建筑出现、发展的两项内在动力。围绕此线索,由张剑葳著的《中国古代金属建筑研究/建筑新史学丛书》分为上篇“金属建筑发展史”、下篇“金属建筑专题研究”进行论述,同时呈现了作者绘制的大量测绘图、分析图。 本书适合建筑、考古、历史、科技史、艺术史等相关
本书是一本介绍古建筑室内装修的综合性图书。章主要概述了古建筑室内装修与家具陈设;第二章介绍了室内的地面、墙面、吊顶等室内建筑构件;第三章介绍了桌、椅等具有实用功能的家具;第四章以中国五大名窑为例,简述
《宋营造法式图注》以图片结合图注的方式对《营造法式》中的主要工种——大木作加以表述,帮助读者跨越古代术语和文字的障碍,获得对宋代建筑和《营造法式》本身的认识。书稿包含36幅图。除了29幅珍贵的大木作制
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织多位摄影家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雕刻艺术作品的拍摄和纹样的绘制工作。绘制雕刻作品不是一般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图案的规律进行再创造。摄影图片与根据图片绘制的纹样,对照编排出版,是一种新的尝试。摄影图片可知雕刻作品具体的位置、环境以及它们的原生态,甚至通过摄影图片可以看出作者的刀法技巧。而依据照片绘制的纹样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雕刻纹样原作意图和构成规律,为人们提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料。 建筑雕刻纹样的分类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宋代李诫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四类,仔细推敲起来不太理想。本丛书按纹样的题材分类,因为各种题材是交叉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类的名称也有交叠,所以也
江苏美术出版社组织多位摄影家和美术院校的教师参与了雕刻艺术作品的拍摄和纹样的绘制工作。绘制雕刻作品不是一般的依葫芦画瓢,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图案的规律进行再创造。摄影图片与根据图片绘制的纹样,对照编排出版,是一种新的尝试。摄影图片可知雕刻作品具体的位置、环境以及它们的原生态,甚至通过摄影图片可以看出作者的刀法技巧。而依据照片绘制的纹样可以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雕刻纹样原作意图和构成规律,为人们提供借鉴和研究的资料。 建筑雕刻纹样的分类是颇为困难的一件事情,宋代李诫所撰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剔地洼叶华”四类,仔细推敲起来不太理想。本丛书按纹样的题材分类,因为各种题材是交叉的,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类的名称也有交叠,所以也
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大型丛书”之一,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图书品牌《老房子》书系的“继承者”。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对外檐雕刻、内檐雕刻、门头雕刻、墙体雕刻、屋脊雕刻、柱础雕刻、须弥座雕刻等进行了简明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