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 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助大量照片和图版,以及十分扼要的文字,给予西方读者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演变的通俗的解说。书中照片和图版大部分是梁思成及其学社同仁拍摄和绘制的。他们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不仅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李允鉌(1930年-1989年),祖籍广东,出身书香世家,其父李研山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岭南画家、书法家和诗人,被誉为 山水画大师 。李允鉌在其父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便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基础。1953年李允鉌毕业于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他曾先后在沈阳、北京、香港、曼谷、新加坡、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 李允鉌先生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长期实地考察东西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他借鉴西方建筑设计理论方法,继承中国古代典籍的论著体裁,以现代建筑科技的观点和语汇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验证了中国自古便存在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及技法属中国独有或**,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保单位531处,数量傲居全国。山西古建筑占现有全国国保古建筑总数近五分之一,古建大省地位显赫。《山西古建筑地图》介绍了自北朝至近代各个时代古建筑的时代背景、建筑形制特征、附属建筑、现存状况等,并邀请古建筑专家对重要古建筑细部结构进行精彩讲述与点评,堪为本书一大亮点。本书将各时代、各类型古建筑标示于多幅地图中,使读者一目了然。本书具有一定的研究及参考价值,可作为一本山西古建筑的高级科普读物,也可作为一本游览探访古建筑的书。
本书讲述、解读了北京城市规划与城市保护的思路及具体案例,走进胡同、建筑、社区的真实建设、改造过程,透析了人居北京的本质。本书在讲述北京城市规划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了首都北京生活着千万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时代课题,侧重体现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融入城市规划中去的思想,具体解读了北京市 疏解整治促提升 专项行动中的不同案例。 本书内容源自单霁翔参加《我是规划师》节目的的回忆、思考、体会,有参加节目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也有故地重游时的真挚情感流露;更有他作为文物保护专家、城市规划专家,以专业视角对北京城市规划与保护的解读。本书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著作,融知识、见闻、情感抒发于一体,突破了其他单纯讲述北京风土人情或城市规划与保护图书的创作边界。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1932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开始了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共内战一触即发的时候,梁思成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鸭舌笔和墨线等简陋的制图工具绘制出当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建筑图纸,构图之精准、细节之精细,图片之精美,都令人惊讶不已。在此基础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与造境关系研究》是学者邱佳铭多年来对宋代绘画研究的总结性、综合性著作。在传世的宋代山水画作品中,点景建筑的大量运用开后世山水画之先,无论是其类别、类型之齐全和完备,数量之多等特征,还是笔墨表现技法和形式上的多样性,都超越了其他时代,并且对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以宋代山水画点景建筑为切入点,在理论上深入地挖掘山水画元素与意境营造的双向关系,也是尝试窥探传统山水画创作规律的法门之一二。
中国寺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寺》中有的古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如法门寺、阿育王寺,还有的融建筑、书画、音乐等艺术于一体,如柏林禅寺、大报恩寺,也精选了一些著名道观。所选98个寺观历史悠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大,古迹相对存留完好,艺术水平精湛、人文历史厚重、自然风景优美。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
夏咸淳、曹林娣主编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明代卷)》论述明代近三百年间美学思想从初期萧条到中期振兴而臻后期繁荣鼎盛的全过程。探讨数十家园林美学观及其理论建树和思想闪光点,解析有关园林妙诗妙文和园林专*,搜寻脉络源流,探究演变动因。展放历史文化大视野,广采细考原始文献材料,包括一些明刻清抄稀见善本。此书兼具原创性、学术性、可读性,乃书林之霜叶,亦读者之良友。
《中国纪行》中的500余副手绘图涵盖了地图、建筑临摹、风景草绘、实物素描 这些图均出自于作者伊东忠太在晚清时期对中国的游历过程,图像细致入微,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多数建筑已经损毁于战乱及自然灾难之中,书中所引用的多数文献内容也已经难以再现。这本书能够保存至今,是难得的中国建筑文物的记录。
《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是国内**部系统构筑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这门新兴学科的学术专*。叙述时代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历史跨度达三千年之久。本书为**卷,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由曹林娣*。以私家园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代园林*述文本为主要依据,以代表园林家及其*作为论述重点,探究中国园林美学思想成果及其演进脉络。内容涉及园林美学的各项理论问题,包括:园林建筑本体、园林审美文化、园林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之关系;园林创构者、园主与工匠的作用;园林兴废与时代盛衰等。本书可供从事园林史、美学史的研究、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 桥的国度 之称。本书不仅有 中国四大古桥 洛阳桥、赵州桥、卢沟桥和广济桥,还涵盖了名园胜景中的古桥,如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苏州园林的九曲桥。75 幅手绘插图,75 篇优美短文,从古镇桥群,到古城名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勾勒出了中国古桥独特的韵味。 一道桥、一座寺、一方城,在等一个人 桥 连人心,寺 净人心,城 融人心,这是上下5000千年的人文厚度,也是960万平方千米的生活艺术。 大美中国 系列之《中国古桥》《中国古寺》《中国古镇》有着 2 73 幅手绘插图, 273 篇优美短文,穿越几千年、横跨数万里,成就中国古韵传承之书。古桥,或聚集绽放,或悠然独立;古寺,或艺术史上留名,或自然风景优美;古镇,或古朴大气或清雅灵秀。历史、地理,自然风景、人文建筑,文学、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
《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 文法课本 宋《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本书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总括地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继而提出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逐代阐述中国古建筑 词汇 、 文法 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从而将一部古代建筑艺术的 鸿篇巨作 历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曹林娣、沈岚*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史(隋唐 五代两宋辽金元卷)》展示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开 拓与成熟的历史进程,也揭示了中国园林及其美学思 想的主流由北向南转移的转折:隋奠定的山水宫苑的 美学风貌,到盛唐得以全面发展,以天地山川为美、 自然中见人工的初唐盛唐山水园林,到中唐晚唐逐渐 走向写意化,园林审美从追求悦耳悦目走向追求悦心 悦意,到两宋琴棋书画诗酒茶为代表的同林美学艺术 体系臻于成熟。辽金元统治者倾慕、皈依以农耕为主 的中华传统园林美学思想,为明中后期及盛清时期园 林美学理论的全面成熟夯实了基石?br/>
中国的古代建筑凝聚和积淀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建筑布局、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技艺,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山西是现存中国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遗产,21世纪初,由古建专家左国保牵头进行山西古代建筑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在其辞世之前有所成。本书共分七卷,由第一卷的史前、夏商周时期到第七卷的清代,内容涵盖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所有时期。该书整理了几乎全部关于山西古建筑的宝贵资料,可以作为研究山西乃至全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史料和参考。
《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是一部献给建筑文博界与全社会的城市建筑、科学与艺术、设计与思想兼容的科技文化读物,其较高的趣味性使它既是文献,也是科普教科书。它从 教材 的视角出发,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完整性。从逻辑上看有源头、可追溯、有知识点,更不乏建筑文博的建言。每位专家撰写一讲,既相对独立,也彼此关联。《导读》重在传授 知识 ,而非仅仅介绍事件与动态,所以该书在成稿时努力做到尽可能用 美颜 的图片,以体现风格迥异的城市、建筑、设计、艺术之特色。《导读》的可阅读、可讲授、可延伸性,使它成为有价值的20世纪建筑遗产知识 启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