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建筑师林徽因给年轻人的中国古建常识。 收录了我国 20 世纪杰出的女建筑师 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 包括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林徽因的文章对当下的年轻建筑师仍有着借鉴意义。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特别增加了50 余幅原创手绘图,图文并茂,版式典雅, 希望能帮助读者直观感知中国古建的艺术魅力。本书既可以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学习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古建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该书为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一书的修订版本,作者为原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楼庆西。该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类别、用途、特点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结构清晰,按用途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坛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大类,加上建筑小品,共列7章;内容丰富,不仅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各类建筑的源流、特点,还辅以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实例并加以详细阐释。该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入门读物。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我国的古建工作者对古建筑有系统、全面、专门的研究。随着国家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各地寺庙有恢复重建及新建的设计需求,笔者将四十余年来设计的三十余座寺庙建筑的经验汇编成书,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本书采用公制计量单位,通俗易懂且实用,避免了单位换算的麻烦,设计者可直接使用,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上手。另外,本书以典型单体建筑为例进行介绍,如遇组合式建筑,设计者可自行组合,方便实用。 本书适用于教学、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专业技术指导等。
罗哲文著的《长城史话(精)》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
《北京古建筑物语三:八面来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50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74处北京外来风格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颐和园清晏舫、六国饭店、西什库天主堂、顺天中学、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以类型学为体例,内容包括城市建筑艺术、宫殿、坛庙、陵墓建筑艺术、民居建筑艺术、宗教建筑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学宫与书院建筑艺术、桥梁艺术。每一类建筑都基本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艺术特征、典型实例鉴赏等内容,集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既可作为建筑、艺术、历史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艺术修养的参考书,又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阅读,提高艺术情趣。
罗哲文著的《长城史话(精)》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全面介绍了长城从先秦到明清的历史,长城的用途和构造,长城是怎样修建的,以及长城的几处遗址。本书对宣传和了解长城文化,正确认识长城的地位、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促进长城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园林古建筑制图》一书为建筑工程制图技术的基础教程,旨在培养学员具备规范的作图意识和较强的识图能力,掌握园林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园林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本书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园林古建筑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大量选用已实施的园林古建筑设计方案图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对理论的阐述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
《北京古建筑物语二:晨钟暮鼓》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115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44处北京宗教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潭柘寺、白云观、牛街礼拜寺、王府井天主堂、珠市口教堂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多样:高大宏伟的宫殿、庄严肃穆的陵墓、朴素实用的民居、精巧优美的园林……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性,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本书将中国古典建筑的众多样式汇聚在一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您一一讲述它们的历史及魅力。
本书以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为主线,根据中国古建筑的构造组成,按照从基础到屋顶,从结构到装饰装修的顺序,分别介绍了古建筑下分“基础、台基与地面”的构造,古建筑中分“墙体、木构架、斗栱”的构造,古建筑上分“屋顶”的构造以及古建筑木装修和古建筑彩画等知识。全书渗透了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江南《营造法原》的内容,在学习中可以相互比照。本书在靠前版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与完善,增补了综合实训内容,以便将构造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增补了古建筑地杖分层做法表、古建筑各类彩画特征表、古建筑常用名词对照表,以供读者查用。与靠前版相比,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用性进一步加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岗位技术培训及从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是一套资料全面,学术水平较高,可读性、普及性强,具有浓郁建筑文化气息的作品,是北京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领域以及出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版对于展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对于普及古建文化知识,为世界建筑学界提供宝贵资料,强化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共计10册,按照北京现存文物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分成十大类,每册选取本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物建筑加以叙述,分别为《城垣》、《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府邸宅院》、《桥塔》、《近代建筑》、《其他文物建筑》。 本套丛书以生动、凝练的笔触,结合精美的图片、建筑结构图,通过叙述每类建筑的历史脉络、发展概况以及建筑特色,介绍每座古建的建筑之美以及蕴含的丰富文化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建筑,在这些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历史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晨钟暮鼓》,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东方的西方:华西大学老建筑》:百年前的华西协合大学建筑是中国*早由西人建筑师设计的完整大学建筑。它的建筑设计者为英国建筑师荣杜易,其设计建筑开创了中西融合的 中国新建筑 的先河。华西坝老建筑是中国仅存的与美国常春藤大学宾州大学同源的贵格建筑群,也是 艺术与工艺运动 在中国的*秀的传承。本书以公谊会和公谊会建筑溯源,讲述了荣氏建筑成功的历史渊源、建筑学中的艺术与工艺运动,着重介绍了华西协合大学内的建筑布局和特色建筑。
本书是一本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艺术风采的图集,以精美且有专业针对性的图片为基础,辅之以精练的文字。全书图文并茂,资料丰富,信息量大。 本书通过相关背景资料,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屋顶的演变发展历程;从建筑环境入手,介绍其地域风格;从材料、结构入手,介绍其丰富类型;从屋脊、屋檐、屋角和山尖等细部装饰入手,展示其艺术风貌;从功能属性入手,揭示其深厚的人文内涵。 本书针对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中外读者,针对从事建筑设计、造型艺术设计和相关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士。
古建筑的范围很广,根据它的工艺特点可大致将其分为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林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着重解决明、清建筑的施工技术问题。 本书共分为十章,内容编排由浅及深,由介绍基本概念到解决具体的施工技术问题,逐步深入,其具体内容涵盖了台基的施工、各种砌筑方法及施工技术、石作工程、木构架的施工技术、斗拱的构造和制作、室内室外的地面施工方法与地面形式、屋顶工程、油漆作和彩画作的施工技术等。
《燮理阴阳: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非利技性影响因素周易哲学与传统建筑的关系,周易哲学是中国文化思想源头之一,对于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形式和内涵更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先天八卦图式与建筑模式,后天八卦与建筑的法天象地构图,《易经》的“时中”与建筑的“择中”等等无不表明中国传统建筑和周易哲学具有希各种内在联系;从更深层来看。周易哲学里的立人之道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建筑学,这也恰恰是中国传统建筑有别于西方等其他建筑体系的决定性依据,当然《易经》巫古与堪舆术的迷信成分也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方面都需要辩证对待的。
本书的文字说明部分是在我社1986年出版的《古建筑游览指南》第二版的基础上改编的。此前,曾以三个分册于1981年初版发行。该书曾受到外广大读者欢迎,累计印数近8万册。这次重新编辑除删去一些一般旅游者不便前往、仅余残迹和可能不感兴趣的项目外,还增加了一些项目。本书总共编入330项古代建筑。
随着我国园林建筑、仿古建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了解古建筑基础知识。本书以宋《营造法式》、清《工程做法则例》、吴《营造法原》三本历史著作为基础,讲解古建筑中所涉及的常用名词,剖析古建筑构造的细节内容。体系清晰,层次分明,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需要了解的内容。 全书共分八章:中国古建筑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台基与地面;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中国古建筑屋面结构;中国古建筑砖墙砌体;中国古建筑斗棋;中国古建筑木装修;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 本书可供古建筑设计、施工、预算和教学人员参考阅读,是一本随用随查的古建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