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详尽介绍了福州地区各类古建筑,包括坊巷村寨、祠堂碑亭、名人故居、寺院宫观、桥梁驿路等,深入探究古建筑所蕴涵的人文信息,阐发其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生动展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体现了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珍视名城传统风貌与个性,在延续历史文脉中创新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一以贯之的思想,对这座千年古城产生的深远影响,也是福州市多年持续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展示和经验总结。
孔孟道冠古今、垂宪万世,老庄天马行空、深邃宏阔,《周易》文约义丰、包罗万象,《诗经》《楚辞》开文学之源流,《世说新语》显名士之风流,六祖《坛经》妙解禅之化境,《梦溪笔谈》著录科技之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但是版本的流变、文字的难解、注疏的歧异,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不能解读我们自身所携带的文化基因,窥得传统文化的奥义,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经典常读》从这一思维理路出发,精选三十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作品,由各位专家学者分别论述,从文本到精神内核进行系统梳理,注重阐述各著作之基本观念,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文笔洗练,生动活泼,可谓少而精,质而文,约而博,俗而雅,为现代人
《近代天津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研究:以功能城区的拓展为视角/社科论丛》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以近代天津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城区的扩展为切入点,即通过对天津老城区、租界区、河北新区、边缘区等功能区的形成、拓展过程与城市居民来源、居民构成的相互关系和契合性研究,来探讨天津城市文化特质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天如何立足文化特质塑造天津文化品牌进行了相关探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城区扩展与传统城市文化传承,激活具有鲜明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提供了行动方案,具有的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孔子如来(精)》是作者鲍鹏山在《光明日报》的专栏“老鲍谭古”的文章结集,总计68篇;每篇字数约一两千,总计约10万字。每篇各自标目,由《论语》原文引发,围绕着道德修养、价值判断、理想人格(君子)、为人处事、教学育人等方面,对孔门言行加以解读,或抒发自己的心得感悟,或结合社会现实阐发孔子智慧的当下意义,见解不乏新意,语言平实晓畅。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解读,在阐释原文原意之外,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引发出孔门智慧对当下社会人心的正面的意义,涓涓细流,汇聚的是传统文化影响现代社会的正能量。
此书分为五章,分别以“神农故里”“屈贾文脉”“道南正脉”“奕代风流”和“三湘四水”为总目,以诗化之笔,传承神话传说,描述历史风云,讲述湖南故事,评骘风流人物,描绘三湘四水,张扬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文字优美,图文并茂。 此书具有四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是高屋建瓴,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全面审视湖南几千年的文化历程; 二是视野开阔,从神话学、帝王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舆学、文化学、考古学、诗学、美学等角度,纵览湖南人精神与文化性格赖以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与历史积淀; 三是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充分吸收文物学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展示湖南人精神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客观评述近代湖南人才的历史与现代传承; 四是文笔优美,篇幅适中,以文情取胜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代表思想,她哺育了我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她的伦理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溶化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学,仁学就是人学,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以儒家思想与我中华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国学论丛:儒家思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收录有关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章二十九篇,涉及孔子、玄学、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以及冯友兰、张岱年对儒家思想的讨论。
一块石构件,一张旧照片,一段残碑文,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的心血,踏访者就是这样辛勤地在收集、在收藏、在感悟、在启迪……同时又在把这一切慢慢聚拢,用图片和文字,用辛勤与心血,编著成这本《浦东石建筑踏访记》,虽然这还只是一鳞半爪,也还只是全豹之一斑,但今人仍足以循此路径,窥探到浦东历史曲折而坎坷的行进走向,特别是能清晰窥见浦东所特有的民风纯朴、河网交错、沿海抗倭、阻洪救灾的个性——历史的每个脚印,都铭刻着文化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又大多是伴随着建筑石雕而得以留存。 建筑石雕的,令人敬仰! 残缺的石构件遗存,同样! 它的“残缺美”,魅力无穷,永远与人文历史同存!
本书与一座城市有关,它从一个侧面记述了近十年西安这座城市的变迁;本书与文化遗产有关,它反思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新做法新实践;本书与开发区建设有关,它全面深入介绍了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5A级景区——西安曲江新区8年来的发展成就; 本书与文化产业有关,它记录了一个欠发达地区城市的文化产业振兴之路;本书与中国改革有关,它探讨了在我们国家改革进入新的分水岭之际,广大的内陆地区城市应该如何继续前行的问题。 最后,本书与“实战”有关,它以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西安曲江新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前城市公共政策决策所涉及的一系列主要问题,为政府和各类文化企业组织决策者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考路径与操作指南。 ?
这些作者强调了一系列的问题:什么能够解释国际关系学理论中一直缺少对文化和认同的兴趣?重新思者当代理论对文化和认同概念的研究程度是怎样的?定义这些概念的——因为它们难以捉摸——和把这些概念整合到研究过程中的、最富建设性的方式是什么?最后还有,如果有风险,那么和贯彻本书中证明和提倡的、文化和认同的理性钟摆相关的风险都是什么?
本书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喻姓古今史事。内容包括喻姓的寻根、源起、流布、盛事、文化、名人和胜迹。喻性受姓两千多年来,演绎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兴衰事。涌现了众多令人景仰的人物,成为中华姓氏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姓氏之一。
东交民巷是一条街巷,是一条著名的街巷;东交民巷是一个街区,是一个沧桑的街区;东交民巷是一部史书,是一部凝重的史书。自1901年至2001年,整整100年。东交民巷这部凝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人民蒙羞忍辱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东交民巷开篇是辉煌的,这辉煌延续到清代嘉庆年间。顺治元年(1644年),在此增建皇帝祭神的堂子和佐命殊勋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豪格的肃亲府。此处的明代上林苑监改作用于接待蒙古王公的“骚达子馆”。《乾隆京城全图》中的骚达子馆位于东江米巷的骚达子馆被称作“里馆”,专门用于接待外国使臣,也被称为“迎宾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9年的时间,中华民族蒙受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列强在东交民巷
与学习和研究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要学习和精通现代法学,不仅要懂得它的今天,还要懂得它的昨天和前天,方能融会贯通。学习中国法制史,可以使人们了解法制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前人在法制建设方面的建树,中国的法律传统和国情实际,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深入学习和研究法学打好坚实的基础。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有着其他法学分支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本书还注明了每幢老房子的详细地址和现状,也可成为关于杭州老房子的向导手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熟悉这些老房子的历史沿革、杭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可感受其中蕴含的世事沧桑和历史脉搏,还可以成为一本很好的旅游指南。
三清山散文精选,元代举人鲁起元为三清山写下的游记散文《游三清山记》 领衔,文脉绵绵,贯通古今,撷取文化名人写三清山散文共计三十一篇。“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在文字的山脉中跌宕起伏。
影壁属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品类或附属类建筑,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引人注目。张毅培、史景怡著的《影壁之美(精)》集收藏性、知识性及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丰富的影壁资料库,集中展示了作者十余年来在全国各地拍摄影壁的精品,从近万张图片中甄选出千余张拥有代表性的影壁图片,并从中华影壁的文化渊源、历史发展、结构样式、文字内容、吉祥寓意等多方面加以阐释。全书以影壁样式、文化内涵、举例说明的逻辑结构次序展开,着重介绍了中国各地民居影壁的不同特点,同时也概括描绘了部分寺庙影壁的精彩以及皇家影壁的辉煌,尽可能详尽真实地再现不同类型影壁的内在特质及其文化价值。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爱上醴陵这座城》是醴陵市融媒体中心组织编写的一部展示醴 陵人文之美、山水之美、发展之美的时政文化散文集 ,旨在展现中国陶瓷文化名城和花炮之都醴陵的文化 魅力,宣传推介“中国陶瓷谷、五彩新醴陵”的城市 形象。作品以一个普通醴陵市民的审美为切入点,以 民生关注的视角,以心灵独白的笔触,充分展现醴陵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醴陵城乡建设新成就。《爱上醴陵这座城》分 “城治?若初见”“城事。幸遇见”“城镇?悦看见 ”“城景?正梦见”四辑,并配图两百余张,在增强 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表达了赞家乡、建家乡、爱家乡 的真情实感。
本书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
《山西:上党从来天下脊》是《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之一。《华夏地理》“国宝中国”系列专题,通过对一些列文物实体的寻访、追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每个专题集中于一个省,介绍可以传承的中国文化精华。让读者了解、认识一个具体的、实在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本专辑聚焦山西。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曾经四次去山西进行古建筑调查,为后人留下大量宝贵的建筑实测和影像资料。今天,重走梁、林当年的考察之路,去追寻那些古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为历史增加一页新的记录。晋东南的是山西古建筑最集中之处,也是山西魅力之处。考察晋东南不仅仅是去发现古建筑的魅力,更是发现艺术的震撼、信仰的流传以及我们祖先悠久灿烂的文明和历史。
川沙镇,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南,镇域面积59.48平方公里。古代川沙是戍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年)属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归属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后分隶南汇、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川沙地处江海之交,海防前哨。历史上洪洼深阔,名人汇集,本书整理川沙名胜,配以图片,内容翔实生动。
《天下泉城 非遗撷英》选取了济南地区可以用图片展示的比较典型的五十八个非遗项目一包括一至三批国家、省级和部分市级认定项目一,对其产生发展历史、项目突出特点和现实传承状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生动展示,原汁原味地反映了这些项目的制作过程或表演场景,尽量为读者提供生动直观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力所能及地从不同侧面展现济南非遗项目的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