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制壶名手陈用卿,做过一把紫砂壶,上面刻铭文十字:“茶熟香温有客至,一可喜。”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你将砂壶洗净,放进茶叶,冲上开水,盖好壶;你慢慢觉得茶叶在水中浸泡手,叶片舒展,香味开始从壶中溢漫,送来缕缕茶香。正当此时,有友人不期而至。你取出茶盏,注入浅浅两杯,于是主客二人便天南地北、上下古今闲话起来。 我所以借用陈用卿壶铭,用为书名,因为收在本书中一篇篇文字,无非是茗边闲话而已。
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全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帝国边陲、边陲社会的要理、草根力量、“主”“客”之间——以宁化巫姓为例、客家社会的家庭及宗族组织:闽西三村、长汀县濯田镇民间组织调查、山海遭遇天后宫、客家土楼的地方性表述范式、文化重构:宁化客家运动的文化复相、客家运动与族群认同。
酒文化的研究是发掘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酒器酒瓶则不仅是酒的载体,也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的民族自古就是世界上酒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发祥地,经过几千年的嬗变发展,如今的中国酒瓶已经足以形成一个独特的造型艺术门类,可是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专著几乎没有,此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空白、对提高人们对酒瓶酒器的艺术鉴赏力和促进酒文化的研究和发展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 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 笔者搜集了一些古代发型发饰资料,参考前辈学者的著作,编成这本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为您解读那些蕴藏在女子发式中的故事!
此书前半部由上海都市的建筑物和场景,逐渐描绘至这个风华绝代的都市在大时代中的生活——汽车、洋房、雪茄、回力球馆等物质及各色娱乐形式的长驱直入,由这些物质所象征的现代性再引申至现代意识如何存在于上海城的微妙过程;慢慢的它把一个城市所能提供的声、像和商品囤集起来,然后将之转换为艺术、上海遂正式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斡旋者,形成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空间。李欧梵重塑的上海肖像绝非一片怀旧声浪中的上海,他带领读者看见都市文化与现代文学标志出的文化地理,本书也预示了新世纪的文化评论风格。 这是学者李欧梵的一本关于上海的“颓废加放荡”小说、一本“鸳鸯蝴蝶”笔法写就的散文、一本时空错落,充斥着声光魅影华丽的文化地形图。另外,它还是一部极其严肃的批评专著,本雅明就在书的背后。
本书通过再现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走进引人入胜的西部,追寻古蜀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绚丽、西夏王国的兴衰、南诏大理的沧桑、夜郎古国的神秘,从而展示西部各地域多姿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在参考了100多篇论文、40多种图书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本书还使用了大量资料,以求客观、真实、系统、全面的反映南诏大理文化的各个方面。写作过程中,常常为了考证一个数据、人名、地名、年代等而四处奔波,查找各种资料。
找出10年前我写的一篇文章,是关于一座古桥的,当作这本书的《代序》,或许合适。题目叫:《又见一座北京古桥》。 北京的古桥数量多,而且名气大,个个都有大段的故事,其中国宝级、市宝级就有七座。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便是一座名桥。 最近,我在西山里看见一座桥,它既古老又可爱,不妨记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视,将它认真保护起来。这座古桥建在大山涧里,是个大型独拱石桥。在北京,独拱桥里最漂亮的要数颐和园里西堤六桥之一的玉带桥,它拔水而起,突起一个大罗锅,非常高,非常陡,造型飘逸,相当惊人;山涧里的这一座,也属于独拱,但恰恰相反,拱圈虽很大,桥洞却向下伸展极深,罗锅反而起伏不大,只因它是架在两山之间,好像匹夫当关,一位巨人分腿而立,挺立在山涧当中,气度非凡。 桥是石质的,由下到上,全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