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历史到现代,从建筑到规划,从文化到生活,多角度梳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美学等特质的可视化百科。 全书共分3个章节,分别讲述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历史、建筑发展和生活文化。通过将大量的文献、论文进行梳理、加工,共汇集成39个主题 关于北京中轴线,人们关心、希望了解的主题。它们包括了1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 明星 建筑场景,14个中轴线上古今都市生活画面的纵向对比,11张独特角度的城市历史信息图。古今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尽在其中。 在本书中,不仅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还探讨了北京中轴线所展示的中国都城建造和发展观。硬核解析中轴线的宏大与市井、古老与鲜活。 全书90%以上页面采取竖式阅读方式,通过极强的形式感、线性的阅读体验,达成逻辑与设计感的结合,于画面中感知北京中轴线内含的东方美学和
中国古建筑核心的结构形式是木构架,在历史进展过程中,中国发展出一套复杂的营造系统,与中国人的哲学、美学与文化融为一体,迥异于西方建筑,成为一种奇迹。中国古建筑从城市防御、公共建筑、宫殿庙宇或乡土建筑都而自成一体。本书以建筑材料和建筑类型划分章节,对中国古建筑语言予以阐述。语言简洁明了、插图生动形象,文字与插图有机结合。可以使读者轻松地阅读这些词句语言,了解中国古建筑语言的真谛。
中国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多、分布广的一种建筑形式。本书从民居的历史发展谈起,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配以大量实景照片、钢笔画、彩画,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的建筑模式、建筑结构特点、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全书包括中国民居的发展历程、中国民居的建筑形式、中国民居的艺术特征三章内容,有很强的理论性、艺术性和欣赏性。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古老文化传统有重要意义,可供建筑专业相关人员及中国建筑文化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阶段1843 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 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 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技巧与制度;第四阶段1927 1947, 租界的影响式微。
本书是湖南大学建筑系王蔚老师主持策划的 绘筑中国 系列第二本,绘本以 雅俗共赏 、 寓教于乐 的方式来解读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潮宗街历史街区中的人文特色活动、传统商业保护、地名保护等非物质文化对象,重点表现潮宗街历史街区中受到规划保护的重要历史场所及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无形文化遗产。 本书描述了作为历史遗址的潮宗街教堂、金九活动旧址、古城墙等;也涉及原住民日常的裁缝铺、清泉杂食铺等;并介绍了绘制过程中的信息测绘方式,为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记录和观看视角。
二战后至今的70年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城邦城市,香港在战后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英国其他殖民地的道路,又和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迥然相异。这一份独特性也烙印在城市建筑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 《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聚焦战后70年来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邨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实践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
《云南双江:茶祖居住的地方》从地理与人文两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澜沧江流域古茶区双江(勐勐)近600年来茶叶发展的历史轨迹。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客观最详细介绍双江茶叶历史的书,通过本书,读者可看清双江(勐勐)茶叶六百多年来的历史脉络。
历史风貌建筑和文化遗产好像一面颇具匠心的多棱镜,映照出“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天津文化底蕴,折射出百年华夏风云!历史风貌建筑是天津独特的城市资源,全力保护、合理利用历史风貌建筑已成为天津社会各界的共识。历届天津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颁布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确认了重点保护的一大批历史风貌建筑,使天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轨道。几年来,按照保护规划,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陆续开展了五大道、解放北路、一宫花同、泰安道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明显改善了保护区的整体环境。同时整修了文庙、静园、原英国俱乐部、原大清邮政津局、饮冰室、曹禺旧居等一批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建筑,有些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利用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成果,深化开发利用普查资料,结合地方志书、地情书及其它相关资料,组织编纂出版《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通过两类丛书的编纂,对全省自然村落信息进行梳理,提取发掘出广东乡村特点,确定和打造一批广东名村系列品牌;多方位、系列化向海内外推介广东乡村风貌,展现南粤乡村文化魅力,助力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承孝相建筑档案》是韩国著名建筑师、履露斋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承孝相对自己过去二十五年工作成果的总结,按年表顺序,描述了事务所在他领导下进行的30多个建筑及规划项目。他为《承孝相建筑档案》定名为 建筑档案 (Document)而非 作品集 ,是因为《承孝相建筑档案》不同于后者,而是在编辑风格更像一本目录,以及更重要的,书里每一个项目的文字都是建筑师本人站在今日角度对以往作品的重新诠释,同时不时引出他对城市、建筑行业、自然、宗教以至人类未来的思考。按建筑师本人所言,出版《承孝相建筑档案》的缘由是 建筑非个人所有,而是公众的所有,因此有义务接受公众的评判 。
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高山的中间地带,这里既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儒学思想,又有海上贸易所带来的开放商业文明,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分布于炭步镇的石湖村坎头社、茶塘村、塱头村与藏书院村,在宏观层面不仅体现了炭步镇由东南至西北的开发历程,同时也代表了这一区域农业与商业村落的典型特征。在具体村落的研究中,炭步四村又表现出不同于广府村落普遍特征的独特性。其中*为突出是三间两廊梳式布局的基本形态,隐藏了早期累世同居的大型住宅平面肌理,体现了村落的演变过程。我们通过对炭步村落个案的深入研究,试图对广府地区的村落研究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
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巾国的重要基础.也是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乡村建设对于贵州(城镇化进程明显缓慢、贫困乡村较为集中的内陆省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近年来,自遵义市创新性地提出 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 以来,已经摸索出一条相对成熟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而且上升到全省政策层面.引起国内许多省份的关注。栾峰、奚慧、杨犇*的《美丽乡村(贵州省相关政策及其实施调查) 》作者重点调查了涉农政策(包括六项行动计划、休闲农业、传统村落等)从省级政府层面直至地州市、县、乡镇和村多个层面的贯彻实施.剖析典型村庄案例,总结贵州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经验?br/
这是一部总集性的图书。它从七个方面囊括了青海花儿的精髓,包括综述、花儿词选、花儿曲令、花儿会、花儿演唱传承人、花儿创作、花儿研究等。该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用性,既有研究价值又有收藏价值。它的出版发行,对青海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客家人是古代中国人口南迁历,史中形成的南方汉族诸程中的特殊经历,使客家人创造出并至今保持着大量独特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现在遗存的客家传统建筑多为民居,在中国各种传统民居类、历史文化内涵、所反映的设计匠心等诸多方面,誉其首屈自然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过记录、研究,成果丰硕,然而由于客闰人未识者。另外客家的历史文化广博而深厚,其中自然包括建绸大量的问题留给后人挖掘、研讨。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连城县西部,是一个客家血缘村落。本书通过对培田村全面、细致的分析调研、建筑测绘,系统地展示一个有较完善的路网水系;堂皇华丽的大小宗祠;型制丰富的宅院大屋;享誉一方的书院学馆;有穿村而过的商业街,以及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鲜为人知的轶事传说的村落。陪田是个小村,也是一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缩影。培田的建筑类型基本上囊括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内容,反映出家族建设和村落发育的完善和成熟,吴氏宗族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强盛。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的李村与上吴方村,世代比邻而居,自立村至今,保留了众多的古建筑。本书梳理了两个村落从*初选址、村落布局到建筑单体的演变过程,重点展现两者在此过程中的差异化发展,并初步尝试讨论这种差异化背后的经济以及文化的动因。 全套共五册,其它四册请另行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