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闽南佛教古寺庙建筑艺术与景观研究"(批准号:18BG138)的最终成果。 闽南地区因独特的自然条件、多元的地形地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建筑,仅泉州、厦门和漳州三市就遗存有700 多座佛寺建筑。作者从中择取138 座兼具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旅游价值的佛寺进行个案研究。闽南佛寺景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精髓,另一方面受到地形的影响,其寺庙选址、园林布局、植物的选用和配置手法等,充分体现了闽南传统园林不同时期的造园艺术手法。因此,探索和研究闽南佛教古寺庙的建筑艺术与人文景观不仅有助于保护与利用闽南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还可为现代佛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教堂除了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及庄严肃穆的宗教功能之外,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从建筑历史到每幅壁画、每一座祭坛本书以精彩无比的图片及手的历史资料,邀请读者共游全世界美丽的100座教堂。 旅程由罗马天主教中心的圣彼得大教堂展开,瞻仰米开朗基罗的建筑艺术杰作;沿途参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的圣母院;接着跨洲来到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开普敦的圣乔治大教堂、纽约的圣派翠克大教堂、悉尼的圣马利大教堂等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是一场美不胜收的文化艺术飨宴,也仿佛是身历其境的历史文明之旅。
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帝王个人、家族以至国家的原因,历史上的皇宫的建筑、收藏及其人物故事,往往凝聚了、代表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所以,它们对普通民众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不过,走进一座座皇宫(王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面对皇冠宫的建筑、皇宫的历史,面对曾经生活在皇宫里的人、发生在皇宫里的事,以及皇宫的兴替,每个人的感悟也不尽一致——这也正是天下皇宫总是人们追寻游走的*原因。本书就是一个专家、作家的感悟,比寻常人士自然眼光更加敏锐、知识背景更加深厚,文笔也更加独到。
这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样是一部精研的学术专著。著作以天坛建筑群为主体叙述结构,包括建筑的布局规划、建造的过程、空间意境的营造、神性的表达和象征意义,还有天坛的历史由来,以及朝代更替,所带来的天坛整体,乃至各个局部的变化。全书资料翔实细致,用典很多,但并不晦涩,无论是艺术还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说恰到好处。随着阅读的深入,将进一步感受到著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如中国古代的天崇拜与祭祀礼仪的演变过程,甚至于从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乃至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那是有别于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本书包含寺庙建筑, 建筑,这些建筑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同时又不缺 和 的关系,大都建筑在名山大川,各具特色,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其选址,集资,修建,规模,雕塑,碑刻,门窗等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文化, 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耍组成部分之一,随鲝时间的推移,有的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由干战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新中国成立后,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善,现在它大多都屹立在名山大川,成为现在的名胜古迹和旅游圣地。本书分两个大的部分,分别对寺庙建筑、 建筑的背景、形成、发展、规摸、特征、文化意义、历史变化、文人逸事、对联等进行梳理整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也给广大读者奉献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读物。
由几何形状构成的建筑,由各种建筑组成的城市,它们缄默地矗立在大地之上,表达着人的各种信念。经典的“剧目”,如园林、宫殿、广场、大厦在不断上演。与此同时,街道、咖啡馆、酒吧、茶楼,这些“小品”也穿插其间,好似城市里与建筑间的各色光线。 它们或明或暗,使人时而陶醉在夺目的璀璨中,时而又深陷于暖昧的昏黄里。我们就在这种浑噩中,徘徊、沉沦。 朱大可从不吝于用他那精准的语言来破解晦涩难懂的隐喻,朱大可也从不惮于用他那犀利的思想来斩断浮夸矫情的伪饰。由建筑构成的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条光线终究是一连串文化的符号。表面上,这些具象的形态矗立在大地之上,是视觉的狂欢,是情欲的盛宴,但这种叙事只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它们都是在文化土壤上绽放的谛异的花朵。 《乌托邦》的作者是朱大可。
本画册由故宫博物院于倬云先生主编,并由他亲自撰写导论,综论紫禁城的营建沿革、规划设计思想以及有关方面的建筑艺术。 本画册精选大量照片展示紫禁城内主要宫、殿、楼、阁、门等各类型建筑物的外景、内景、装修、装饰、陈设以及有关的设施,并分章撰写专文作深入浅出的概述。除此而外,另有图片说明作为辅助性的解说,以增加画册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除摄影图片外,也有不少故宫珍藏的历史画、建筑实测图等各类墨线图。 本画册是在本院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本院诸多业务部门承担了部分工作任务。本院刘北汜先生、吴空先生协助主编工作,设计成书。古建研究人员郑连章、刘策先生和茹竞华女士参与编写和制图。周苏琴女士具体组织拍摄和资料搜集工作。画册内主要照片是由摄影师高志强、胡锺先生摄制的。
对于重建圆明园,各界议论纷纷,反对者和支持者都有,当然也各有各的理由。比如反对者认为对国人而言,毁在英法联军铁蹄之下的圆明园,不仅是代表中国高超建筑工艺的经典皇家园林,更是国耻的象征。在程度上,复建并不能提升国人的自豪感;而支持者则认为,异地重建可以与北京圆明园颓败的旧址形成鲜明对比,对渐渐淡忘这段历史的青少年是的教育。本书是对是否重建圆明园争论的总结与归纳。
《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觉囊派系列丛书:觉囊事部汇编(藏文版)》讲述古老悠久的藏族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蕴藏量,它素以“十明”文化著称。《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书·觉囊派系列丛书:觉囊事部汇编(藏文版)》的绝大部分内容就是藏族众多著名学者对“十明”文化诸多根本典籍的诠释、校正、补充、注疏,并根据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予以创新和发展。
《北京古建文化丛书》是一套资料全面,学术水平较高,可读性、普及性强,具有浓郁建筑文化气息的作品,是北京文物建筑研究保护领域以及出版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版对于展示中华民族优秀建筑文化,对于普及古建文化知识,为世界建筑学界提供宝贵资料,强化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促进北京市的城建规划工作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共计10册,按照北京现存文物建筑的类型和风格分成十大类,每册选取本类型*典型性、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文物建筑加以叙述,分别为《城垣》、《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府邸宅院》、《桥塔》、《近代建筑》、《其他文物建筑》。 本套丛书以生动、凝练的笔触,结合精美的图片、建筑结构图,通过叙述每类建筑的历史脉络、发展概况以及建筑特色,介绍每座古建的建筑之美以及蕴含的
本书是“城市行走”书系的一种,介绍上海的基督教教堂建筑,这是上海这一东方大都市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之一。上海早在1609年就已建成座建堂,并在1840年开埠后一度掀起教堂建筑高峰,为现在的城市留下了几十座优秀的近现代教堂建筑。目前上海的教堂建设仍在继续。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上海教堂建筑在借鉴吸收西方教堂建筑样式的基础上呈现出的本土化特征,并选出48座具有历史、人文、建筑、艺术价值的教堂一一介绍。这48座教堂基本可以代表上海基督教教堂的整体面貌。书后并附有上海目前开放教堂名录,供有心者查阅。 图书形式仍为中英文介绍+图片+地图的口袋装,便于读者随身阅读或携书行走。读者对象为对上海城市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小资、白领等爱好阅读和行走的人士。
宁波简称“甬”,地处我国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自古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远在七千年前,就有“河姆渡人”生活在这里,从而揭开了宁波历史的序幕。春秋时为越国境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汉期间,宁波设鄞、、句章、余姚四县。此后六朝建制未变。唐、北宋称明州,南宋绍熙五年(1194)诏改次年为庆元元年,并升格明州为庆元府。元代为庆元路,先后升昌国、奉化、余姚三县为州,明朝复改为明州。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把明州改为宁波府。从此,宁波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清代,在行省与府之间增设宁绍道台。1912年废府。1927年废除道建制,县直属于省,同年划出鄞县城厢及近郊设立宁波市。宁波宋元间辖鄞州、慈溪、奉化、象山、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