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中国建筑之父 梁思成先生的代表作,也是DiYi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是大众读者了解中国古建筑的范本。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 楼庆西对本书总结道: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DiYi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较。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本书围绕创意设计、文化消费和未来城市三大主题展开,每个主题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5~6个提案者专访组成。在内容形式上,本书仍以 深度访谈大稿 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各个行业的佼佼者的深入采访,帮助读者了解他们的经历、工作习惯和优秀项目产生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小至一张海报、一个数字装置、一次展览,大至一个建筑群、一座城市,每个项目及其提案者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中国古建筑装饰凝聚古人审美与匠人智慧,沉淀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本书带你走进古建筑装饰的世界,了解古建筑装饰背后的文化内涵,领略古人的精湛建筑技艺,欣赏古建筑上的雕刻、彩绘、贴饰等丰富装饰,于飞檐、屋脊、梁柱、门窗、台基等建筑构件中寻觅中式审美。 阅读本书,邂逅古建筑装饰艺术,感受流转千年的古建筑装饰艺术之美。
本书围绕着人展开,以TOPYS近年精选创意人和经营者专访为主体内容,分为创意设计提案者、美好生活提案者、品牌经营提案者三大版块,每个版块由5-8个人物专访组成,附以人物介绍,让整本书在干货基础上增加新意和可读性。例如:无印良品灵魂人物,深泽直人,英国设计工作室 design studio,台湾adk首席创意官游明仁,著名漫画家Tango,著名绘本作者几米,台湾作家吴念真,芬兰设计师儿童美育品牌 yatatoy,索尼公园负责人永野大辅,阿原创始人阿原等。
本课题结合建筑学、图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一种以艺术史为主轴的跨学科研究。本书的研究目标是在建筑学、图像学和社会学所搭建的跨学科构架中,以不同学科的认知角度挖掘欧洲建筑形态变化的内在成因,疏理建筑图像学的根系。
本书精心收录了林徽因先生近乎所有独立创作的建筑文稿,总计 14 篇 。以 1932 年至 1955 年为时间轴,既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又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在《平郊建筑杂录》中,流露出对动荡时代古建筑难以保存的惋惜之情;在《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里,表达了对现代住宅的殷切期待;于《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文中,则呈现出对中国建筑彩画的深入考证与由衷赞叹。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描写的生动性,诗意的语言使广大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书中还配有 30 余幅重新绘制的手绘图 。因原文图纸精度欠佳故进行重绘,涵盖屋顶、斗拱、平面布局等内容。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简便、直观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色。
本书是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 的分册之一。宋王朝开明的政策、高度发展的经济、繁盛的文化与灿烂的艺术促生了成就极高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发展成熟的重要代表,宋代建筑营造技艺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积淀了丰富的建筑思想与营造经验,在我国传统建筑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对宋代建筑营造技艺的相关内容进行记录与梳理,介绍宋代传统建筑的现状与特点、选址布局、形制结构、做法和工序、工具的选取与材料的加工、与营造活动相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
样式雷 是清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家族,其作品大多被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如故宫、颐和园、天坛、清东陵、清西陵等。同时,这个家族也留下了大量的设计图档及模型,于2007年入选 世界记忆名录 。这些资源是今人研究清代历史建筑、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宝贵财产。 本书作者白鸿叶,工作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长期从事舆图及 样式雷 图档相关研究,是《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项目的主要编者之一,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作者结合建筑史、文化史,以深入而全面的方式展现了样式雷家族、样式雷图档及样式雷相关建筑等内容,向读者介绍样式雷的重要价值及大国工匠精神,可谓沟通专业知识与一般读者的桥梁。
本书共分为七章。 章《世纪大师 现代主义的贝聿铭 》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奖项和荣耀,整理归纳了他的作品。 第二章《建筑志业 贝聿铭的职业历程与人格特质》讲述了贝聿铭求学与发现自我、成长与历练、声名远扬与铸就品牌的职业历程,总结了大师的设计理念、人格特质和成功要素。 第三章《空间时间 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从空间与时间的视角,广征博引,解析了贝聿铭建筑作品的风格与价值。 第四章《高端现代 贝聿铭、格罗皮乌斯与建筑师合作社》聚焦于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的建筑师合作社之间的往事,通过东海大学的建设,展现了现代性的移植和再造。 第五章《立体造型 贝聿铭早期作品与混凝土构筑探讨》从混凝土材质角度,评析了贝聿铭的重要作品,系统的论述了混凝土构筑物的高峰与式微。 第六章《晶莹空间 贝聿铭的现代玻
作者利用闲暇时间有计划地出行,先后去了三十多个国家,一百多个城市。出行路线和考察项目细致型转变,主导思想是关注建筑历史上的重要节点及代表实例。本书主要围绕两条旅行线路:印度 埃及 约旦 以色列 巴勒斯坦;墨西哥 秘鲁 智利 乌拉圭 巴西 美国,通过这本书分享了考察路线和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过程中的经验甚至教训。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注定就是走马观花,即便如此也存在怎么走、观什么花的疑惑,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再缜密的出行计划,也难免有疏漏和遗憾,与经典建筑或者建筑大师作品擦肩而过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才发现,好的考察项目就在身旁而没有察觉,遗憾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因此作者与大家分享他的考察路线和考察项目,以及考察过程中的经验甚至教训与遗憾,希望对大家出行有
《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 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和 人生体验记 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本书中主要介绍了十章的内容。章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主要介绍大屋顶、斗拱等;第二章四合院和紫禁城,主要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和布局等;第三章祭祀与坛庙,主要介绍北京天坛、祖先祭祀等;第四章陵墓,主要秦汉陵墓、唐宋陵墓、明十三陵等;第五章佛教建筑,主要介绍佛寺与佛殿、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建筑等;第六章佛塔,主要介绍多姿多态的佛塔;第七章皇家园林,主要园林分类与特征、实列等;第八章私家园林主要介绍北京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等;第九章住宅,主要介绍窑洞 、吊脚楼 、干栏房等;第十章小品建筑,主要介绍牌楼、狮子、影壁。
本书是1901 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本丛书为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涵盖全国各地、各民族代表性的传统建筑类型及营造技艺流派,可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填补了建筑营造研究领域的空白,将会有力地促进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 本分册介绍了永靖古建筑修复技艺的源流与环境、大木作营造技艺、小木作营造技艺、泥瓦作营造技艺、油漆彩绘画作营造技艺、营造习俗及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等内容。
这是一本关于门的书。关于史前圣所、埃及、希腊和罗马神庙、中世纪教堂、要塞、宫殿和别墅的入口,关于它们的特殊之处以及我们人类如何赋予它们意义和象征意义。 门槛是一种混合体,是两个现实之间的一个瞬间,是两个世界和两种存在状态之间的边界。门是与变化和进化相联系的,它们可以是联结梦与暮色、光与影的纽带,也可以是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智慧的通道。 本书也是一篇篇叙事性文章,它们打开了许多门,通过文化和艺术,历史和秘密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段旅程。
融入和风匠心的优美西洋建筑、厚实优美的都铎式庭园、洋溢大正浪漫的宅邸、令人联想起哈利波特世界的优雅大堂 以江户末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所建造的西式建筑为对象的东京复古建筑,如同一扇大门,通往不同于现在的另一个世界。 知名建筑研究学者仓方俊辅执笔书写,专业摄影下村忍捕捉建筑特色,抓住建筑大师的设计特色与精华,以特写镜头看见每一个设计细节 曲折的阶梯、美丽的磁砖、豪华的灯饰、优美的彩绘玻璃、如画的天花板 带领您深入探索建筑与时代的链接,打造这一本视觉丰富的东京复古建筑导览书。 从江户末、明治到大正,让《东京复古建筑寻影》带您走进日本建筑史上那些激荡而华丽的时代,了解建筑如何为历史留下细腻而深刻的诠释。
当一个10岁的小男孩见到由丹下健三设计的1964年东京奥运会代代木国家体育馆时,不禁被眼前的建筑所折服。也许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未来将成为2021年东京奥运会国立体育馆的建筑设计师。 这个小男孩就是隈研吾。 作为享誉世界的建筑师,隈研吾在这本温馨的小书中,带领读者畅游那些对他影响颇深的东京建筑,其中包括由他和他的团队设计的杰作。这些建筑,既是他事业理想的结晶,是他追梦路上的坐标,也是他对建筑初心不改的热爱之情。
《走向新建筑 》: 《走向新建筑》阐述了伟大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机械美学理论,以及有关工业,经济,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批量生产精神 等观点。柯布西耶从1920年起,在其主编的《新精神》杂志上连续发表论文,提倡建筑的革新,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的道路,提倡相应的新的建筑美学。这些论文汇集为《走向新建筑》一忆,于1923年初版,1924年出增订的第二版。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流逝并未减损它的光辉。 这本书的*版出版之后,到处都产生了对与建筑有关的事情的兴趣。普通人因此而谈论建筑、喜欢谈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的后果。 这本书不企图说服专业人员,而是说服大众,要他们相信一个建筑时代来临了。建筑成为了时代的镜子,现代建筑关心的住宅,是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这是时代的一
本书所讲述的,是上至公元前7000年前美索布达米亚,下至21世纪全球范围内的建筑。本提醒我们,我们的文化是创造事物的过程,一个由提供遮蔽物的元素开始的过程。建筑人的这一基本需求及其穿越时空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性,有如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乔纳森是一位出色的表达者,他的这本著作探讨了隐藏在广泛多样性背后的建筑的基本原理。
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 艺术与社会 现代性之争 包豪斯的双重政治 ,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 包豪斯十四年 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
本书是 茅以升桥梁大奖 获得者、著名桥梁科普专家唐寰澄的科普代表作。书中以建桥材质分类,石桥、木桥、藤竹吊桥、金属桥、钢筋混凝土桥等等应有尽有,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各种名桥,加以言简意赅的论述。本书随文有两百余张精美的插图,其中尤以数十幅作者手绘桥梁线图为特色。作为著名桥梁科普专家,唐寰澄行文深入浅出,笔法苍劲幽默,结合古今中外的桥梁典故来解释桥梁工程何以成为一门艺术,读来引人入胜。本书可说是在桥梁历史与艺术领域将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的优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