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展现了东方建筑史的曲折发展和重大成就,从古代建筑的萌芽、中国和印度古建筑的恢弘,一直到近代西方建筑的登陆、现代东西方建筑的并存发展。 本书以东方建筑发展的重大背景、建筑风格演变为线索,以具体的建筑作品为载体,图文结合,读者从中可以较为详尽地理解整个东方建筑文明发展的脉络。
昔日的评家曾称音乐为“流动的建筑”,今日的评家正在赞美建筑为“凝固的音乐”。现今的都市,新奇的建筑琳琅满目,如同建筑美术的长期展览会,辨别这种建筑的美恶,探究其表现与背景,是现代人应有的素养,就让我们一同中丰子恺去看建筑的艺术。
昔日的评家曾称音乐为“流动的建筑”,今日的评家正在赞美建筑为“凝固的音乐”。现今的都市,新奇的建筑琳琅满目,如同建筑美术的长期展览会,辨别这种建筑的美恶,探究其表现与背景,是现代人应有的素养,就让我们一同中丰子恺去看建筑的艺术。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在这本书中,詹克斯说:“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去……?” 正是因为这段阴阳怪气的评述,一时之间,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甚嚣尘上。而“后现人主义建筑”这一新的旗号,也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拉开。当然,真正为后现代主义建筑打造理论的罗伯特·文丘里。文丘里在1980年的一次谈话里说:“就某种意义而言,我想我们自己是现代主义的一部分,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部分。” 事实上,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从来都是含混的、模糊的,在中国建筑界尤其如此。本书的出版意图,正是为了试图理清其中的脉络,让读者对这场建筑运动有一个清要醒的认识。本书中将近300余幅的精美图片,亦为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