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历史上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建筑师 扎哈 哈迪德生前所设计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如其人的风格,表现强烈,感性与理性兼具,并以流畅的线条取代传统建筑的几何架构。书中收纳了她从早期的作品、草图到近期的建筑设计图稿,总计200多个设计方案、600余张精美图片,其中包含巨幅画作、建筑模型、多点透视图以及电脑效果动态图等等。 虽然哈迪德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却设计出了大量的作品,她通过自己的素描、绘画以及设计改变了建筑界。她是一位才女,她所设计的作品包括船只、水龙头、高楼大厦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城市规划。更有意义的是,她所设计的作品不仅辨识度高,而且还被人们争相模仿。她是全世界*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她从打造 十分之一秒的爆破 ,成长到以结构容纳、赞美文化,并使之永存;计算机技术为她
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1926-1995)是20世纪德国科隆学派建筑师,近年来因在建造工艺上的成就以及对历史议题的关注而重新受到重视。本书由德国建筑理论家Manfred Speidel编著,是对宾纳菲尔德的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全面回顾,在其历史背景、个人经历、材料与建造、形式与比例等话题上有深入而严谨的探讨,并且详细解读了包含其代表作HausHeinzeManke在内的19个建成项目或方案,文字凝练,图片信息翔实。 由德国建筑理论家曼弗雷德 施派德尔和塞巴斯蒂安 莱格主编的《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建筑与方案》德文原版出版于1991年。尽管包括建筑师的代表作 巴巴内克住宅在内的一些项目在当时尚未建成,但该书内容详实、制作精美,深度与广度并重,因此即便在绝版多年之后的今天,仍被认为是海因茨 宾纳菲尔德*重要的作品专集,是建筑师、学者以及书友公认的优秀出版
日光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从场地规划到建筑配置,从材料选择到可持续性和性能考虑。 这本独特的书着眼于当代采光设计的挑战以及为应对这些挑战而采用的策略。 采光设计科学的最新进展使建筑师能够满足更高的标准。 但是,如果过于依赖这些方法,则存在将采光设计简化为定量练习而忽视定性、美学和体验方面的风险。 探索建筑师如何将采光的诗意和实用潜力联系起来,创造出精美的照明空间。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八局)是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部现位于上海市。立木设计 L M Design Lab从事室内、建筑设计,2018年成立,其作品被陆续收入中国室内设计年鉴2018、全能改造、建筑师的室内设计等出版物中。为促进施工现场更加安全规范,确保项目管理更加高效系统,立木设计L M Design Lab受中建八局上海公司委托编制一系列标准化规程和图集,以标准化、可视化、详图化的方式指导现场管理与交底。本书是是该系列的本。图集分为十二章:大门,地面,图牌,加工场、堆场及仓库,施工机具,安全通道,起重机械,脚手架,防护,临时用电,消防,劳保用品。以清晰的轴侧渲染和简洁的细部图示进行表达,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精准执行 八局标准 。
本书介绍了新近落成的上海天文馆的建筑设计,作为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吸引了高度的关注。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理念、空间细部、建筑与展陈内容、与人、与城市的关系,更难进一步延伸到对宇宙探究的哲思。本书由大量精美的照片、图纸以及草图构成,文字篇幅短小精悍,文笔优美,既适合专业读者,也具有一定的公众适读性。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体会、理解这样一个出色的地标性建筑。本书内容包含上海天文馆馆长的序言、前言,ennead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及该项目主创建筑师Thomas Wang的自述,以及从基地、设计概念、详细的设计过程、施工过程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这座精彩的建筑,以及它背后蕴含的哲思。全书为中英对照,文字量相对较少(中文约1.3万字),图片/图纸精美,排版简洁大方。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云教授就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滨水空间三十年》一书由刘云教授策划、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李振宇、李麟学、孙彤宇等诸位教授,他们立足上海,准确地捕捉到方兴未艾的城市滨水空间这一设计研究的对象,以建筑学人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精神,锲而不舍坚持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与设计实践,表现出学术研究的前瞻性和系统性,本书的出版,将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乡规划、城市滨水区复兴、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上海 一江一河 的可持续开发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书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生土建筑案例、土建筑建造工艺,及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本书稿翻译自法文,原书是2009年10月6日至2010年6月27日期间在巴黎科学城举办的展览 我的原材料 土:建筑明天 画册,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生土的著作中是极有分量的一本。书中所呈现的大量高清照片展现了生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材,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分布和应用,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能有很好的表现,其生态效益和舒适的热工性能、就地取材等特质为应对当今时代的问题提供了多样花的选择。以大量插图呈现了生土建造的施工工艺,以大量实验照片从宏观到微观呈现了土材料的化学、物理特性及其原理,是一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建筑类科普读物。
人居健康的时代全面到来,光作为物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除了照亮空间,更具有 视觉 生理 心理 的多维度主动健康干预作用,是驱动人居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革力量。本书立足国计民生、聚焦科学前沿、突出应用导向,解析了对人体视觉发育、视力健康、生物节律、情绪认知、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产生广泛影响的光照视觉与非视觉健康作用机制;围绕面向全龄与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关键过程,以及住宅、办公、医养、地下、极地等各类建成环境的人居健康要求,阐述了光与健康研究、设计和应用实践的开展思路;立足于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对城市夜景照明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介绍了开展光与健康研究实践的重要理念 循证研究与设计 和 医工交叉协作 的科学实践方法,并展示了作者团队近12年来在南极科考站、医院、养老机构等建筑环境完成的光健
本书首次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生土材料美学表现、策展团队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以及国际当代生土建筑及发展等内容,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我国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了解现代生土材料科学的同时,思考与审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工艺在今天的应用潜力与相适宜的发展定位。近年来,低碳环保、本土建造成为持续的热点,本书对于生土材料和建造的研究不仅聚焦传统,也具有现代的、国际的视野,作者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非常具有代表性,都将汇聚在本书中。
《转型之路》是一部回顾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十五年成长历程的书,也是一部阐述深规院技术观点与技术演进的书。全书以编年体的方式分为二十五章,并以年度重大规划事件为锚点锁定一个技术主题,进而结合深圳规划的实践纵向展开。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深圳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同样承载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先行先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南海渔村到国际城市,深圳的从无到有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在城市的剧变中,深规院以持续的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不断适应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走出了一条持续创新的转型之路。今天,站在中国城市规划转型的分水岭,谨以此书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在城市环境建设面临挑战的时刻,绿墙、建筑墙面绿化与屋顶绿化的出现开辟了一种让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感受自然的新途径。竖向绿化对可持续景观的维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书主要分为技术指南和案例分析两大部分,通过40多个国际知名的景观案例,说明了竖向绿化的优势、现场规划、施工与维护等。本文阐明了竖向绿化的概念以及能够产生的效益,针对未来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把 水泥城市 变为 森林城市 的构想。
作者谢雄耀,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涵盖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24个大赛优秀BIM应用案例,涵盖商业、办公、住宅、市政、医疗等类型,通过设计数据分析、整理和梳理,全景式的剖析当前BIM设计的深度,三维正向设计是BIM的终极目的,这是所有从事BIM工作人员的共识。设计院作为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建立的源头,其设计成果承载信息的质量优劣与数量多少是后续建设行为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但从目前的现有的BIM技术市场占有率来看,BIM正向设计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来走,才需要我们现在的BIM的先驱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开创出属于中国建筑行业的BIM新时代。本书稿系统、准确、客观反映BIM设计的深度和发展情况,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为社会及企业提供咨询意见、为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以及为市民提供安全指
本书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自创立以来的本正式出版物,精选其12个代表作品,展现了山水秀十几年来的思考与实践。 全书分为庭院聚落,自有细胞,家的延伸三个单元,阐述了相关的概念与思考、研究,并展示了具体案例作品。 此外,本书还要请国际著名建筑学者Frampton以及伍江校长、李翔宁院长等撰写相关建筑评论。 本书内容编辑制作精心,平面设计雅致含蓄而富有新意,建筑作品均为具有较高知名度或影响力的项目,此外, Frampton以及伍江校长、李翔宁院长等的建筑评论更为本书贡献了高度的学术价值,是一本超越常规建筑作品集的高品质出版物。
现代住宅在形成过程中,成为转机的重要事例,多数来自建筑师的专业性实践。日本福冈大学教授赵翔对日本的代表性经典事例进行了解析,从中可以把握日本独立住宅设计始终在世界范围内独占鳌头的原因。同时,从本书介绍的40 多个案例中,也可以看到经典事例的空间原型。这些案例展示了近三年来日本独立住宅在空间和造型上体现出的精彩、惊喜和多元。另外,解析的内容还包括日本独立住宅丰富多元的各种原因。书中关于日本建筑论和设计论的知识性简述,不仅能让读者理解住宅空间创造的奥秘和手法,也可作为建筑师在创造新型住宅空间时所参考的资料和根据。
本书一套两本,从风格的融合与创新角度出发,展示了楼盘风格设计在吸纳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精髓的同时,又有所开发创新,涵盖现代中式、赖特中式、英伦中式、美式新古典、法式新古典、海派古典、美式装饰艺术等十多种主流混搭风格。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 状态的典籍。它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古建筑学家陈明达先生对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1954年重印)《营造法式》做了完整的句读和批注,不单使原本繁体竖排的文字内容 便于阅读,而且也渗透着陈先生对《营造法式》的理解,十分珍贵,对后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原理、技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此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