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观法》是作者王欣对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空间营造的结构意识与观想方法的探讨,并借助此视角,展开绘画语言向当代建筑设计转化的一条途径,展望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借此试图寻找中国本土建筑学的诗性几何。
早在1906—1909年,德国人恩斯特·伯施曼便穿越中国14个省区,对当时的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早了20年,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的称号。 本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初版于1925年,共收录700余幅照片,13余万字。原书分两卷,共包含20章,从城墙、大门、殿堂、屋顶装饰等建筑结构本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讨中国建筑艺术的本质特征。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对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为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而欢欣鼓舞的时刻,也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的长足发展而倍感骄傲。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抚今追昔,BIAD的六十年如同一部积淀厚重的史记,见证了中国城市建设的空前发展,更承载了BIAD人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足迹。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代表我国古代建设科学与艺术 状态的典籍。它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古建筑学家陈明达先生对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1954年重印)《营造法式》做了完整的句读和批注,不单使原本繁体竖排的文字内容 便于阅读,而且也渗透着陈先生对《营造法式》的理解,十分珍贵,对后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原理、技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此影印出版。
本书 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生土民居建筑及其建造技术、生土材料应用基本科学原理、生土材料美学表现、策展团队在现代生土建筑领域的实践与探索,以及 当代生土建筑及发展等内容,旨在使人们重新认识我国生土营建的传统,在了解现代生土材料科学的同时,思考与审视以生土为代表的传统营建工艺在 的应用潜力与相适宜的发展定位。近年来,低碳环保、本土建造成为持续的热点,本书对于生土材料和建造的研究不仅聚焦传统,也具有现代的、 的视野,作者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在 具有代表性,都将汇聚在本书中。
这本书包含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建筑方案,它们往往是复杂的、动态的和有争议的,它们同时也证明了我们面对环境、社会和经济挑战的决心及高新科技产生的可能性。这本书从大胆、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到敏感、沉着的设计一一涵盖,尝试向我们表达——今天的幻想很可能成为明天的现实。
本书是《房地产策划师职业培训教程》的配套图书,收录案例报告46篇,分为9章,内容包括房地产总体策划报告、房地产主题策划报告、房地产市场策划报告、房地产投资策划报告、房地产设计策划报告、房地产营销策划报告、房地产广告策划报告、房地产二次策划报告、物业管理策划报告等,案例报告均有简短点评。本书由国内知名策划咨询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编写,内容涉及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旅游房地产、工业房地产等投资领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适用于房地产策划师职业资格培训机构作为培训教材,也适合有志从事房地产策划职业的人士阅读,还可作为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职业技术院校的房地产类、建筑类、工程管理类、企业管理类等专业或相关学科的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