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建筑类畅销书《装修建材速查图典》一书基础之上更新升级而来的,一方面对过时、老旧的图片进行了更换,使用的都是近年国内外的实景图;另一方面,补充了一部分室内装修常用的建材,并收集了国内正在兴起的新型建材。除此之外,对于本书中涉及到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本书对常见的100 多种室内建材进行分类,根据使用位置的不同,分成了顶面材料、墙面材料、地面材料、卫浴材料和厨房材料。本书对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价格、规格等做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加入材料的挑选和保养、施工等实用内容,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材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装修建材工具书,既可作为室内装饰专业人员的案头参考书,又可供广大装修业主使用。
本书根据混凝土的配料与搅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进行编写,在基础知识中对水泥等各类混凝土原材料的分类、适用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从施工的角度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混凝土配料部分直接给出经验公式和配料参考表,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混凝土的配料方法;后介绍混凝土的搅拌制作,重点分析了混凝土搅拌机的使用和维护。 作为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培训教材,本书有针对性地将内容重点放在混凝土配料与搅拌技能的培训上,知识讲解简明,技能操作突出,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实用性强。通过本书的学习,学员可以从事混凝土配料与搅拌相关岗位的工作。 本书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编写,吕军任主编,张兆强、王海波任副主编,郭英刚参编。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借助古建筑修缮机会,结合树种显微检测,本书对山西南部地区唐宋金元木构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分析,发现伴随着松木的大量使用,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逐渐消失,在金元时期,时人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建房。在人们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杨木,却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中,并充用主体结构材料。这些建筑一直保存至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也发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随形就势,适度增加、简化或变 节点构件,形成了金元时期 特色的“大额建筑”,并深刻影响到了明清建筑体系。由材料视角,可见建筑营造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能管窥建筑发展的内外动力。良材难觅,杂材
尽管大家一致认为传统的建筑教育模式应有所突破,然而设计领域中在材料方面取得创新的具体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都很难学到。在建筑学必修课程中,与材料相关的知识通常穿插在房屋构造技术的授课中,学生们只需了解材料的基本属性及其常规使用方法。学生们会接触一些经典案例,但通常没人教他们特定材料的应用在这些案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当然是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然而,沿袭传统实践实际上也导致了平庸。在建筑领域中情况更糟:尽管材料创新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大多数建筑事务所没有制定出材料创新的规范和方法。此外,尽管材料选择广泛影响着概念、理论和设计背景,对材料应用方法的讨论却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建筑设计的材料策略》旨在通过对每种材料的构成、历史、现代范例、环境因素
吴蓁,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液态树脂(以聚氨酯、有机硅、环氧树脂、丙烯酸酯为主)的合成、复合改性及其在建筑、装饰、木材、纺织、电子电器、军工等方面的应用。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优秀教师等称号。全书共分为3篇。篇为实验数据分析方法,主要介绍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方法。第二篇为建筑节能防水材料的制备,主要介绍节能、防水涂料的制备原理和制备方法。第三篇为建筑节能防水材料的性能检测,主要介绍相关建材技术和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建筑节能材料本科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建筑节能材料专科学生和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
《同济博士论丛 骨料表面粗糙度及骨料形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混凝土材料为研究对象,以粗骨料表面粗糙度、轴长比及棱角性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为研究目标,通过界面力学性能试验、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混凝土细观数值分析,研究粗骨料的表面粗糙度和形状对混凝土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介绍景观设计和建设所使用的材料的教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石材、水泥、木材、金属、高分子、玻璃等基础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各种植物景观材料的基础知识及养护方法。本书还包括一些实际案例的介绍和应用技巧的讲解,能够为景观设计师提供全面的材料知识和应用经验。本书是一本系统性、 性强的教材,内容涵盖面广,适用于各个级别的读者,具有较好的普及性和指导性。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系统地掌握景观工程材料知识,为以后从事景观设计和建设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本书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园林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供从事景观设计相关行业的初学者及需要了解景观工程材料的相关人员使用。
本书是在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指导下编写的,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专业教材之一。全书在着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应用为主,本着 必需、够用 原则,力争做到推理充分、严密,内容详实、通俗易懂。在内容安排上,注重道路勘测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力图以工程实际项目为中心,以道路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为主线,结合新勘测技术、新设计软件在道路工程设计上的应用,建立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材体系。本书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内容,强化专业技术积累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对新规程在道路勘测中的应用进行详尽说明,突出应用性,适用面广,既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市政、路桥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稀土的发现之旅、稀土金属的本事、世界稀土资源、世界稀土产业。
本书为“十三五”职业教育 规划教材、全国水利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职业技术教育)。全书内容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其他材料、工程质量检测基础知识、结构实体常用检测方法等。各项目均明确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附有多种题型的技能考核题。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根据工程实际正确选择、合理使用建筑工程材料,并能掌握建筑工程材料的检测方法,具备对进场材料进行取样、送检、质量验收等能力。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水利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是《混凝土外加剂应用基础》的第二版,以提高混凝土工作性和耐久性为重点,介绍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概论,水泥混凝土科学,混凝土外加剂生产技术,混凝土外加剂作用机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掺减水剂的混凝土流变学,掺外加剂的混凝土耐久性,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以“混凝土外加剂”为主线,贯通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学、表面化学、力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读者对象为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混凝土和外加剂生产、开发的科技人员。
本书主要介绍建筑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特别是材料的构造对吸声和隔声性能的影响作了比较详尽的讨论。本次第二版修订结合近几年的技术发展、新标准和新规范,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在隔声构件部分新增了采光隔声通风窗的介绍;新增加了第十七章声屏障。全书分三部分,共17章,内容包括声学基础知识及吸声和隔声性能的测量、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及其应用。书中介绍了大量外新型吸声和隔声材料的技术资料,具有的新颖性和可查阅性。本书可供声学设计、建筑室内设计、装饰施工、材料生产、市场销售、噪声控制、环境保护、扩声设计、广播、电视、录音、音像制品及管理部门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同时又是广大音响爱好者了解声学及吸声和隔声材料知识的读物。
《水泥的制造与使用》一书旨在为水泥行业、机械制造、建筑行业、材料测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化学专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工作中所必需的水泥化学知识。 本书主要从水泥的分类、历史、熟料、主要成分、粉磨、水泥生产中的环境保护、水泥硬化、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和性能、特种水泥、水泥和混凝土的环境相容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材料是建筑学的基本问题。建筑中对于材料的呈现也有不同的态度——压抑或是张扬材料的特征,并由此而至对于材料的隐匿或是显现。《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双重性研究(第2版)/建筑自主性研究丛书》突破了以往仅从材料的结构属性或技术角度出发的研究视角,而是从材料的表面属性和空间角度来进行探讨,对于正统建构理论中对于材料结构属性的过度关注,以及由此而来的材料与空间之间的失衡状态作出了批判性的解读,以期获得空间一材料的同时性呈现并达致它们真正意义上的平衡。作者首先以“本性”和“真实性”为两个关键线索总结了西方至19和20世纪之交的材料研究,然后从材料、“面饰”与空间的关系方面集中考察了森佩尔的建筑理论思想,从而得以区别于结构理性主义,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材料的表面属性上,建立材料
切萨雷·布兰迪著的《修复理论》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人士的 书目。主体部分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书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完整收录原版插图,结合保护实例对原文进行注释,完整呈现布兰迪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深远影响。
本书全面阐述了用常规原料及通用工艺研制100~150MPa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技术途径及其基本原理,详述了这种混凝土的配制技术与配比参数,研究了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水化产物的组成特点与孔结构、界面结构以及宏观结构的特征,讨论了这种混凝土的强度、变形及耐久性能,综述了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当前应用状态以及技术经济效益,以及未来应用前景。 本书适合于从事建筑材料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师生、商品混凝土企业、混凝土制品生产企业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工程师。
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中材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对各个典型历史时期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及由此而产生的形式,或者由形式而对材料形成的促进都作以深刻的剖析。 书中作者从材料和形式的角度,对如阿尔托、柯布西耶、赖特、密斯、安藤忠雄、盖里、库哈斯等多位大师之建筑名作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还提供了大量实例及丰富的图片,旨在从历史和纯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材料和形式所涉及的多个领域。 本书可供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及建筑类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探讨了建筑设计中材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对各个典型历史时期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及由此而产生的形式,或者由形式而对材料形成的促进都作以深刻的剖析。 书中作者从材料和形式的角度,对如阿尔托、柯布西耶、赖特、密斯、安藤忠雄、盖里、库哈斯等多位大师之建筑名作进行了分析和介绍,还提供了大量实例及丰富的图片,旨在从历史和纯理论的角度来审视建筑、材料和形式所涉及的多个领域。 本书可供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及建筑类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通过使用大量的插图和简练的文字对混凝土维修与保护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清晰直观的介绍,包括混凝土病害分析、混凝土评价、表面维修、结构的加固与稳定、混凝土保护五个部分,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节能材料)专业本科的教学大纲编写的,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建筑功能材料领域的 研究成果、产品生产及其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引入 近颁布的新标准和新规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防水材料、防腐材料、声学材料、密封材料、防火材料、智能建材、绿色建材。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以及建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书,也可作为建筑、建材等部门有关设计、科研、施工、管理、生产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