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怎样使用航空模型发动机。具体介绍了活塞式发动机的原理、工作过程、结构和燃料,安装使用、清洗维护的方法,以及发动机特性与螺旋桨的配用等;同时还简单地介绍了发动机运转机构及运动零部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对发动机运行和性能的影响。此外,还介绍了使用发动机所用的主要器材、仪表和工具。本书主要供航空模型普及活动使用及初学者阅读参考,也可供航空模型工作者参考。
《万水CAE技术丛书:FLAC/FLAC3D基础与工程实例(第2版)》分为部分共24章,即入门篇(~8章)、专题篇(第9~14章)和应用篇(5~24章)。入门篇的主要对象是软件的初学者,主要介绍软件的功能与特性、FLAC和FLAC3D的入门知识、前后处理的基本方法以及初始应力的生成方法等,通过这些章节的学习可以使初学者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专题篇主要针对FLAC3D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做较深入的探讨,包括接触面、结构单元、动力分析、流固耦合分析、自定义本构模型以及边坡安全系数求解等,通过这些专题章节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基本思路。应用篇介绍了FLAC和FLAC3D在岩土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冰渍土边坡稳定性分析、阪神地震的液化大变形分析、抗液化排水桩的抗震分析、深基坑开挖分析、板桩码头的变形分析、盾构隧道开挖、群桩相互作用
《恭王府: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收集了作者在从事文物建筑修缮三十余年的工作中,利用工作之余撰写总结从事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经验的论文十余篇。其内容分为:古建筑保护实践篇、古建筑保护研究篇两部分。作者通过自身的文物建筑修缮实践活动及相关照片,真实反映恭王府古建筑修缮的过程。探究了修缮实践中传统工艺、传统做法、传统材料的有机运用。意在传承文物建筑的修缮技法,同时也对文物建筑在如何采用科技手段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恭王府: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实践》对从事文物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者和广大人员具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比较完整地讲述了土工试验的广阔范围、理论基础、测试技术、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内容包括总论,土工试验方案的拟订,土工试验的土样采取与试样制备,土的物质结构特性指标试验,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特性指标试验,土的基本力学性质特性指标试验,土工室内三轴试验,特殊土的土工试验,土工原位、现场、原型试验,土工物理模型试验,土工数值模型试验,土工试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土工试验现代化的理论与方法等,共计13章。本书注意了简洁与清晰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法与举例的结合、基础与深化的结合以及来龙与去脉的结合,可以作为土木工程类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岩土工程界科研与技术人员的教材或参考书。
《原位化学灌浆加固概论》共8章,章概述了岩土工程(以交通公路为主)的缺陷作为原位加固的出发点;第2章简介了岩土工程化学原位加固理论作为加固的思想基础;第3章是加固材料;第4章为加固技术;第5章~第8章为原位加固在交通公路、铁路隧道、矿山尾矿坝和水工程应用的典型案例。《原位化学灌浆加固概论》可供从事岩土工程的设计、科研、施工、监理、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这本书里没有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利用生动的实例诠释深奥的道理,有的是探索学科的发展道路,有的是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讨论学科某一段的发展历程,有的则是和大家一起讨论治学方法乃至人生的真谛。这些短文和访谈并没有告诉你如何处理工程难题,也没有具体的理论推演,但是希望广大的读者和我一样,能从中发现我们岩土工程界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本书是一种主要针对岩土与隧道分析设计的有限元软件,在国内拥有大量的用户群。李治编著的《Midas\GTS在岩土工程中应用(附光盘)》是国内第一本关于本书在岩土工程中应用的书籍,全书分为本书简介、Mi—daS/GTS应用实例10个、学习本书注意事项、本书常见问题答疑以及后处理结果说明5个部分。其中本书应用实例包括基坑、隧道、边坡、桩基等岩土工程问题,分析内容涵盖了施工阶段分析、渗流分析、边坡稳定分析、动力分析等。同时,随书附光盘一张,盘中包括的本书(试用版)相关分析模型,供学习本书时参考。《Midas\GTS在岩土工程中应用(附光盘)》对提高本书软件用户的技术水平大有裨益,可供岩土工程相关领域的工程师、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参考使用。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理论名著。《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是作者在历经多年研究成果及心得的基础上总结撰写而成。作者在书中对相关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探讨,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与定位。作者在书中抨击了用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评价方法来品评建筑的现象,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运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全部建筑历史。《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内容丰富,富有深度,学术价值高,脉络清晰,系统性强,论述严谨而中肯,分析和评论深刻而客观,具有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已被译成10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并被许多国家列为建筑学课程的基本教材。《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我国建筑师及建筑系师生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教益
《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试图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和观念形态,结合现代生态学理念,来剖析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生态问题和建筑生态观。这对建筑生态学来说,也许有裨益。《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的研究范围,一方面是限定在中国古代,另一方面是限定在建筑及建筑环境,但也不乏更广的与人有关的自然环境。从建筑和环境出发,来论述中国古代生态问题,而且把重心放在生态观上。
本书将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是一本论述复合桩基非线性设计理论与应用的专著。全书对桩与土和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的基础理论和数值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针对摩擦桩和端承较小的端承摩擦桩给出了一系列桩土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的理论成果:建立桩周土非线性广义剪切位移法,提出点源问题近似积分的等积变换法,建立半空间内任一深度上矩形域分右荷载作用、任一点处的应力、位移反应纳近似解析解,导出表面矩形域竖向分布荷载作用下固结蠕变耦合沉降的解析表达式,建立并进一步完善层状横向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的有限层元法,给出复合桩基承台下土酌极限承载力提高值理论解,完善复合桩基承台下土体的强度分析理论,对单桩、复合桩基以及群桩与土和承台结构的非线性工作性状进行多工况数值模拟,建立有限
植物根系固土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本书基于弹塑性力学、土力学、水土保持学、森林生态学、数学等原理和方法,采用野外实验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实验测定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通过调查分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油松的根系形态分布规律,构建了这两个树种根系形态分布模型;在研究油松根系应力应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松根系的本构模型;通过对刺槐、油松根系与黄土接触面单元摩阻特性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影响根土接触面摩阻特性的因素,确定了接触面单元的本构模型;采用三轴实验,分析了水平、垂直、复合加根方式对根一土复合体应力应变的影响;运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根一土复合体的位移场、应力场,分析了单株造林和群株群根对土体应力、应变的影响;揭示了根土相互物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