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已故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 林奇的经典著作。书中包括对总体设计程序的论述,典型实例的分析和十章相关问题的研究,即用户分析、设计纲要、修建场所和总体设计、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及规划含义、造价估算、发展中国家住宅建设的总体设计、设计战略和环境分析等,各部分都有照片、墨线图和旁注草图加以说明。书后的大量附录论述了专门的技术,提供了详尽的原始资料和标准数据简表。 本书条理清晰、资料丰富,适合建筑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以及建筑院系师生阅读,对基地开发、规划设计管理的策划组织以及社区维护管理者,则是简明的专业指引。
迪埃斯特是一名工程师。在迪埃斯特的时代,很少有人了解他选择的技术 配筋的砖结构,把它用于实践者更是少而 又少。他利用这一结构技术,大胆地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结构形式。作为一个建造者,创新是他在结构 科学领域的洞察力的必然结果。迪埃斯特勤奋而多产。虽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是朴实无华的仓库或市 场,但是他把这些平凡的建筑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惊人的空间跨度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但并非 其魅力的全部。除了整体的比例、材料的经济性、优雅的表现力和丰富的细部,他的作品*重要的特 征是利用自然光塑造建筑。尤其当光线射入室内时,空间获得了神奇的力量。所有这些,正是一个高 超的建筑师的作品应有的品质。虽然只有寥寥几次机会承担建筑师的角色,但是无可否认,迪埃斯特 就是一位建筑师。
《埃拉迪奥·迪埃斯特:结构艺术的创造力》系本比较全面介绍乌拉圭结构设计师埃拉蒂奥·迪挨斯特的结构艺术的著作。他用极其平常、被人忽视的砌体结构,创造出了神奇的因地制宜的设计作品。他的作品长期以来并不为人
本书的作者徐显棠先生在文章里把建筑的思考落脚到文化与空间,提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平等的交流,提到空间的序列。 本书是徐显棠先生的作品集,收录了由其创作的众多建筑设计作品包括:深圳翰宇生物医药园工程、深圳航空业务办公楼方案设计、唐山陶瓷展销陈列馆等。
写此书又不为拿学位,升职,出名,赚稿费,出成果。本人现在站在建筑学界之外,山外看山,无功名追求,也就不必勉强自己写作。仅仅是看着父亲的图画,心中有话,想与父亲聊一聊,或问个问题,谈个往事,发个牢骚,开个玩笑。他不在了,那就跟大家聊一聊吧,网颐 下那边去的先人和年代,其中很大部分也是我所经历过的时代。 这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一本建筑师图选,外加一本建筑师作品述评,合三而为一。所以格式与布局与众不同。翻开书,大体右页为父亲的设计图画,左页为文字。文字页又一分为三: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叙述;与右页作品图画相关的感评;与右页作品图画相近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虽本书布局格式有点复杂,但作为读者,你可以选择读人物传记,或建筑表现图集,或设计绘J面作品述评,或都看。
《沃菲尔德建筑速写》收入了21篇沃菲尔德教授关于如何创作建筑速写的论述,以及他近200幅建筑速写作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从个人的教学和创作经验谈起,涉及多种相关的速写创作方法,以及他对速写对象、对世界各地建筑文化及不同文明特点的理解,行文流畅优雅。陈易教授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作的风貌。 《沃菲尔德建筑速写》有别于常见的个人作品集,也不同于建筑速写技法类的书籍,它具备欣赏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兼及作者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艺术修养,使整《沃菲尔德建筑速写》无论文图,都能够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与文化积累价值。
建筑,无论如何得到人们的称赞、重大奖项的肯定,如果得不到自然的祝福,一切由人类赋予的成绩都毫无价值。 功能主义、绿色建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观念,其中又存在多少陷阱误区和人们的自我满足。 建筑家伊东丰雄与人类学家中泽新一, 活动于建筑前沿的两位学者以颠覆常规的反向思路重考建筑与日本的未来。
本书从设计方面入手,将“共享”空间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展现出来,除聚焦于实践方面,同时也将各种项目具体的设计思想尽可能通俗易懂地展示给读者。近代建筑基本上是一个建筑对应一个功能,如办公室就是工作场所,图书馆只是读书的地方,而本书精选的49个案例则是将建筑的多重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共享式空间,目的是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和家人以外的人一同居住,在咖啡厅也能照顾到孩子,在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以外的人交流等。全书分为五部分,按大城市·城市中心、大城市·郊外、中小城市·城市中心、中小城市·郊外、超郊外·村落这样的地区进行分类,将同一地区中各种规模和用途的建筑划分到一起,为读者提炼出各种地区不同的人口总量、人口密度、经济状况下的共享相似性。
本书主要论述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到当前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配有大量历史珍贵图片。这本书始于刘先觉老师攻读梁思成先生研究生期间的课题,梁先生对中国百年的发展非常重视,于是指导刘先觉老师完成了《中国近百年建筑》的论文,这也成为早在我国完成的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术论文,至今仍留存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资料室里,为后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的学者摸索了一条可行之路。本书是刘先觉老师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对近现代建筑与城市的演变所作的主要著作。
《埃拉迪奥·迪埃斯特:结构艺术的创造力》系本比较全面介绍乌拉圭结构设计师埃拉蒂奥·迪挨斯特的结构艺术的著作。他用极其平常、被人忽视的砌体结构,创造出了神奇的因地制宜的设计作品。他的作品长期以来并不为人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领域影响力的实践者、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建筑已经成为现代主义美学的标签,他的观念改变了美国建筑的方向。康从早年的作品犹太教堂起,就显现出对”砖”的独特偏爱。他对建筑环境和场所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认为“一座建筑在它存在于纸面上之前,就已经存在并表达着自身的愿望”。康的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强烈,他认为组成远古时期建筑的基本元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永恒的。在他的作品中,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是基本几何形的运用。正方形、圆形及三角形大胆甚至是武断地并置在他的作品中,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中击。另外,康晚年在东方的重要作品,除了彰显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外,也从另一个侧面流露出他对东方文化的独特见解。康的教育生涯和建筑创作活动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他的建筑理论并不全是通过理论著作的形式
尔斯·加尼叶创造了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主义和巴洛克风格。巴黎歌剧院是他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的建筑风格并将其发扬光大。在他的歌剧院设计和其他作品中人们都可以清晰的体会到传统和创新相混合的建筑风格,看到他对细节的无限追求及对大量新兴材料的使用。本书介绍的查尔斯·加尼叶的作品有巴黎歌剧院、加尼叶别墅、阿特琳达别墅、蒙特卡洛赌场音乐厅、尼斯天文馆、马里尼剧院等10余个案例。内容包含每个设计案例的设计建造地点、施工时间及设计说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建筑大师的成就。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作品集》有助于让广大观众在历史的长廊和美的巡礼中感受中国艺术家在“现代美术之路”上的筚路蓝缕、薪火代传,领略美术画卷对于中国社会现代进程的反映与表现,认识民族艺术穿越世纪,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荡中顽强奋进、茁壮成长的生命力。在美术馆里进行对中国现代美术的普及性观览,凸显了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公共阅读”的作用。有助于从学术与文化的角度增进世界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认识。百年来中国美术遭遇的文化矛盾正在艺术家的自觉巾不断得以解决,但百年来中西文化相互认知的逆差至今仍然严重,国际艺术学界特别是西方对百年中国美术的了解总体相当不足,存在着知识上的盲点和认识上的偏见,其中西方中心主义的视线和西方现代主义的骄傲遮蔽了对西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