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建筑巨匠的手绘力作,历时40余载集结成册;这是一部匠心之作,彭一刚院士手绘系统整理出版。精湛丰富的绘画技法和独具匠心的表现,让一栋栋建筑在大师笔下出神入化、令人震撼。收录300多幅精美绝伦的建筑手绘图,让读者尽享建筑手绘的盛宴。彭院士的手稿堪称旷世大作,他将建筑手绘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的作品让无数建筑师顶礼膜拜、惊叹赞赏,为无数建筑学子提供可以学习、临摹的卓越范本。本书是建筑师、建筑院校师生重要参考用书,值得学习和珍藏!
这是本建筑设计图集,收录的作品均系出自日本建筑设计领域的领航团体。如: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保坂猛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柄泽祜辅建筑设计事务所,日建设计歧阜市城市建设推进部公共建筑科,石本建筑事务所,近藤哲雄建筑设计事务所,若松均建筑设计事务所等。阅读本书,学习国外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思维。
我们可以,也本应该在多年前就为大量的老龄化人口进行规划。但是,人们却把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当做是突发事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是什么突发事件。你必须承认这个事件是许多政策决策者面临的难题。当然,许多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龄人口是很难为其规划的。人们在突然意识到老龄问题的同时,常常将此贴上 问题 负担 的标签,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相反,老龄化彰显出公共卫生健康事业令人振奋的成就,这意味着婴儿存活率的提高,幼儿也能从很多曾经的致命疾病中存活,这也意味着有一大群有技能、有经验的人能继续为我们这个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或失能,并且他们的家人和朋友无法在家中继续照顾他们,因此,寻求一定的社区照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寻求其他的方法
本书为2007中国建筑与表现年鉴之一。它收录了我国在住宅规划、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公园景观、景观建筑这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书中每一个案例均经过严格地挑选,并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这些作品代表我国现今在规划和景观方面的水平。
《都市印迹--中建西北院U\A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作品档案(2009-2014)》是赵元超在中建西北院组建的都市与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也称U/A设计研究中心)成立五周年的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该中心近30位员工的文章约90篇,其中多为5年间所做项目的心得体会,既展示了该中心的发展历程与成绩,也展示了新一代年轻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的成长过程。文章包括著名的西安南门改造工程、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延安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中国国学中心方案等,图文混排,内容丰富。
《雁荡山古诗书法作品集:诗意雁荡山》选取中国历代诗人笔下吟咏雁荡山的诗歌七十五首,再请当代书法家以书法的形式再现于卷中,诗书同现,于吟咏中获得视觉之美,诗之境,书之意,珠联璧合。使得《雁荡山古诗书法作品集:诗意雁荡山》具有很高的地域文学价值、积累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银杉杯第四届中国装饰混凝土大赛 自2018 年4 月启动以来,得到装饰混凝土及相关行业单位的积极响应,参赛作品超过历届。很多作品在设计、技术及材料创新方面呈现出新的亮点,有的作品实现难度之大堪称世界之*,进一步体现了装饰混凝土在实现建筑师和设计师们创新设计上的材料优势。 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装饰混凝土在建筑上的应用空间,制作匠心与技艺提升了装饰混凝土产品更加精准的艺术表现力。如长沙谢子龙影像艺术中心,建筑主体由白色清水混凝土一次性现浇而成,达到项目设计与制作高度吻合的要求,使得现浇清水混凝土展现了独特的魅力;由英国女建筑师扎哈 哈迪德女士主持设计的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采用GRC 挂板面积约5 万m2,作为当下*为复杂、难度*的GRC 幕墙工程,体现了中国GRC 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北京城市
本书是SMART旅游度假酒店峰会组织的杂志书性质出版物,从今年开始每年一本,内容是阐述如何将旅游度假酒店的策划、开发、设计、运营等放在一个一站式的平台上来做,使各周期间有更好的连贯性。本书将包括来自全球30余位不同领域专家、开发商、学者等的有关研究、观点和精彩案例分析,可以使读者全面了解旅游度假酒店的各方面问题。
《禅·庭:枡野俊明作品集》枡野俊明先生是日本国宝级的枯山水大师,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选为当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现担任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总设计师,多摩美术大学环境学科教授,曾在多个国家设计并完成多个项目。作为日本当代景观设计界的设计师之一,枡野俊明先生的作品继承和展现了日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传统庭园的文脉。本书收录了枡野俊明先生的庭院设计作品,其中包括日式传统园林、日式现代园林、日本境外作品板块,分别列举了枡野俊明先生相对应的作品。本书主要采用大量精心拍摄的照片和设计图片,来表现这些作品。每处园林作品配以各种细节照片,装帧设计风格清新简单。在本书中枡野先生这样说到,“作为禅僧的我一直是遵循建立在禅的精神基础上进行长年创作的,‘作庭’对于我来说是
孙其峰先生原名奇峰,亦署琪峰,号求是楼主。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县。他是当代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艺术修养全面,绘事之外,书画篆刻也功力精深,为全国书法界所共誉。 孙先生幼嗜书艺,盖得自庭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能写一手好字而名闻乡里,故深受薰染。孙先生上小学后,临习颜、赵楷法,为老师郝果轩先生所称许,郝先生擅写何绍基体的行草书,曾给孙先生不小的影响,使他对书法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上中学时,孙先生仍潜心翰墨,已小有名气,曾为乡人书写楹联。 四十年代,孙先生为了谋生,去北京当了店员。做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不少商店的牌匾,出自名家所书,孙先生对此悉心浏览观摩。那时北京举办的一些书画展览会上,也常常出现孙先生的身影。书画名家荟萃的北京,成为孙先生学习艺术的大课堂,在这里他不仅
本书从设计师的视角展开,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和轻松有趣的文字刻录了设计师在法国、西班牙和摩洛哥自由行时的所见所闻,不仅拍摄并介绍了这些地区颇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雕塑、人物、装饰品等等,而且还讲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经历的一些有趣小事,以及作者旅行中的种种感受。本书适用设计师群体,旅游爱好者欣赏阅读。
20世纪90年代,曾担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的叶如棠先生,在为《当代中国建筑师》丛书写的前言中说:“新中国揭开了中国建筑历史的新篇章。几代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日渐提高,新老接力,茁壮成长,在空前广阔的建筑舞台上,充分施展其才能,在纷繁似锦的学术百花园里争芳吐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并使中国建筑开始走出国门,中国建筑师的成就也开始为世人所注视。”面对成绩,我们自然会意识到重温“万里长征的步”“任重而道远”这些先辈教导的必要性。已走进世纪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要面对的不仅会有各种光环和诱惑,而且,还有许多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譬如,如何从建筑本体、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和建筑归宿去深入探索建筑创作的真谛?如何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和远大
本书收集和整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外地下建筑佳作100例,分成地下居住建筑(8例)、公共建筑(23例)、交通建筑(21例)、地下建筑综合体(28 例)以及地下工业建筑(5例)、仓储建筑(7例)、防护建筑(8例)等七大类,以图为主,用少量文字给予简要评介。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等专业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借鉴参考。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前身,是由原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和津沽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合并组建的。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46年,津沽大学建筑系成立于1937年,由于后者早于前者,故而我院历史可一直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至2007年,正好是我院70周年华诞。学院计划出版教师作品集和校友作品集,以展示我院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嘱我为之作序。我作为老教师,深感义不容辞,便欣然允诺。 回顾历史,这70年又可分为两大时段,即以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为限,前者为两院分立,后者则是合二为一。所以严格地说,1952年才是名正言顺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生日。当时,建筑系还没有独立,而是与土木系合在一起,称之为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我就是1953年毕业于该系的首届毕业生。如果以1952年为准,可以说,我见证了这个系发展的全部历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1)对武汉市域内开展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房屋特色调研,对建筑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判,编制《武汉农村建房标准图集》,为村民提供具体的房屋建设方案。对各新城区新建类农村房屋提出3套改造方案,改造类农村房屋提出2套改造方案,并根据方案提出合理的预估工程造价。(2)结合农房立面整治和危房改造工作,以垃圾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编制《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图集》,为全面整治山水林田路周边环境、大力整治农户庭院环境、全面提升村庄的环境品质提供参考。
本套書精選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成立30年來多種類型的30件作品,分別以系列綜合呈現,記錄我們對於構築當代形式、經營場所精神、發揮空間戲劇與提升文化意涵的努力。“藝”空間經堂入奧,以堅實的構築實體,彰顯歷史文化的人文氛圍;“聚”空間著重於人之聚合,關照並提供常民生活的舞台;“思”空間藉由靜謐建築的力量,構築安定、沉淨的心靈場所。
《MARK 建筑设计》是 知名的建筑专业书刊之一,与 的建筑师、事务所、建筑院校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建筑师、设计师的核心专业媒介,是 新建筑的平台与载体。MARK以 的建筑设计与创新趋势为导向,是 新建筑设计的“风向标”,融合了 建筑师掷地有声的作品、新锐建筑师的前卫作品及开拓者的实验性作品。MARK在建筑设计的案例表现与建筑师的思想表达方面,表现出无与伦比的专业能力与选择能力。 MARK总部位于荷兰,在世界范围发行。2017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中文版。中文版的出版,对中国建筑师了解 建筑设计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MARK 建筑设计(中文版No.2)》由荷兰MARK编辑 。
本书以搜集到的康在1924—1974年间的138个建筑设计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化整理和模型,从建筑作品图纸形式与建筑类型的两个视角出发,在康的多样性的建筑实践中寻找其建筑作品的空间特质,并探讨众多作品之间的关联性及其演变规律。此外,本书还将112个建筑作品的图纸进行放大处理,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学习康的作品的资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