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书的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内容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二、三章着重阐述功能、结构对于空间组合的规定性与制约性;第四章从美学的高度论证了形式美的客观规律,并分别阐述了与形式美有关的建筑构图基本法则;第五、六、七章以大量实例分别就内部空间、外部体形及群体组合处理等方面分析说明形式美规律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本书的修订第二版在原章节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八章当代西方建筑拭目以待审美变异。本书可供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建筑专业师生参考。
《空间、建构与设计》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建构工作室近几年的设计教学成果撰写而成。该研究将建构视为可以训练的设计工作方法,运用模型来构思设计。通过对模型材料的操作直接赋予设计以形式,从块体、板片和杆件这三个基本要素来展开,各要素形成各具特色的空间。各种空间与建构材料相结合,衍生出各种设计课题。本书从空间、建构和方法三个方面阐述练习中所涉及到的上述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收录了四个学生练习以相关操作步骤,以期广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本书由顾大庆、柏庭卫著。
本书从建筑的角度,结合历史的演进,利用大量的作者手绘图例,阐明了建筑中梯与阶的各种形态及构造做法,读来轻松愉悦,既领略了建筑中梯与阶的结构造型之美,又能使建筑结构设计等专业人员获益良多。 本书适合于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于建筑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不错的建筑普及读物。
本书介绍了一种固有风格观念的设计基础和新兴技术,强调人的感觉、活动性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自2000年版出版以来,本书把建筑师和作家引向了更加关注感官的建筑之路,但是,仍然有必要鼓励人们并向他们阐明,在设计工作中,不要受先入之见的影响,而要经历由内而外的演变过程——从运动、感觉、环境及建筑师与客户之间的对话发展而来的过程。两位作家描写了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生活、体验和物质放在了设计的中心位置,这种方式为发现、生长和转变找到了机会。
本书为大师系列丛书《彼得·埃森曼的作品与思想》分册,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彼得·埃森曼的生平简介,所获奖项及荣誉和参展情况,第二部分由评论和访谈组成,主要介绍彼得·埃森曼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思想;第三部分对他的主要理论研究和21个建筑作品进行详细描述并配有图片。 本书内容丰富,版式新颖,适合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各大专院建筑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
本图集由江河幕墙装饰工程公司高新幕墙研究所和香港坚朗建筑五金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制。图集依据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程及施工验收标准编写,分为构件式幕墙、单元式幕墙、全玻璃幕墙、点支式幕墙等章节,收录了幕墙构造详图近300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供建筑幕墙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人员使用。
文韬编的《好看酒店(精)/微设计“好看系列”丛书》以中式度假酒店设计为主题,入选案例有靠前一线的高端度假酒店品牌,如:安缦、凯悦、铂尔曼、悦榕庄、四季酒店等,同时兼具中国本土的精品度假酒店,如:花间堂、德懋堂、俱舍等,基本上囊括了目前靠前很精品的中式风格的度假酒店。书中酒店的选择以“栖居山水”为靠前标准,酒店的选址多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或枕山面水,诗情画意;或深居山林,隐居避世,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所追寻的理想居所,也是本书的精神核心。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由谢和平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探索,形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构想的原创成果。为满足新时代绿色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贯彻智慧城市发展构想,本书提出了时空协同绿色智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理念,构建了深圳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创新提出科学化、综合化、生态化、深层化、信息化、人性化的地下空间开发体系,描绘了深圳未来地下空间三个阶段的战略发展蓝图,并提出了深圳未来地下空间发展的方略。
本书展示了世界建筑设计事务所BIG建筑事务所的经典设计作品,并且阐述了该事务所的创新理念以及设计成果。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体育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的论文25篇,涉及体育、城市、建筑及国内外经验的分析总结。从写作年代看,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申办、筹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过程。
文韬编的《好看民宿(靠前部)(精)/微设计好看系列丛书》以靠前精品民宿设计为主题,书中的案例从四五百个民宿中认真筛选出来,约数十个精品案例,它们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是千千万万民宿中的佼佼者。这些遍布全国的民宿又有各自迷人的自然环境,装修风格也各有特色,书中的民宿按照区域可分为:江浙区(莫干山、杭州、苏州等);西南区(丽江、大理、成都等);东南区(厦门);南方区(桂林、阳朔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不同角落,其中以民宿很发达的江浙区案例很多。
本书版权从英国引进。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它根植于对生活、自然和自然形态的情感中,从自然世界及其多种多样生物形式与过程的生命力中汲取营养。有机建筑中自由流畅的曲线造型和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强调美与和谐,与人的身体、心灵和精神融为一体。在新千年里,一个更为整体有机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来表达自然本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这种新的令人兴奋的变革,就像一场冲击波,正在席卷全世界,并改变21世纪的建筑与设计。《新有机建筑》在这时候应运而生。 本书分两大部分:部分是对有机建筑的专题介绍,涉及有机建筑的根源和观念、自然形态的启发、几何学的魅力以及它所面临的环境挑战;第二部分对所收录的15个国家的建筑师的作品进行了独到的评析,且这些作品与前面所涉及到的议题相关联。另外,还简要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