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园林都代表了独特的人文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这一题材,也一直令艺术家深深着迷。以绘画为主要形式的其他门类视觉艺术,不但对史上杰出园林的历史传承具有价值,也对未来园林设计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凡妮莎 雷明顿(Vanessa Remington)是英国皇家收藏信托基金(Royal Collection Trust)的高级策展人,她在本书中以300多张珍贵图片回溯了从15世纪到20世纪初东西方园林艺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园林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意义。这些作品均为从皇家收藏中精选出的具有卓越价值和非凡美感的油画、木版画、素描,还有挂毯和珠宝,其中甚至包括一些从未公开过的藏品。 本书不仅是一场令人陶醉的艺术之旅,更是一首致敬园林之美的赞歌。
《古建筑营造做法》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专家及雕塑家胡银玉先生在40余年来设计、参与古建筑和雕塑工程中摸索到的一些基本经验,记录了部分实例及作者所绘图纸,既有古建筑,又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与古建筑相关的内容,从选址、到施工、营造,均配图说明。
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本书介绍了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的反建筑理论和工程项目。未建成是20世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并撼动着现实的建筑界。没有未建成,就谈不了20世纪的建筑史。未建成由于没有实现,所以并未受到物质世界的污染,对它永远可以任意解释。这本出版于21世纪之初的书提出一个反论:建筑史(即建筑叙述)是由非时间的事物构成的。矶崎新的语言总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他曾经述说的“反建筑”正是建筑本身。……也就是说,惟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矶崎新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他的事业,那时媒体正在加速发展,时间不再总是直线向前,而是不时地回流。本书介绍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的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在下一个千年来临之时,大部分现存的20世纪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历史学家易地怎样回顾20世纪?只有少数的实物史料得以传世,媒体储存的信息
论古道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志为鉴,可以知得失。修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生态强国的时代,在行进中,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园林文化,提升园林文化影响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套即将陆续出版的志稿丛书再序言几句,面对博大精深的园林历史文化,我们要敬畏它,保护它,同时也要利用好,建设好,既为当代造福,也使这些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传给后人。由此,我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历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即将过去,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党的十八大胜利
《园冶》为17世纪中国造园学家计成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造园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造园学名著。它从造园的艺术思想到景境的意匠手法,从园林的总体规划到个体建筑设计,从结构列架到细部装饰都有系统的论述。涉及到园林创作的各个方面,对鉴赏中国的古典园林,研究中国的造园艺术,以及从事中国园林传统风格设计,都是的重要典籍。然《园冶》用骈俪行文又大量用典,故很难读懂,更难正确理解运用。而本书注释者是在完成了《中国造园史》和《中国造园论》两部专著后,对《园冶》有了全面系统的骥理解,并吸取了前辈学者对《园冶》注释的经验与教训,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为背景,把握了传统造园艺术的哲学思想,整体地联系《园冶》文字所表达的意向和精神,给全书以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准确解释,并作了必要的评
《孟兆祯园林三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著名教授孟兆祯先生的代表作,包含《中国园林理法》《中国园林鉴赏》《中国园林精粹》三部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法、中国古典名园鉴赏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三个角度,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及详细解析的园林案例,辅以丰富的手绘插画插图,系统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和园林文化核心逻辑。孟兆祯先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园林工程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风景园林的语汇与范式,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风景园林学科体系。《孟兆祯园林三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试图从古人的立场看传统文化,从传统的角度看现代园林,展现了中国园林审美风范——“景面文心”,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是一部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体系的集大成之作。
朱启钤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同时又是早期的建筑历史学家、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都尊他为启蒙师。 本书收录朱先生有关建筑历史学的23篇论文,虽篇幅不长,但反映了朱启钤重视文献、倡导实地测绘,以西学的科学精神带动传统文化、科技史研究的远见卓识,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附20篇后人对朱启钤先生的纪念和学术思想研究文章,具有史料钩沉、学术史总结与展望意义。
本书开篇缕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上古园林、西周园林、秦汉园林、魏晋南北朝园林、隋及初盛唐园林、中唐及两宋园林、明清园林的发展要略,之后从多种视角审视中国古典园林,如“天天之际”的宇宙观与古园林的四重境界,古园林对士大夫人格完善的作用,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与古园林的“写意”手法,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与古园林的构景艺术等等。作者强调了这样一个主旨:中国古典园林的每一步演变都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和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严格制约,包括园林艺术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书以彩色图片的形式介绍中国石松类(Lycophytes)和蕨类植物(Ferns)的多样性,介绍了中国分布的全部科和几乎全部的属,共计38科和l2亚科,160属,1100种(含杂交种、亚种、变种及变型)。基于目前植物系统学研究的近期新成果和靠前上近期新的分类系统,本书提出了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科属分类系统;并按照此新系统,分科属进行介绍。为了方便使用,科下和属下按字母顺序排列。每种植物选择一至数张图片展示其生境、形态和识别特征,均给出中文名和拉丁学名,基原异名,重要的异名,生境,海拔和在中国的分布。形态描述和国外分布则略去,具体内容可查阅中外植物志和有关专著。中国的省级分布采用缩写方式,地名对照见录Ⅱ。由于属的概念和分类上发生的变化,产生一些名称的改变,但考虑到中文名称的稳定和使用习惯,这些拉丁学名的改变并没有导
《古建筑营造做法》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专家及雕塑家胡银玉先生在40余年来设计、参与古建筑和雕塑工程中摸索到的一些基本经验,记录了部分实例及作者所绘图纸,既有古建筑,又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与古建筑相关的内容,从选址、到施工、营造,均配图说明。
让作者惴惴不安的是,本书当时仓促成篇,按照原打算,拟在初版后利用较长时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花三五年功夫修订原书。初步设想是将原书上、下编独立开来,形成《唐代园林述论》和《唐别业考》两部系列著作。但变化永远比计划快,此次因出版社规定修订时限,作者只能对原书的史料及文字误讹进行一些增删订正,另补充了相关的部分图版,但基本观点和结构一仍其旧,系统全面的研究只能留俟将来。 此次修订,作者将近年来寓目的园林史和隋唐文史研究新成果尽量吸收进去,并且做了标注,以继古人“言必称先,不敢掠美”之例。惟一遗憾的是,作者曾从台北《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索引中查到侯迺慧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以全唐诗文呈现为主》,台大教授萧丽华博士屡与津梁,将作者介绍给侯教授
人类营造园林,是基于想生活在一种能与大白然相互融合、充分协调的优美人居环境的实用需求。人类在劳作之余,都需要通过游憩活动来恢复精神和体力。因此,几千午来人类一直在利用自然环境,运则水、土、石、植物、动物、建筑物等素材。来创造适宜人居的游憩境域,进行营造园林的活动。 本书深入浅出的笔法全面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的历史、营造特点和艺术成就,图文并茂洋洋大观。它不仅对外国朋友们了解中国有所帮助,同时也是对国人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园林艺术的认识有所裨益。
一栋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怎样的历史记忆?采访者们以一栋大楼为纽带,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在大楼的住户、对大楼的管理者、对大楼所在区域的总规划师进行访谈,揭开建筑内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