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与挪威的合作项目“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的成果结晶。作者克纳德·拉森以及阿穆德-希丁·拉森作为北欧知名的建筑学家,对于西藏的传统建筑保护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很早就关注拉萨传统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学者,作为“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LHCA)”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他们通过对拉萨市的建筑、景观的勘测和研究,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本书主要讲述了古老拉萨的地形、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建筑物和城市景观。它也引发出关于拉萨的未来规划问题以及面对城市发展如何保护拉萨历史城市景观的争议。本书中的插图涉及范围很广,其中有25幅以前从未出版过的古老地图,有卫星照片、历史地图、历史照片、水彩画、建筑信息表和大量的彩色图片。本书英文版已在英国出版,深受读者欢迎。
《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专题研究。《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山西东南地区唐代至金代建筑的考察资料,择精要处论述。《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混排黑白线图,后附彩色图版。绪论部分简要概说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晋东南早期建筑专题研究》上编主要讨论古代建筑构件以及建筑方法的演变;下编着重时代特征与分期。
《历代清明上河图--城市与建筑》 以历代《清明上河图》为主要研究素材,从“市井” 的角度,将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作为 主要研究对象,以图像城市史为基本研究思路展开。 本书上篇以图像城市史比较研究为中心,对中国古代 城市形态微观特征,如自然要素和城市基础设施对城 市形态的影响、宋代以降街道与街坊的边界形态、中 国古代城市市井空间场景的特征及其基础等进行深入 的探讨。下篇则在上篇基础上进一步对与具体图像有 关的建筑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本书适合广大建筑专业本、专科生及古建筑、文 史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收藏。
“在我看来,中国建筑史学诸多先驱的成功实践和成就表明,要破解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奥秘,除了以天下公器的虔敬心态,淡泊宁静、身心与共地投入之外,有三项基本功应是不可或缺的:一是古代建筑遗存的测绘研究;二是相关文献档案的发掘和整理;三是古代建筑设计理念、方法及其价值观的探析。”《当代中国建筑史家十书:王其亨中国建筑史论选集》作者王其亨以多年研究的成果分部分集中诠释了宫殿、地宫、皇城等建筑法式与构造,视觉新且有专业性。
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野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东南最早私园为东晋苏州顾辟疆园。由于苏州具有经济、文化、自然等优越条件,因而园林得以发展。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苏州园林迭有兴废,至全国解放后,始广为维修,累代名园遂双双复重丽。全书共分总论和实例两部分。其中总论部分介绍布局、理水、叠山、建筑、花木等。实例部分共介绍15个园林实例。包含黑白照片约500张,墨线图300幅,文字约5万字。本书是研究苏州园林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著作。本书适用于建筑、园林、环境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
《景园课》是齐康院士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感悟与心得,共16课,包括:景观、场地与空间景观、自然景观的观赏、城镇景观的观赏、风景建筑(中国古代建筑)、风景建筑(武夷山风景建筑的创作及其他)、景观建筑(中世纪西方园林)、景观建筑(英国)、英国园林、伊斯兰庭园、法国园林景观标志等。全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一部关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科普读物。
刘扬、沈丹编著的《风景园林理论探寻与设计案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风景园林理论探寻,重点在备受关注的国家园林城市建设与生态园林、城乡一体化的园林绿化建设、园林中的生态思想三个方面表达作者的思想,同时在园林教育教学方面作者也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下篇为风景园林设计案例,包括竞赛展园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其他类型规划设计三章,涵盖竞赛展园、城市公园、墓园、植物园、高校校园、单位企事业、产业园区、居住小区等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时期的园林规划设计案例。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园林、环境艺术城乡规划学等专业师生参考使用,同时也适合风景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2013年是保国寺其建成100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与中国建筑学会和中国文物学会合作,围绕“城市·建筑·文化”的主题,按照“聚焦学术、注重普及”等要求举办了系列纪念活动,其中“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两次学术会议的成功召开,在文博学界和社会公众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在充分挖掘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2013年8月举办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建成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史学分会2013年会”,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浙江省文物局等联合主办,旨在弘扬保护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和《营造法式》的联系,进一步挖掘保国寺大殿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价值,以“中国古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精华之遗存,以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为代表,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古都南京的六朝旧迹,以寒烟衰草间的荒陵遗石。学者王南寻访金陵城内外的几十处坟冢,观察、整理、研究、总结,不仅纵论古今,将南朝陵墓置于中国建筑史的背景下,探讨其渊源与流变,而且横述中外,分析其与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的关联,通过陵墓石兽、石柱、石碑、墓室中为错综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文化交融现象,呈现出建筑学之外,考古学与艺术史的趣味。书中虚构的一位南朝陵墓建筑大匠沿神道轴线,经三对石刻,下墓道、入墓室、观壁画,形象地勾勒出南朝陵墓作为一个建筑组群予人的完整空间意象,展现出它综合集成大地景观、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特殊魅力。本书适合与“建筑史诗”系列的《汉家陵阙》(介绍汉代陵墓)、《塔窟东来
由赵晓峰著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禅学基因--兼论清代皇家园林之禅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依照禅学的发展阶段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至清三个历史时期系统地疏理了禅学的思想历程和文化特质,澄清了禅学与儒、道、玄学等思想的文化关联,探究了其对社会文化心理、山水艺术精神的影响,分析了各个时期禅学影响下寺庙园林、皇家园林以及私家园林特有的文化现象,并宏观地归纳了禅学对古典园林造园意匠、园林风格、审美境界几方面的诸多重要影响。下篇则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个案进行研究,考察了禅学与清代皇家园林的关联,揭示了禅学对清代帝王的“大隐”理想人格及园林观的影响,并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具体地归纳了禅学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意匠影响,探析了皇家园林中塑造禅境的建筑单体、群体设计手法以及自然环境设计手法,讨论了禅学主体
本书是园林景观学教授汤姆·特纳的园林四部曲之一,40年来,汤姆·特纳一直在研究和教授园林设计的理论和历史知识。在对西亚、南亚和中亚的细致研究中,他开展了大量探访、调查、绘图和摄影工作。书中涉及的历史时期从起初的园林时期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地图、图表和照片,作者探索了亚洲园林为何以及如何演化出他们的特定造型与功能。在整个亚洲地区,园林都受到宗教等其他信仰的影响,《亚洲园林:历史、信仰与设计》一书探索了这些受信仰的设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