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从 初利用自然山川,到叠石理水人工造景,运用“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巧于因借”诸多手法, 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将自然“天工”与“人巧”营造相融合达到的 意境。本书收录了罗哲文先生多年研究中国园林领域的成果,从文献记载与现存园林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并以故宫内四大花园、北海、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为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辅以百余幅四季园林实景图片、手绘复原图、平面图、鸟瞰图等,形象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是系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读物。
宋词与园林,都体现着中国士大夫阶层的趣味,它们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昆山一角和邓林一枝。相比于唐人开放、豪迈的审美追求,宋代士人处在历史文化的特殊阶段, 追求雅致、纤巧的美。翻开宋词,苏舜钦的沧浪亭、辛弃疾的带湖新居……已凝人岁月,成为宋人园林的代名词。本书即在宋词园林文献考述的基础上,讨论宋代园林与宋词在文化层面、生成层面、审美层面的异质同构与互动关系,并以园林为中心观照宋词中“石”“苔”“窗”“声”“香”等涉园意象的深层内涵,研究宋代词人生活与园林的关系,探索园林对词作内涵、词人心态的影响,探析园林幽居生活对宋代士大夫人格的塑型作用等。
本书是一本集理论研究和资料参考为一体的书籍。全书分为岭南园林概述部分和实例部分。前者系统地介绍了岭南园林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艺术风格、文化特点和构成要素,以及这些特点与环境和文化的关系,对园林的深层研究有的指导意义。实例部分以图片和文字资料详尽地介绍了在岭南文化圈内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福建、台湾五省两区220个一般公园、主题公园、古典园林、寺院园林、住区园林、度假区园林、风景区园林,宾馆酒家园林、滨水绿带的概貌,对每个园林的介绍不景点和构成分析,而且有历史和文化分析,对园林历史回顾和园林创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本书以清代园林集景为研究中心,从文献、文学与文化三个层面,考察清代园林集景的命名方式、意向构成、文学书写,深入探究清代园林集景书写范式、诗文题咏、审美特色、政治隐喻、文人心志等文学文化内涵,梳理清代园林集景的景观文化、地景文化与园林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清代园林集景的历史图景及文学概貌。
明文震亨撰。震亨字启美,长洲人。徵明之曾孙。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以善琴供奉。明亡殉节死。是编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位置、衣饰、舟车、蔬果、香茗十二类。其曰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语也。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速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余事》为参佐。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夸,所谓清供者是也。然矫言雅尚,反增俗态者有焉。惟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与众本殊,故所言收藏赏鉴诸法,亦具有条理。所谓王谢家儿,虽复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种风气欤。
明清家族园林屡见不鲜,在时光流转中,或为权势所夺,或在历史巨变中倾圮颓败,能传承数代的较为罕见。明清郑氏家族以盐业起家,历经数代在扬州打造了独属家族又雅集文人逸客的“城市山林”。本书以郑氏家族园林相关文学作品为中心,考察郑氏园林的风貌及变迁,郑氏园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郑氏园林文学书写和艺术呈示及其折射出的人、园、文之关系等。郑氏家族以文传园,以画存园,也以园存人,以园传家。本书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重视角,探析郑氏园林的价值与意义,既体现了郑氏园林与文学作为个案的特殊性,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的研究提供较为翔实的案例,又呈现出其作为园林文学研究的普遍性,为该领域的研究打开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