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常被认为是中医的标志性技术,以其独特的 占其外,知其内 的特点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辨证。通过脉诊可得知病之阴阳与病之根源,不仅可用于已病治疗的诊断,还可用于未病先知的预防、养生诊断。 全书共 5 章,不仅介绍了丰富的脉学理论知识及脉药辨证的要领,而且详细阐述了临证中脉诊和用药的辨证细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 五脏同调,六腑同治,平阴阳运五行 的特色治法。本书详细记录了民间老中医行医多年的指下真谛,弥补了历代脉书只讲理论的缺憾。 本书从临床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了脉诊与辨治用药的新方法,并结合古今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治法,是一部新颖且实用的中医著作,适合广大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 为后世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 1894 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 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 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 1956 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 1960 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34 年至 1935 年,医
本书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五运六气,简称 运气 。 运 指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 指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种气候的转变。全书分为 运气概说 阴阳五行 干支甲子 五运 六气 运气之化 运气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逐年运气交司时刻客主加临主病治疗 《黄帝内经》七大论 遗篇 共10章对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进行了探讨,指导读者掌握运用五运六气的操作方法。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 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 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 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 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 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 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本书是 经方讲习录 系列的第二部,也是经方的提高书。全书共 9 章,主要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根据 有表先解表 的经方治疗原则及 病脉证治 的辨证诊断进行医案详解,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帮助读者从真实病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变化和经方临证的加减使用。 初学者需要的是接地气的经方讲解。笔者用通俗而不简单、专业而不深奥的语言,一步步帮助中医人提高临床功力。本书的诊治方法实用,病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北京书中缘金牌图书:《3D人体解剖图》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想要查清人体病灶,提出有效治疗手段,首先应该了解、熟悉人体的结构,解剖学就是了解人体结构的学科。人们提起解剖学,总是认为它十分深奥、难以理解,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打破这种观念,通过设置新手也能看懂的清晰明了的彩色构图、通俗易懂和丰富详尽的介绍,为您展现奥妙的人体世界,让您初步了解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精致结构和奇妙功能。
全书以3D立体的插图详细诠释了人体骨骼、肌肉、内脏、细胞等全部的解剖知识,将所有解剖以图鉴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让大众能直观地认识和了解我们人类的身体,让人体解剖学不再那么生涩难懂
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著者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年间,是中医四大经典名著之一。原书分四卷,创造性的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经》的原书虽然早已亡佚, 但书中的文字却被辗转抄录于一些古籍当中。历代医家在这些文字的基础上不断地补充内容,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注本。明代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依《证类本草》编次,分为三十卷,在经文下以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附 主治参互 以尽其详, 简误 以防其失,是研究《本经》的一部承前启后的优秀著作。本次整理出版的《神农本草经疏》,以明末毛晋绿君亭刻本为底本。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中医外治疗法,方法简易,实用有效,往往能起到 外治疗内疾,小方治大病 的神奇功效。相较于传统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操作更安全,效果也十分显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不吃药、不打针 的中医疗法。 本书先简述了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情况,以及敷贴、药浴、热熨、芳香等十余种常用中医外治疗法的操作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接着按内科、外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及其他常见病症将一百个常见病种分类,病种涵盖感冒、高血压、便秘、失眠、痛经等,详细介绍各病症的外治方,内容丰富,方法简便,选择多样。既可满足男女老幼防病保健之需,又可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的参考书。
本书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诊断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历经几度春秋,潜心研究编纂而成。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常见舌象特征及相关舌象做了系统介绍,并就其病理意义、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附有高清晰度彩色舌图。本书堪称学习中医舌诊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力作。
《长沙方歌括》是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精研《伤寒论》的基础上,将伤寒论中方剂的主治、药物剂量及煎服法等内容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简明扼要,便于记诵,且每方后加以按语评述,切中方的,时有新意。 此次选取上海昌文书局印行的《增辑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为底本,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重校本(1963年第1版)为主校本对《长沙方歌括》进行点校。校注者为著名闽派临床医家、医史学家、我国*批 继承老中医药专家 俞慎初、倪法冲,其校注角度既遵从医古文规范精妙到位,又贴合临床,从临床角度多有发挥,这些使得本书的点校有别于市场上其他仅从文字角度点校的陈修园医书。
学好针灸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要准确掌握针灸取穴的方法和要领。本书以精练的文字和近百幅彩色照片阐释了全身腧穴的取穴方法,同时书中还附有各经穴位骨度分寸歌、74个常用穴位的主治病症及作者本人的临床用穴体会。配书有视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具体见书后封面内侧,主要由作者亲自示范讲解了取穴的原则、经验和技巧,使广大读者一目了然,举一反三,为大家提供了一条快速掌握针灸取穴的捷径。
《图解遵生八笺》是明代养生经典《遵生八笺》的白话精华本,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侯学思历经两载反复翻译、整理而成的,以帮助更多读者通畅地阅读、全面地理解。 《遵生八笺》一直以来被奉为中国名仕养生的*经典,内容不仅包括卫生健康、健身锻炼、饮食起居等生理养生知识,逸游山川、四艺怡情、古玩养性等心理养生理论,更涵盖儒学、释典、道籍、经史杂著和传统医药理论等丰富的文献,调身养心、陶情养性的养生理念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依旧值得借鉴。书中文笔隽永,意趣高雅,读者阅读时不仅可以增长养生知识,还可以丰富文学艺术审美情趣。
作为人类疾病 古老的医学奥秘,癌症备受世人关注。所有的癌症都起源于人体正常细胞,这是癌症特别令人恼火和反常的地方——它 初来自我们自身。癌症不是外敌入侵,而是一场内部叛乱。抗癌战争实为一场与我们自己的战争。 《癌症密码》汇集了医学博士杰森·冯关于癌症的研究结晶。冯博士结合大量实例与数据,指出了癌症研究史上前两种理论范式的不足之处,并以进化论的视角提出第三种范式,回答了 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癌症?是什么导致了癌症?癌症治疗的希望在何处? 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正在慢慢地经历一场革命。癌症的“种子”存在于所有人体内,但改变“土壤”的力量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