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彩色图谱》遴选500种常用中草药(包括植物、 动物和矿物),涵盖基原识别与中药应用知识,内容涉及药材来源、基原动植物形态、采制、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理、性味、功能主治、验方等,并配图展示中草药原动植物形态特征及药材性状,是一本实用的中草药教学、生产、检验、贸易以及家庭用药参考书。
脉诊,常被认为是中医的标志性技术,以其独特的 占其外,知其内 的特点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辨证。通过脉诊可得知病之阴阳与病之根源,不仅可用于已病治疗的诊断,还可用于未病先知的预防、养生诊断。 全书共 5 章,不仅介绍了丰富的脉学理论知识及脉药辨证的要领,而且详细阐述了临证中脉诊和用药的辨证细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 五脏同调,六腑同治,平阴阳运五行 的特色治法。本书详细记录了民间老中医行医多年的指下真谛,弥补了历代脉书只讲理论的缺憾。 本书从临床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了脉诊与辨治用药的新方法,并结合古今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治法,是一部新颖且实用的中医著作,适合广大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高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 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 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 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 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 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 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本书是 经方讲习录 系列的第二部,也是经方的提高书。全书共 9 章,主要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根据 有表先解表 的经方治疗原则及 病脉证治 的辨证诊断进行医案详解,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帮助读者从真实病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变化和经方临证的加减使用。 初学者需要的是接地气的经方讲解。笔者用通俗而不简单、专业而不深奥的语言,一步步帮助中医人提高临床功力。本书的诊治方法实用,病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着眼于临床实际需要,结合临床思维习惯,采用 解剖 影像 功能 病变 病案举隅 的模式,介绍重要解剖部位的定位诊断学知识,筛选临床典型的案例,将重要解剖部位的结构、影像、功能、病变与实际病例有机融合,同时精心绘制相应插图,可使复杂的解剖部位以简洁的方式完全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在繁杂的解剖图中迅速找到重点部位并掌握相关知识。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语言凝练,凸显了临床实用性和可理解性,有别于传统神经解剖参考书 重基础、轻临床 和神经影像图谱 重图注、轻基础 的表达习惯,是一本可读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参考价值的实用参考书,非常适合临床一线医生、临床相关专业规培医生及医学生入门学习。
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ICU中医的反思1 作者在书中对诸多学术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出了具有突破性的论述,如 寒温之争 中西医之关系 六经与六经病的实质 经方剂量 经方热 六经钤百病 等;在条文新解中,作者还原了条文背后鲜活的救治场景,勾勒出条文中相关查体和鉴别诊断等临床思维,并在危重症相关条文的解说中融入了大量的 ICU 实战经验。 本书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可作为《伤寒论》无障碍阅读的入门读本,供广大 ICU 工作者、中医临床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ICU中医的反思2 本书选取了若干重症医案,阐释了当时的医家在诊治这一具体病例时的临床思维,并与当今之 ICU 临床进行了对比讨论,以期起到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作用,从而实现 ICU 实战思维的拓展,达到更好解决大众现实疾病痛苦的目的。本书论述全面,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适合广大 ICU 工作者、中
《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御纂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编纂医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古今所传之医书,存在 词奥难明,传写错讹,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 等问题,应当 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众医官在编纂过程中,广收天下新旧医书及家藏秘本, 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 。1742年编纂完成,乾隆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1749年被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二百多年来,《医宗金鉴》的各种版本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中医研究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修书处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共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是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名 外台秘要 ,《校正外台秘要序》中说,外台者,刺史之任,秘要者,秘密枢要之意。作者王焘(690年--756年)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体弱多病,长大后喜好医术,曾在皇家藏书处 弘文馆 任职二十余年,大量阅读了唐代以前的医学典籍,并做了详尽的摘录。后因故被贬职到房龄,遇赦后出任大宁太守,当地流行病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便按随身携带的经方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自此便发愤编写医书,于752年编成《外台秘要方》。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博采群书,删繁就简,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 。书中分科立病,以门别证,据证列方,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全书共收载了方、论、法等6900多首,每处引文都标
朱震亨(1282 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名医学家,因住处有一条小溪名 丹溪 ,故学者尊称为 丹溪翁 或 丹溪先生 。他幼学儒家经典,能 日记千言 。少年时,父亲、伯父因庸医所误,先后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在乡里备受欺凌,丹溪 不肯出人下 ,常诉讼到衙门,久而久之,那些大户便不敢欺负朱家。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出头,被推举为里正。36岁时,入八华山,拜许谦为师,研习程朱理学。因老师劝说,弃儒习医,昼夜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师从医学大家罗知悌。学成后,悬壶乡里,数年间 声誉顿著,遍浙河西东,至苏州一带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滋阴派 ,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等论点,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金元四大家 之一。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 21 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物365种,是传统中医药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之一。本书精选《神农本草经》原著中300种草药植物物手绘图,并对植物的根、茎、叶、化、子等部位做详细的解读说明,植物各部位的药性一目了然!此外,本书更是集各家之精华于一体,在阅读此书过程中,读者同时可以浏览到众多医学名著精华。
《黄帝外经》又名《外经岐伯天师传》,为《黄帝内经》的姊妹篇,是黄帝、岐伯与二十五位大臣探讨养生修真和中医学的专著,补充了《黄帝内经》的许多不足,是传统中医的活水源头。全书九卷,每卷九篇,共八十一篇。书中畅论了顺逆、寿天、脏腑、经络、三才、四时、五运、六气、八风、春温、移寒、补漏、善养等,重点对养生和五行理论以及临证应用进行了阐发,从安心、守神、保精等方面论述了养生之道,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古人养生秘诀尽在其中,美不胜收。为了读者能正确理解和运用《黄帝外经》的理论,本书每篇都设有导读、原文、注解、译文,在 注释 时,参考各家,力求浅显易懂、精要;文字注释以原文为基点,难字注音。本书 译文 在段落、句型、标点诸方面尽量与原文相一致。在意译上,力求准确,究根求原,在 懂 字上努力探求,使这一文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用一目了然的手绘插图和示意图带读者理清经典中医脉络,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中医外治疗法,方法简易,实用有效,往往能起到 外治疗内疾,小方治大病 的神奇功效。相较于传统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操作更安全,效果也十分显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不吃药、不打针 的中医疗法。 本书先简述了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情况,以及敷贴、药浴、热熨、芳香等十余种常用中医外治疗法的操作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接着按内科、外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及其他常见病症将一百个常见病种分类,病种涵盖感冒、高血压、便秘、失眠、痛经等,详细介绍各病症的外治方,内容丰富,方法简便,选择多样。既可满足男女老幼防病保健之需,又可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的参考书。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明确指出中医脉学乃是一种用深邃的心灵与灵敏的触觉形成的经验科学,并客观地说明这种经验科学的实用价值。第二章是对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机理,试图用寸口之脉乃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的合金这一观点作出阐释与探讨。第三章为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 ,提出新的脉象分类的标准,并吸收临床上常能见到的,为西医所称道的 5 种脉名,中西合流共为 36 种脉象,依照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和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划分为若干亚类,每种脉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