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易于理解的人体运动学和运动术语学习方式,包含出色的插图和文字! 本书提供了坚实的肌肉骨骼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背景知识,明确解释了正常和异常运动模式以及治疗技术,使用了全彩骨骼、关节、支持韧带和肌肉插图。
《中医大辞典》由李经纬,余瀛鳌,王振瑞主编
《米晶子济世良方》 本书系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张至顺道长在修道和学医以济贫苦的过程中,记录摘抄所汇的古今验方偏方集成,多有效验。感于时世多病,现公诸于众,愿助世人疗疾养身,减少病苦。书中所引效验方多达五百余首,所列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全书先以病位言之,分头面、胸腹颈项、全身三部分,后又分述内外妇儿、癫疯部等疾病。文中多沿用古方,诸家著述年代不同,所用药物名称与计量单位或有差别,故在文末另有两篇有药物别名与计量换算附录,以供读者查阅。本书作为道医专业书籍,适于专业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阅。
《王三虎经方医话. 临证篇》 王三虎教授是广西名中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学养深厚,经验丰富;在长期的肿瘤临床实践中,既强调辨病论治、专病专方,又善于权衡中西医之长,衷中参西,擅长以小柴胡汤治疗肝癌及其术后诸多问题。本书为其经方医话的集萃。 他认为,对于癌症而言,综合治疗是必由之路,防治并重是当务之急。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治疗,诸如手术、介入、放疗、热疗等,主要着眼于肿瘤组织本身,侧重于解决已经形成的肿块,虽能解决一定问题,但由于对人体的整体情况重视不足,即使局部的肿瘤消失了,但产生肿瘤的环境并没有改变。而中医学则强调人体的整体机能,主要解决为什么产生肿瘤的问题,釜底抽薪,消除产生肿瘤的内环境。因此,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互补作用,达到很好效果。 《王三虎经方医案. 杂症篇》 王三虎
本书探讨了早期自然哲学、宗教民俗、神仙信仰及国家意识形态等在形塑中国传统医学主要观念的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描绘了一幅中国医学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的崭新而丰满的历史图景。作者注重历史文本的批判分析,针对《黄帝内经》等中医古典著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迄今为止最为新颖的解释,将历史论述建立在严谨的史料基础上。本书极具国际视野,揭示了中国传统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对探究中医理论整合、碰撞及成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书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入手,在大量搜集民间古籍和传说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古中医象术内容,揭示古中医源流,深度展现古中医魅力,对大量中医爱好者有较大吸引力。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本书除了收录傅山医学著作——《大小诸证方论》《傅山医学手稿》《傅山验方秘方辑》《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还收载了傅山悉心传授,陈士铎以“托名仙授”抢救整理的傅山医著——《外经微言》《石室秘录》《本草新编》《辨证奇闻》《辨证录》《洞天奥旨》。
《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陆渊雷先生的代表著作主要有经方三书:《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 其著作告诉读者如何将经方医学与临床问题衔接在一起,并且帮助读者认识“方证相对应”等那些更加实质的问题,同时他以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介绍了从日本汉方家那儿获得的临床资源。当代经方学家、《中医人生》作者家娄绍昆深情评价:“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领略到经方思想的博大精深,阅读中时常触发淋漓畅达的体悟,使我对《伤寒论》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陆渊雷先生的著作使我更直观地接触到方证辨证的临床,更坚定地走向现代经方医学。所以我认为陆渊雷先生的著作在我的生命成长目前刻下了圈深深的精神年轮。”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
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书共分为七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人体解剖学知识,展示了人体静态和动态的绘画方法。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大量高品质原创漫画和插图,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解剖学变得妙趣横生。此外,本书将复杂的人体结构拆解成多个部位,跟着步骤一步一步地画,就可以精准地画出人体结构。本书不仅适用于对绘画感兴趣的读者,还适用于医学和体育专业的学生以及健身人士。
本书收集疑难杂症之名验良方2000多个,涉及500余种常见病。为作者师徒两代人的行医经验和百年民间智慧的结晶。全书以病为纲,以病统方,每种疾病按概要、处方、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意、按语等栏编写,条理清晰,查阅方便,读者按病索骥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理想方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用价值。
校注》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辑录针灸源流、针灸手法、认症定穴、五脏俞募会穴、奇经八脉、络脉、各家治疗经验及歌诀等;下卷记载寻穴诸法。并载十二经图、穴目及十四经腧穴、经外奇穴等。本书内容,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浅显易懂,便于掌握,对初学针灸者于临床时有参考价值。
《触诊技术:体表解剖》是一本关于触诊技术的专业书籍,非常系统地按照人体的各个节段(外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及手、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及足;中轴:骨盆、腰椎、胸椎、颈椎、头)详细地阐述了骨性标志、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血管、外周神经的触诊技巧。该书是物理治疗专业、手法医学专业重要的参考书。全书的各个章节提供了大量的表面解剖图,能够生动地帮助初学者掌握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诊技巧。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等所列,以“辨…病脉”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八纲六经脉法”解读《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创立“八纲六经脉法”之“宏观脉图”“微观脉图”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八纲六经”为纲,以“经方”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诊脉知病”、“一脉一方”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经方”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经方”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经方”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脉象”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指下澄明、
本书系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由夏桂成教授主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集中阐述了夏老的补肾调周理论。各论涵盖中医妇科学的常见病、多发病,除辨证论治外,特设临证经验和验案举例两部分,全面收录了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夏桂成教授几十年临床工作的学术经验,反映了近几十年中医妇科学发展的学术成就,是中医妇科临床工作者有益的参考读物,亦可供中医妇科教学和科研工作参考。